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衣
我是非常认同这种说法的,其实任何人都是会写作的。
只是很多时候,被太多的目的和要求给吓住了。
我教家里的那些孩子们写作文。也常常跟他们说“把你心里想的、感受到的东西通过笔写出来,就是写自己。”
也许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们能够准确的理解这个意思,而对一个孩子而言,你说写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还是有点难的。
记得我们最初写的作文,一般是写自己的爸爸或者妈妈。
那时候刚刚会了一些词语,于是就一顿拼合。
有的孩子就写到“我妈妈的个子不高不矮,不胖不瘦,头发不长不短。”实在让人觉得有趣。
所以,写作的基本功离不开对字词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就像古人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无点墨”,这些就是一个人读过的书,直接会体现在一个人的气质上,也会体现在文章上。
所以,孩子一定要通过加大阅读量来增加字词的掌握。有了这些砖瓦砂砾才能砌墙盖房子。一个人通过阅读吸收了更多的思想,才能丰富自己的思想,写出好的作文。
对写作最大帮助的东西就是阅读,没有之一。
如果你问作文有没有方法?
不过我说的这种方法不是培训机构跟你说的,一堂课写好作文。
那是可不能的。写作的方法需要一个长期地积累。
比如很多伟大的作家都有一个风格的形成过程。
莫言谈到一些文坛的晚辈向他讨教文学创作的方法。他提了两点:第一,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第二,要大胆模仿,鲁迅、沈从文、马尔克斯等,若连续模仿20个作家,就会在模仿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一个作家一旦有了独立的语言和风格,我想就等于拿到了一张进入文学会堂的门票了。”
所以,我们的孩子需要好的作文书,让孩子来学习感受。
刚开始写的时候,孩子们大都是扭扭捏捏,不自信的。
那就可以让他们来模仿好的作文。
记住,不是抄袭。
记得我们那时候新概念作文大赛,每年会有一些超级牛的作文呈现出来。
我们就会去读,去感受章节词句,看看自己跟优秀有多远。
感觉好的地方,说不定自己下次写的时候还真用了那种叙述的方法呢。
平时老师和父母可以对孩子进行引导,让他们去书本中感受文字的美。
感受文字的力量。
让孩子做一些摘抄和笔记,写下自己的读书笔记,那是再好不过的。
曾看到几个孩子写作文,全然没有思考,直接拿一本作文书进行抄写。
这样的方法是最不可取的。
可以模仿,可以引用,但是杜绝全篇的抄袭。
因为那个不是自己想的东西,抄起来也是全然不费脑子,匆匆完成老师的作业,应付父母的检查。
如果孩子是这样写作的话,那父母可要当心了。
如果你想要孩子去爱上写作,那这个愿望似乎有点高了,因为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爱玩的,要他们能像我们一样在伏案写上几个小时,那是扼住孩子天性的事,我不提倡。
如果可以,我还是希望孩子能玩着的,就好像他们吃饭睡觉一样。不要把写作看的太重。反而会吓住孩子。
不妨先让孩子从讲故事开始。
很多父母说给孩子写作,就是自己在写,一个字一个字念出来,孩子就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
是不是像极了你在讲故事,而孩子在听故事?
我们不妨让孩子平时给我们多讲讲故事。
刚开始的时候可以看图说话,然后变成故事复述。
引导他孩子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写在一个非常漂亮或者神奇的小本子上。
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小作品,千万不要打击嘲笑孩子的任何想法和语句。父母和老师的鼓励会帮助孩子克服写作的恐惧。
而不是下笔怕错,写错怕骂的心理。
有妈妈问要不要给孩子准备作文书?
要不要给孩子报作文课?
其实,在这一点上,父母只要用心,在家里就可以帮孩子很大的忙。
一套好的作文书,就是一个好老师。
不妨在孩子的书架上加一套适合的。
我不是很喜欢那些过度强调文法的作文书,因为那样只会让孩子的思维受到限制。在最初的写作阶段,孩子们能写出自己的心理,哪怕是一句,我也觉得是好的。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去写,想什么就写什么。而不要孩子去迎合父母老师的想法去写作。
在孩子写作的道路上,有些优秀老师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的。
比如台湾的朱天衣老师的作文课。不同于传统的作文教材,而是帮助孩子去克服对写作的心理恐惧,让孩子从抗拒变成喜欢写作。让孩子们去用心写,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感受。
而她对父母们的叮咛,更如及时雨。让父母明白,自己的身份是陪伴。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