1、病因:
贫血痣是一些白色的斑片,这些斑片是因为局部皮肤缺血而导致的,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局部皮肤缺血是因为人的血管对儿茶酚胺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这导致了患贫血痣的局部皮肤的血管会收缩从而使得局部缺血而引起贫血痣。
2、症状:
在生后或儿童时期发生,也可晚发,两性发病率相等。好发于面部、颈部或臀部等处。单侧发生,皮损为境界不清、形态很不规则的浅白色斑片,皮肤质地无改变。本病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躯干为多见。终生不消退。贫血痣冬季重、明显,夏季轻、不明显。
3、治疗方法:
对贫血性痣处可外用使血管扩张的药,如5%辣椒素软膏等。
1、病因:
发病可能与黑素小体合成和转运异常有关。脱色素痣是先天性非进行性色素减退斑或斑片,常于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即发病,白斑大小和分布相对终生稳定。
2、症状:
任何种族、男女均可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病,白斑可随身体发育而按比例扩大,脱色区内色素不会再生,所以不能自然消失。皮损好发于躯干、下腹、四肢近端,面部和颈部亦可受累。往往沿神经节段分布,四肢多成条状或带状,躯干可呈方形。脱色斑可散在分布,彼此之间距离很远。
3、治疗方法:
目前无有效的药物治疗。如果是美容的需要,可以对暴露部位的皮损进行遮盖。成年后,可以进行自体表皮移植。
1、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激素和细胞因素与疾病发生有关。在晕痣活动期患者体内存在可杀伤黑色素细胞的淋巴细胞和特异性抗体,推测非典型色素细胞引发免疫交叉反应,使正常表皮色素细胞和痣细胞被破坏。
2、症状:
晕痣的临床特点为皮损好发于躯干部,特别是背部,偶见头面部,上肢少见。可单发或多发,以斑点状色痣为中心的圆形、椭圆形色素减退斑,大小不等,均匀一致的白晕逐渐增大到0.5~1.0厘米或更宽。白色晕轮与色素痣可同时发生,或围绕整个痣周围间隙发生。
3、治疗方法:
晕痣主要以手术或激光去除色痣或较小的白斑,术后白斑遗留较大者,按白癜风治疗。
1、病因:
致病菌系一类嗜脂性酵母菌,称为马拉色菌。此类真菌是正常皮肤的腐生菌,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高温高湿,局部多脂多汗,卫生条件不佳等,糠秕孢子菌寄生密度增加,由腐生酵母菌转化为菌丝型方可致病。此外,身体虚弱、营养不良、糖尿病以及妊娠都可诱发本病。
2、症状:
初起损害为围绕毛孔的圆形点状斑疹,以后逐渐增至甲盖大小,边缘清楚,邻近部位可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片形,而周围又有新的斑疹出现。表面附有少量极易剥离的糠秕样鳞屑,灰色、褐色至黄棕色不等,有时多种颜色共存,状如花斑。时间较久的呈浅色斑。皮疹无炎性反应,偶有轻度瘙痒感,皮损好发生于胸背部,也可累及颈、面、腋、腹、肩及上臂等处。
3、治疗方法:
可以给与2%酮康唑洗剂外用,连续使用7~10天;2%二硫化硒洗剂外用,7~19天。面积较小的患者,或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口服抗真菌药物的患者,可以给予1%联苯苄唑乳膏/凝胶、2%咪康唑乳膏、2%酮康唑乳膏、2%益康唑乳膏,疗效均较好。特比萘芬、布替萘芬、萘替芬等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同样有效。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