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开学那一天,给孩子穿上新衣服,背上新书包,离开家门前,爸爸妈妈要把孩子领到镜子前,对着镜子说:“太好了!我的儿子(女儿)今天要上学了!瞧,多漂亮!”
送孩子去学校的路上,爸爸妈妈要情绪饱满,不停地表达喜悦:“今天真高兴,我女儿要当小学生了!”让孩子感觉到,上学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走进新校园“太好了!”一年级新生走进新校园,老师要带孩子参观新校园,这是孩子适应外部世界的开始。从一个小家,走进一个大家,会有许多不同,孩子会感到新奇,马上喜欢上这个新环境。
孩子回到家,父母要加深这种“喜欢”的印象,好奇地问:“你们的学校叫什么名字?”“新校园里有什么呀?”“你最喜欢什么呀?”
如果校园里有“动物园”“植物园”“科技园”“大操场”这可能是孩子最喜欢的,你要详细问问“动物园里都养什么动物呀?”“大操场有多大呀?”孩子介绍完,你要羡慕地说:“真是太好了,妈妈都想去上学了!”和孩子一起分享新校园带来的愉悦,会让孩子更觉得“新校园太好了,连爸爸妈妈都羡慕。”
新老师“太好了!”一年级的老师,对孩子一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孩子喜欢这个老师,就会喜欢这个课程,进而喜欢上学。
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叫幼小链接。这个过渡如果顺利,孩子就能很快适应新环境。这其中,老师起着重要作用。
幼儿园的老师一般都和颜悦色对小朋友说话,如果刚进小学的孩子,遇到的老师过于严厉,他们可能不能马上适应。
我到新加坡小学参观时,曾看到一段录像片,开学第一天迎接一年级新生的仪式,竟然是一个童话故事:校长扮成女巫,老师扮成仙女,校门口挂着一串串神奇的红辣椒、绿黄瓜、黄窝瓜……孩子们觉得很好玩,感到自己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一点也不陌生。
中国小学的迎新仪式也具有中国特色,一般都是隆重、热烈,无论什么形式,老师还是最重要的人物。让孩子喜欢、熟悉第一位小学老师是孩子接受小学教育最重要的环节。
孩子回到家,父母一定要问:“你们老师是男的还是女的?”“长得什么样?戴眼镜吗?”“发型和妈妈一样吗?”“她叫什么名字呀?”“你喜欢新老师吗?”“喜欢什么呢?”
在以后一段日子里,要天天听孩子讲“新老师”的故事。孩子讲的时候,父母的眼睛里要放出“喜悦的光”,而且要表达出:“我好喜欢你的老师呀!妈妈上一年级时的老师也这么好。”
我曾经多次和儿子讲过我小学老师的故事,讲我们和老师的友谊,所以我的儿子对我的老师很熟悉。他一直和老师的关系很好。
新同学“太好了!”新同学,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最陌生又最具吸引力的群体。一个“个人户”进入一个“大社会”,如何去熟悉,去适应,去合作,是一个新课题。
与新同学交友,拥有“太好了”的悦纳心态很重要。父母要引导孩子去悦纳同学,常常问问“你又认识了几个新同学啦?”“你们在一起玩什么了?玩得开心吗?”“你的同桌是男生还是女生?叫什么名字?”
父母一定要尽快记住2-3名孩子同学的名字,尤其是常和你孩子一起玩的同学的名字。这样会加快从陌生到熟悉的速度。
新课本“太好了!”新课本是学生最喜欢的。每个小学生拿到新课本都会翻来复去地看。
父母帮助孩子做的第一件事:教孩子给课本“穿衣服”——包书皮。这是培养孩子爱惜课本的第一步。
我小时候是用废旧的硬纸包书皮,包得整整齐齐,用坏了再换一个书皮,到学期结束,书还是新的。
我儿子小时候是用旧挂历包书皮,可能是因为他是男孩子,他可没有我那么仔细,到学期结束时,书皮早掉没了,书也破旧了。
有的学校开展“向课本鞠躬”活动,我认为很好。让孩子从上学第一天开始,就崇拜课本,爱惜课本,这对接受课本给予的知识至关重要。
在美国,所有的学校要求孩子保护好课本,不能在上面乱涂乱画,学期结束时,要完整无缺地交还给学校,传给下一届新生。这样既可以节省纸张,还可以用“低碳”的生活方式,培养孩子爱惜课本的好习惯。
拥有“太好了”的心态走进学校,就会把负信息变成正信息,把消极情绪变为积极的情绪,把学校看成是一个“快乐的世界”,孩子会很快适应新的环境。
如果带着“太糟了”的心态走进学校,就会看不惯老师,看不惯同学,看不惯校园里的一切,这种消极情绪会发展成厌恶,把学校看成是一个“悲惨的世界”的孩子,很难把上学的路走到底。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