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与专注,是每个孩子都拥有的内在能力。虽然孩子先天气质不同,专注力表现不同,但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如果能早一点理解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行为、找到孩子的兴趣,专注力是可以通过练习与培养逐步提升的。
气质不同,
专注力表现也不同
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专注力的外在呈现也不同。著名儿童精神科医师斯坦利?L?格林斯潘在对儿童行为的长期观察与研究中,总结出孩子的5种气质类型,不同气质的孩子各有优劣。
高度敏感的孩子——他们总是要求多多,若不能迅速得到满足就很急躁;对环境变化敏感,有时甚至抗拒变化。在大人眼里,他们是“难对付的孩子”,非常“不好伺候”,其实正因为他们有高于普通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才会对周围环境表现出更高需求。充沛的好奇心使他们很容易对一件事集中注意力,发达的感知能力又使他们很容易被其他事分散注意力。
沉湎于自我的孩子——他们看上去很乖,很少提要求,喜欢独处,对于环境变化不会像高敏感度的孩子那么抗拒,但也不会像高敏感度孩子那样,进入新环境后能很快融入。他们不抗拒新环境,也不融入新环境,在群体中喜欢保持安静,不容易被打扰,专注力也最稳定。
反抗叛逆的孩子——他们非常喜欢说“不”,比通常的逆反期表现更固执,更情绪化,态度消极,善于把一件简单小事演变成一堆麻烦,令父母疲惫不堪。他们的专注力表现由心情和身体状态决定,稍有不适都可能引发他们情绪失控。
漫不经心的孩子——你常常想对他们大吼:“这已经是第三次了!”“难道你没听到我刚才说的话吗?”他们不爱理人,容易紧张、羞怯,似乎在理解和融入这个世界时有困难,每天都需要妈妈反复唠叨才把该做的事做好,专注力极低。
活泼好动的孩子——他们总是处于探索状态,天不怕地不怕,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嗨翻全场。只要是感兴趣的事就会专心去做,不会轻易受外界干扰,否则就懒洋洋待在一边,完全不肯投入精力。喆同学就是这个类型的孩子,只要早上睁开眼,就没有闲着的时候。但面对自己喜欢的绘本、故事、游戏,保持半小时左右的专注力完全ok。
格林斯潘提醒我们,了解孩子的先天气质,认清孩子与生俱来的优劣势,可以帮助我们在养育过程中最大限度发挥孩子的天赋特长,也让孩子的行为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除了先天气质,
还有什么在影响孩子的专注力?
有数据显示,农村孩子的专注力表现明显比城市孩子更好。这个结论很有趣,为什么孩子在物质相对贫乏的乡下反而比在物质高度发达的城市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呢?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各种声音包围。城里孩子活动空间有限,主要待在房间里,如果这个房间里电视一直在播放,手机随时会响起,孩子没多少时间进行自我思考,很容易养成这种习惯——做一件事的时候眼睛看着另一件事,耳朵随时在捕捉其他声音。
我们的孩子每天都被成堆的玩具包围。孩子面前总是摆着很多玩具,选择很多。当眼前的事物缺乏吸引力,或对所进行的活动有挫折感时,他们立刻能找到其他东西来代替,而不是专注于想办法解决问题。
我们的孩子一直处于密集式关注中。如今,全家人的爱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大家帮他打理好一切,以至于他根本没机会去感受各种不同的事物,也没机会对一件事进行反复练习,专注力被打得七零八落。
我们的孩子缺乏充足的运动时间和场地。幼儿需要通过足量运动来发展肌肉力量,骑车、跑步、溜滑梯都可以帮孩子完成这种锻炼。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造成大肌肉活动不足,直接后果就是肌肉力量无法控制身体动作,这是多动症的病因之一,具体表现就是静不下来,注意力永远无法集中。
保护孩子的专注力,
我们能做些什么?
很多人喜欢用能认多少字、能识几个数来判断孩子的学习能力,而这些其实是学习成果,与能力无关。就像学习成绩不能反映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一样,“怎么学”永远比“学了多少”更重要。
0~2岁:最好的“保护”就是自由
一位妈妈后台留言:我女儿已经两岁多,还不会用勺子,饭要追着喂,含在嘴里不肯咽……细细一问,才知道孩子一直跟着爷爷奶奶,老人有洁癖,见不得弄脏衣服,所以从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
当妈的都有这种体会:孩子吃顿饭,餐桌如同灾难现场;孩子摆弄玩具,一会儿就把房间变成垃圾场……然而我们养育孩子到底是为什么呢?是为了干净整洁还是为了让孩子成长?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身高体重在增加,还有智慧与能力的养成。当大人把对孩子的“保护”停留在干净、安全的层面,想没想过这种“保护”会让孩子失去什么?
人们喜欢对孩子说“你不要……”喜欢与孩子斗智斗勇,阻止孩子“捣乱”,觉得孩子太难搞,却没注意到孩子探索时的兴奋,以及他们操控身边事物的技能如何在翻新。
好奇心是孩子成长的原动力,也是孩子能够专注于某件事的根本原因。保护孩子的探索行为,就是在保护孩子的专注力。
不要打断孩子生活中有个不科学却很普遍的现象:孩子在大人眼里就像宠物或玩具,人们常常忘记那个小家伙其实有自己的想法。在孩子专心摆弄玩具时,好多大人喜欢突然出现在孩子身边,跟孩子闹一下,或要求孩子去做另一件大人觉得更有趣的事。回头说孩子专注力不好的,也是这些大人。
假如你希望孩子具备很好的专注力,那么,只要下一刻没有生命危险,就不要打断孩子正在做的事。如果你们接下来有很重要的计划,不能任由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事情里,那你可以跟孩子约定一个时限,比如再玩多长时间,在时限到来前的几分钟里,提醒孩子时间快要到了。给孩子一个转移注意力的缓冲期,让孩子自己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而不是突然被打断。
不用自己的情绪影响孩子急性子的大人不在少数,虽然本意是想让做事效率更高,但如果大人常常焦躁,孩子耳濡目染,在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先发一通脾气再说,而不是耐心去解决。
与孩子沟通注意表达清晰大人讲话不耐烦,孩子只能感受到大人的情绪,会忽略大人在说什么,因而感到无所适从。在与孩子对话时,我们可以尽量温柔平静,清晰地重复叙述指令,并亲身示范给孩子看。假如孩子吃饭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乱扔食物上,你可以贴近孩子,请他看着你的眼睛,告诉他要把食物放进嘴里,请他看你是怎样做的,帮他把注意力集中在正确行为上。
表扬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小宝宝动手能力有限,只要他们肯努力尝试一件事,不轻易放弃,就已经非常了不起,大人不必将结果看得太重。假如孩子在努力搭积木,那无论他弄出多么奇怪的形状,一定记得赞美他的积极和努力,你可以当着孩子的面,欣喜地告诉孩子爸爸:“宝贝一直在搭积木呢,试了很多次,很努力,始终没有放弃,特别好!”
《宝宝专注力训练·躲躲藏藏》系列分为动物篇、职业篇、交通工具篇,通过简单的亲子游戏,慢慢培养孩子专注持久性,2岁左右的孩子就可以试读了。
2~4岁:找到让孩子专心的那个“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奋点”:有些孩子特别容易被视觉刺激吸引,有些则是触觉,还有的是听觉。先弄清哪种感官刺激最能吸引孩子,再围绕这个“点”找到孩子感兴趣的事,让兴趣来引导孩子巩固专注力。比如喆同学特别喜欢听歌,我平时就多给他听英文歌、看英文动画片,日积月累,形成了不错的语感。
先接纳孩子的兴奋点有妈妈问:“我家孩子话特别多,太闹了,怎么才能让他安静一点?”也有妈妈问:“我家孩子太文静了,怎么才能让她活泼一点?”
中国妈妈应该是这世界上最容易焦虑的妈妈了,我们认为孩子未来发展得好不好,取决于他是更开朗的而不是偏内向的、是更有礼貌的而不是大大咧咧的、是掌握某种技能的而不是玩些乱七八糟的……
于是,我们总是试图矫正孩子的特点,认为这是在帮孩子“变得更好”。
然而心理健康学明确告诉我们: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性格健全与否、快乐与否,并不在于他是什么样的性格,而在于他对自己性格的接纳程度,这决定了孩子对自己的满意度。一个人要先欣赏和接纳自己的内在,才能和谐地与周围人共处。同时,妈妈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决定着孩子是否能顺利接纳自己,总被妈妈否定的孩子,一定不会对自己感到满意。
对于活跃的孩子,我们可以鼓励他多和朋友互动,帮他掌握更多的沟通技巧,比如怎样描述一件事更生动,怎样提问更容易得到回应。如果孩子喜欢安静,那就试试听音乐、画画、玩拼图……用孩子感兴趣的事去引导他们发掘内在专注力,而不是根据大人的喜好强迫孩子专注。
帮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孩子的自控力不如成人,要求孩子去做一件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事,结果注定失败。我们可以先仔细观察一下孩子专注的时间能持续多久,把对孩子的要求落在合理范围内,然后协助孩子逐渐拉长每一次的专注时间。
假如孩子喜欢有卡通图案的拼图,就可以用拼图让孩子先稳定下来,然后慢慢增加拼图片数,渐渐延长专注时间。再比如涂色,开始时一次涂一两幅,慢慢可能是三四幅,每次进步一点点就好。
巧妙使用计时工具很多妈妈都不知道该怎样让孩子理解时间概念,比如3分钟到底是多久?可以使用沙漏计时,沙漏滴完一次,就表示3分钟时间到了。如果沙漏滴完,孩子仍然在继续做原来的事,那表明孩子有进步。
该书作者是美国迪士尼公司,书中都是迪士尼经典动画形象,通过引导孩子进行观察,逐步提升孩子的专注力、记忆力、观察力。
4~6岁:在游戏中训练专注力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孩子在游戏和单纯完成任务两种不同的活动方式下,将各种颜色的纸分装在与之同色的盒子里,观察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结果发现,在游戏中,4岁幼儿可以持续进行22分钟,而且分放纸条的数量比单纯完成任务时多50%。而在单纯完成任务的形式下,同龄幼儿只能坚持17分钟。
这项实验表明,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专注力集中程度和稳定性较强。
类似的游戏方法有很多,例如,学习字母时,我们可以故意藏起一些,让孩子去寻找“丢失的字母”。还可以跟孩子玩一些有规则的游戏,比如说1就跳到红圈圈里,说2就跳绿圈圈里。此外,妈妈可以选择一些有助于培养孩子专注力的游戏绘本,让孩子在视觉搜索、图片接龙、语言描述中渐渐学会集中注意力。
美国《Highlights》杂志推出的《美国经典注意力培养大书》,通过各种游戏模式吸引孩子在快乐玩耍中加强专注力。
6岁以上:帮孩子自觉提高专注力
作为成年人,我们对一项任务的目标和意义了解越多,就越能专注于完成这项任务。孩子也一样,他们对一项活动的意义理解越深刻,完成的意愿就越强烈,活动过程中的专注力表现就越好。
6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些自控力,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合理设置目标,让孩子实现自我约束,自觉提升专注力。比如做一个积分卡,每取得一次成就就累计几分,达到某个分值后就可以获得一次旅行机会。
抗干扰训练特意选择在闹市街头读书看报,训练排除环境干扰的能力。
凝视训练双眼长时间凝视远处的某件东西,比如窗外的树枝、空中的云朵,这种训练会让人的意识范围逐渐变窄,从而达到集中注意力的目的。很多科学家在思考问题时,都喜欢盯着窗外的树枝哦!
该书由数百幅图画组成,训练形式完全图式化,喜欢读图的孩子可以尝试挑战。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