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育儿导航> 3-6岁> 学龄前教育> 孩子被老师批地一无是处,这位妈妈的做法震惊所有人

孩子被老师批地一无是处,这位妈妈的做法震惊所有人

2016年08月23日 09:33 阅读次数:613
聊天中,我了解到她儿子小宣,有着严重的入学不适,被老师全盘否定……她的分享给了我许多启发,她在孩子面临质疑时的勇敢与冷静令我敬佩,她对孩子的细心与接纳令我感动,她在处理孩子负面情绪与行为异常的方法让我受教。所以特地向她约稿,鼓励她把这段经历写下来。终于结束了手头上所有的工作。

回到家里,我装作可怜巴巴样子地对小宣说:“最近妈妈不忙了,想呆在家里。明天起你也别上幼儿园,留在家里好好陪陪妈妈,可以吗?”小家伙先是一惊,继而愉快地答应了。

是的,我准备做一个不让娃上幼儿园,全职在家散养的妈妈。

我疯了吗?没有。事实上,这并不是个容易的决定。但当我真正做出这个决定的那一刻,我竟有着说不出的轻松。

回想这半年多的日子,反思、纠结、自责、难堪、担心,夜不能寐……此时,都烟消云散了。

老师换了,孩子蔫了

和其他孩子不同,小宣虽然性格内向,但刚上小班时一切正常。

直到去年秋天,小宣升入中班后,班主任和生活老师都换了。

没过多久,老师跟我反应,其他小朋友都已经适应了新老师,唯独小轩一直在排斥他们。

老师对孩子的评价是:性格不太好、胆小、敏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除了玩具、好象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听话、很犟、从来不参与游戏和体能课……

耳边听着老师的全盘否定,我强装淡定,可眼泪却忍不住掉下来,那一刻,真的很心疼孩子,心疼他在老师眼中会这么“差劲”?

但我没有时间痛苦,没有选择逃避,也没有与老师争执,更没有选择立即去批评小宣,而是选择去了解真相。

我一直认为,无论孩子在成长中出现怎样的问题,我们最先要做的绝不是说教与指责,而是先去了解理解孩子。

当我们对孩子的处境感同身受,才能对症下药。

我去看了幼儿园的实时监控,视频里,孩子们都高兴地从外面跑进教室,小宣却总是孤零零地走在最后;

上课时,别的孩子都踊跃发言,他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

吃饭时,别的小朋友都去抢座位,而他怯生生转了一圈又一圈,却不敢上前,只咬着手指无助地站在那里,最后还是老师帮他找了一个座位……

这绝对不是一个已经入园一年孩子的正常表现。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孩子的那份无助和茫然。

到底是环境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

我迷茫了

晚上,和孩子爸爸谈起我的担心。

孩子爸认为男孩子不能娇惯,谁小时候没受过委屈和欺负。社会就是这样,男孩子更应该从小磨炼意志。

他让我再和老师好好沟通与配合,坚持送孩子去幼儿园。

是啊,别人的孩子都适应得好好的,为什么你的孩子不行?应该是你的孩子有问题啊。

可静下心来想想,我眼中的儿子原本不是这样的:

他是一个善良细腻的双座小男生,喜欢音乐,喜欢乐高,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

他有自己交朋友的标准:要确定你心怀善意,才会友好地对待你,并且愉快地照顾你。不然,他会用沉默来应对。

对于玩具、游戏也是如此,他会先默默地观察,直到确定没有危险,能掌握了,才会参加,

而只要去做了,他也会玩得很嗨,很疯,会有非常专注,自信大方的一面。

对我来说,小宣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很多优点在闪闪发光。

作为妈妈,我始终是抱着尊重孩子差异性的态度。

我将这一切告诉老师,老师却说:“每个孩子在家长眼中都是最好的,最可爱的那一个,可是孩子是要放在一起去比较的。”

情况越来越糟糕……

我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一直努力配合老师,不断开导、鼓励小宣融入集体。

可我还没等到花开,等来的却是孩子白天自闭不说话、哭着不肯上学,晚上噩梦不断、尿床

最后孩子连拉臭都不敢了,好几次我接到孩子的时候,他总是让我抱,不肯自己走。我让他自己走,却发现他走路姿势有异,原来是拉了一半在外面已经干了……

我抱着孩子走在路上,眼泪刷刷地掉下来了。

天知道我的孩子是怎样用力忍住不拉的,还要装做没事的样子挨到放学?

我这个当妈的是有多恨孩子,才每天逼着他去幼儿园。让孩子连拉臭都觉得羞耻、害怕?

如果父母都做不到维护孩子的心灵和自尊,还有谁能去更爱孩子?

孩子长期以来的低落情绪与异常行为是在向我们求救,可我们却一直选择视而不见。

当天,我说服孩子爸,做了一个震惊所有人的决定:辞掉我热爱的高薪工作,全职在家,散养孩子。

回家后的散养生活

你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小宣以后就在家里幸福快乐地过着散养的生活?

NO!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但现在的每一天我都无比庆幸自己当时做了这个正确决定。

拉臭问题:他只是需要宽容

刚上幼儿园之前孩子虽然性格偏内向些,但生活习惯很正常。入园的时候就会说三句话“老师,我想喝水,老师,我饿了,老师我想拉臭臭。”

现在呢?搭积木的时候他突然停止不动,我浇个花从他身边经过,他突然大叫:“我不拉,我不拉,”我问他:“宝贝,你是想拉臭臭吗?”他却跺脚大哭,“我不拉,我不拉,妈妈走开,妈妈走开!”

过了一会儿,看他额头上冒出细汗,情绪也稳定了。

我慢慢走过去,问他“好些了吗?拉臭臭很正常啊,爸爸妈妈每天也要拉臭的,拉臭说明身体健康,拉出来就舒服了,对吗?妈妈现在帮你换换裤子,把小屁屁擦干净好吗?”

最开始的每天都是这样,拉臭的时候非常紧张、不安,不让任何人靠近,然后,拉在裤子上。

但我从来不说孩子,家里人也不许因为拉臭的事情说孩子。

我想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让孩子重新找回“安全感”。

一个孩子只有被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与理解,才能放开做自己,这对于内向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慢慢的,一周有那么一两次小宣会主动说:“妈妈,我要坐马桶上拉臭臭。”

有时候会说:“唉呀,妈妈,我好像刚才拉到裤子上一点点。”

我笑着说“好啊,来,我们换干净的,你不用不好意思,妈妈小时候玩得太开心的时候,也拉到裤子上过,没事的。下次只要早点去卫生间就可以了。”

有时候,我们与孩子分享自己的经历,会比说教更有效。

现在他只要紧张的看我一眼,我就问他要去卫生间吗?他就会说着:“我要去把臭臭拉水里”。

在我们每天一点一滴的鼓励中,小宣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渐渐恢复到了正常情况。

情绪问题:他只是需要宣泄

同时面对的还有情绪的暴发期。

不上幼儿园以后,我们每天都带小宣出去玩,小宣常常会莫名得突然大发脾气,哭闹不止,躺地撒泼。

常引得路人为之侧目,更时常有好心人提醒“你这孩子该管教了,这暴脾气长大后可不得了!”

可好心人不知道的是,等小宣发泄完了,他会软软的趴在我怀里问我:“妈妈,你还爱我吗?”“当然爱了,宝贝。爸爸妈妈任何时候都爱你,你发不发脾气我们都爱你。因为,你是我们的宝贝。”

小宣以前并不是个会乱发脾气的孩子,我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他的这些脾气是如何而来。

但我却知道指责与否定肯定只会让他的脾气越积越多,我相信我的孩子没有问题,他只是需要发泄。

慢慢的,小宣情绪爆发的情况越来越少,现在几乎没有了,性格也活泼了很多,语言表达也进步很快,在家小嘴欢乐地说个不停。

看着他跟我顶嘴,看着他一脸小坏笑的想从背后偷袭我,看着他冲抢他玩具的男孩坚定的说,请还给我,这是我的!看着他在游乐场围着漂亮大姐姐不停的唱歌跳舞求关注,看着他和一群孩子在草地上疯跑得满头大汗,看着他一口气吃掉一小碟牛肉,看着他一遍遍地给我讲小绿狼,看着他和爸爸一起枕头大战……

我经常感动地想哭。

世界真美好。

内向不是缺点,是天性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每个孩子的性格都不同,正因如此,这个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

外向的孩子习惯先行动,在碰壁中思考,内向的孩子则习惯先观察,把握大时再去做,慢,但是成功率高。

无论外向内向,这都是孩子的天性。

性格开朗,落落大方的孩子确实讨人喜欢。

可偏巧我的孩子就是这样相对内向、慢热的孩子。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性格又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每种个性都有闪光点。

许多研究都证明,内向的孩子将来在学业上会更细心、更专注。

即使到了社会上,我们需要开朗大胆的外向人去做销售、做公关,我们依然也需要心思缜密的内向者去做后勤、做科研。

何苦非要逼着孩子去改变自己的性格,我们大人都未必做得到的事情凭什么去要求一个年幼的孩子?

只要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强大的内心,他自会找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关于散养

关于在家散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每家的情况不同,所做出的选择也各不相同。

我只是个普通的妈妈,写下这个故事并不是倡导每个不适应学校的孩子都应该回家散养。

而是这段经历让我更加相信,天下最了解孩子的那个人,应该是妈妈。

每一个为孩子真心付出过,日日夜夜陪伴着孩子成长的妈妈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外界对孩子的评价我会认真参考,但不会过份在意。

就算有天全世界都否定他,我依然会顺从自己的内心,去信他,去爱他。

漫漫人生路,我会尽我所能的尊重和理解我的孩子,无论他长到多大,在外面经历多少风雨,我希望我们始终能给他一个温暖有爱的家。

最后借用丹妈的一句话: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丹妈碎碎念 宣妈的分享和感触,我觉得非常棒。最后我就这个再啰嗦几句:

小宣的故事是一个相对严重的案例,对于入园适应的问题,如果孩子只是普通的情绪困扰,我们也无需立马考虑退学,但切不可指责她胆小,而是要试着去接受孩子的情绪,鼓励她说出来或者画出来也行。

但如果一旦孩子出现极端的情绪激动或低落现象(例如死死抱着父母不肯放手),甚至是退化性行为时(比如入园前不尿裤子,入园后尿裤子),就需要我们去特别注意、特别处理了。

必要时,也绝对需要像小宣妈妈一样勇敢地为孩子换个环境。

在聊天中我也得知,宣妈最近正在为儿子找寻适合的幼儿园,重新入读。

我们送孩子去幼儿园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去学知识,而是让他去学习社会化,比如与人交往、听从指令等等,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孩子已经成长为一个心中有安全感、独立、健康的人。

及时体察与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并不会宠坏孩子,独立不是逼出来的。

在童年里,孩子只有从父母这里得到越多的爱与信任,建立越稳固的安全感,他出到外面才会有更多的好奇心去探索,有更强大的内心去面对挫折,走向独立。

人际交往是一个无需我们刻意去教的技能,人本就是群体动物,渴望交朋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只是每个孩子花期不同,在人际交往中有属于自己的节奏,我们只是需要再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尊重,多一丝信任,静待花开。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