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大妈都用惊恐地表情善意提醒我,“赶紧送幼儿园去”。
“在家里挺好的,去幼儿园也学不到多少东西。”
“可以学很多的,我孙女都认识了20多个字,还会写字了……”满满的骄傲。“没去之前什么都不会,就知道玩”
“会玩就好啊!”我说
然后他们就扭头不说了,大概是觉得跟我没什么沟通的。
这个只是一个小例子,还有在上海北京的朋友常常发来的问候那就更具有代表性了。
“我娃两岁,前几天入托了,挺懂事听话的,我们终于可以轻松了”
两岁入托的太多太多。
不知道是真正的教育的需求呢?还是先进教育发展的趋势呢?还是个人的家庭原因呢?
总之,事就那么回事,提前入托已经是一件家常便饭的事了,成了很多父母的共识。
而在3岁多还没有将孩子送进幼儿园的我已经成为了一种另类。
我一直是反对孩子入托的,特别是全托。这对一个孩子来说,过于残忍。
肯定有妈妈说,真正的精英教育起于肚子里,你还瞎掰掰说不要去提前接受教育,等你孩子落后了,你可不要后悔。
拜托,我还真不会后悔,就算他落后又怎样呢?
我更看重孩子的品行德育。而且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我是选择让他晚一年入学的。
很早以前,我们的幼儿园只有一种,6岁读学前班,然后7岁的时候进入小学。之前的5年时无忧无虑的玩乐时间。
如今不同了,幼儿园被划成了三个年龄段,3-4岁小班,4-5岁中班,5-6岁大班,外加一个学前班。一个孩子3岁就要开始去学校接受教育。
在先进的幼儿园里还好,孩子们还能拥有那一份天性发展的机会。
而在很多的幼儿园,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幼儿园,开始教孩子识字写字。虽然这个是教育部明确禁止的,但却是我们很多家长青睐的了。
我发现一个奇怪的事,越是教育部门禁止的一些事,一些学校和家长越要做。也许觉得只要自己逾越界限,孩子们的竞争就能取得先机。
打破规则做事,已经是很多人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在教育体系也被渗透影响。
过早入园已经是一种违背孩子天性的事。过早入托却更让人担忧,这个过早到底能有多早,1岁半-3岁不等。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越早伤害越大。
那么,过早入托,对孩子们的影响到底是什么样的?
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提出警告说,把年龄不足三岁的孩子交给托儿所会增加损害他们正常心理发育的危险。
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形成。因为孩子入了托儿所,无法得到充足的照顾,他们会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恐惧感。
一个人一旦产生恐惧感,要么变得压抑自卑;要么变得疯狂性的攻击。
研究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更富有攻击性,易发展反社会行为。而且这些孩子在成年之后也更容易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严重的还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罗马尼亚曾在这方面犯过一个致命错误。
二次世界大战后,罗马尼亚陷入经济困顿、人口锐减的状态。政府鼓励生育,规定每个育龄妇女至少要生4个孩子,如果家庭无力承担这么多孩子的抚养责任,可以送孩子到政府出资的国家教养院,由工作人员进行集体抚养。该政策出台后,先后有6万多名婴儿一出生就被送进教养院,进行批量抚养。
这些孩子后来几乎都出现行为异常,大多数人智力低下,情感发育不良。他们不会和人交流,无法形成对视和对话,独自坐在角落,不停地前后摇晃或不断重复某种刻板行为,对陌生人没有恐惧感,也没有沟通能力——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孤儿院现象”。后来有一部分孩子被送到美国底特律儿童医院做大脑断层扫描,结果发现他们大脑的海马回和杏仁核等多部位都不正常。脑神经科学已证实,早期情感发育不良,会直接损害大脑的正常发育,使其结构异常,造成无法逆转的病理性改变。
英国儿童问题权威珀涅罗珀里奇博士对1200名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发现父母养育的孩子比在托儿所、由保姆照顾或交给亲戚照顾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得都更为优秀,他们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于其他对照组的孩子。而从小在托儿所待过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
要知道再好的托儿所也无法给予孩子父母之爱。最好的托儿所最负责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亲子之间那种天生的默契,那种眼神中透出的光芒是其他人无法给予的。
特别是两岁以前的孩子,他们应该得到母亲亲自哺育,得到父亲的悉心呵护。父母之爱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在童年是无法形成真正的安全感的。
婴幼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只有家里的父母能做到这样。
有一种研究发现,妈妈是婴儿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发育的调节器。所以我们为什么说一个母亲再艰难也要自己照顾孩子。因为这种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很多时候,看上去已经被一些老人替代了。但实际上早就已经变了性质,只是心理上的内在影响我们一时间是很难看清的。
还有我们会发现,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起到了一个辅助父母教育孩子的作用。
孩子能够从家人的身上得到安全感,得到身份认知,得到自我的识别。并且去感受情感的传递,比如和亲人的冲突和爱抚都是一种情感的体验。
这种体验只有家人能给,只有在家庭才能形成这种家庭情感。为什么很多孩子到了10多岁就想离家出走,因为他们觉得家是冷冰冰的,非常压抑。特别是在托儿待过的孩子,反应会更加强烈。
家庭是孩子感觉最安全的场所,在这里,他开始构建自己的安全的外在世界。不要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其实他们每天都在变化,在成长,在吸收周边世界的一切。
小宝贝要喝奶、撒尿、游戏、呵护等,没有哪个托儿所能够一对一地进行照料。但是如果孩子最初的这些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的话,那么他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饥渴,开始去哭闹,如果还是得不到响应,长期这样会让孩子的心理受到影响,在情感上的缺失,导致孩子不信任身边的人,变得暴躁而好攻击。
为什么这么多的父母还是将孩子送到了托儿所进行全托?
最直接的原因是没有认识到这种危害。反而很多父母觉得这是精英教育必须经历的过程。以为这样能够让孩子今后更能适应社会,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会变得更加独立。而且启蒙教育也是领先的,这样就能赢在起跑线了。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许多父母的心态,所以很多父母过早地把孩子赶到了起跑线上。有一个数据显示:妇产医院8月底做剖腹产的产妇比较多,因为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孩子必须够6岁才能上小学,而早几天做剖腹产,孩子就能早一年上学了。
事实上早一年上学,到底有多大用?
你就真的那么在乎这一年吗?未必早一年就早成功?晚一年落后了?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孩子早一年晚一年真不是问题,合适才是最好的。
特别是对于3岁前入托的孩子,父母的这种怕输的心态造成的伤害更大。
真正带过孩子的父母都会发现,带娃是世界上最累最繁琐的工作之一。
事实上,全托的唯一好处是解脱父母,不必承担每天照顾孩子的辛劳。很多时候,全托不是基于孩子的需要,而是满足家长的需要,是把家长的利益置于孩子的利益之上,是一种极端自私的选择。这些家长,他们没有一个是真正蹲下身,从孩子的视角看这个问题。这是让人非常心痛的。
我们总是喊着说尊重孩子的天性发展,但是常常做一些违背孩子天性的事。在这个入托的问题上尤其如此,不管理由多么的冠冕堂皇,不管你背着多大的难言之隐,也不能将孩子作为一个牺牲品。
而对于社会上某些利欲熏心的早教机构,在宣传之前更应该摸着自己的良心好好想想,这种商业的算计毁掉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代人。
如果仅仅是出于无知,而选择让孩子去过早地开发他的智力,发展他的社会属性,明知道是拔苗助长,还是一意孤行。
那么,请蹲下来好好看看你面前的孩子,能陪伴你身边的时间还有多少?孩子内心真正的渴望是什么?真的过得开心吗?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