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育儿导航> 3-6岁> 学龄前教育> [教育心理]“言传身教”会导致家庭教育失败?

[教育心理]“言传身教”会导致家庭教育失败?

2016年11月07日 10:48 阅读次数:306
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教育专家提倡父母要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但仅仅这样就能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吗?儿童真的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吗?

根据经典社会学习理论,榜样模仿是儿童学习语言、处理争端、发展道德感和学会符合性别的行为的最重要的成分。人们会通过选择要模仿的榜样,比如说父母或明星,来改进学习。

但有时又不完全这样。比如,一个小男孩所在学校的老师都是女性,那么他可能不会模仿她们的行为,反而可能把这些行为看成是“无男子气概的”。

再比如,一对同卵双胞胎,虽然他们长得很像,而且生活的家庭环境也一样,但性格却常常存在差异;还有的父母忠厚老实,而孩子却阴险狡诈,这样的例子并不在少数。

所以,如果单纯通过言传身教来理解孩子的学习和认知过程,有些时候是片面的,虽然多数时候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

无论对于父母,还是对于老师而言,没有哪一种教育模式是最好,最重要的是选择最对的,父母也可以从优秀老师身上学习家庭教育方式。

比如,一位老师会不想让自己的学生被贴上“差生”的标签,而利用音乐、道具、手势、面部表情及音调的变换来进行教学,使得全班孩子的英语都达到熟练程度。

再比如,一位老师没有反对孩子去接触电子产品,而是让学生用一种电脑软件来学习生物知识,用模拟的历史游戏来学习历史。

又比如,一位老师没有在班规中具体规定能做、什么不能做,而是和学生一起修订了一个“权利法案”,“法案”中规定了学生的权利,这些权利包含了大部分可能需要学生遵守的“规则”。

其实,当我们去观察那些优秀的老师就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对学生尽职尽责且充满信心和关爱,他们会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需求上的差异,采取适宜的指导和评估方式,而精心准备和时常反思是最突出的特点。

反思型教师

他们常常通过回顾教学情境来分析自己做了什么以及为什么那么做,并进而思考应该如何改善教学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多数父母,却常常很少反思自己的教育过程,更缺少精心的教育准备,相反把关注点集中在孩子的行为上,用效果来判断孩子的好坏,而没有真正关注导致这些行为的背后原因。

比如,一个儿童一直学习成绩不错,可在一次测验中由于紧张或者太想取得更好的分数,结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却被父母批评他学习不认真,导致每次考试他都会紧张。

再比如,一名学生虽然学习很好,但运动能力较差,结果在体育课上出了丑而受到同学嘲笑,不仅导致他害怕体育课,还影响了其他科目的学习。

显然,造成孩子出现某些异常表现的原因是多样的,单纯依靠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因为当父母没有搞清孩子问题所在或真正需求时,言传身教则可能起反作用。

假设一名学生平时表现并不好,但在某次授课中因认真受到了老师表扬,他不仅没有感谢老师反而产生了抗拒,因为他认为这样会让他在同学中很没面子,这不够“酷”。

再比如,上面提到的运动能力较差的好学生,虽然父母在家为他做出了爱好学习读书的榜样,但显然这不是他想要的,很可能会导致他对这样的榜样行为产生抵触,进而对学习读书产生厌烦,这与认同“无男子气概的”男孩不会模仿女老师行为一样。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要迷信教育模式,而应努力成为一名“反思型”父母,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效果进行评估,多学习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以及必要的教育策略,针对孩子的特点去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