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消化不良发热,家长可以用姜煮成的红糖水,可以起到发汗退热的作用,因此发烧时,妈妈不妨试试。
热姜糖水的做法:
1、 取生姜
最好选择带皮的新鲜生姜,洗净,切2-3片。
2、 切碎
把切下的生姜片切成末,尽量切碎。
3、烧开水
烧热水,等水开,把姜末放入杯子里。
4、冲水
向放有姜末的杯中倒入刚烧的热开水。
5、完成
把杯子的盖盖好,等五分钟,使姜的味道完全渗到水里。
这时候热姜水就好了,可以喝了。
可乐是我们现代年青人常喝的饮料了,不过,它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把它跟姜片一起煮着来喝,可以驱寒、解热,对于消化不良发热的宝宝来说,是一种不错的退烧小验方。
特别简单的两种方法:
最好用黄姜,因为姜味比较重,白姜水份太多味淡。用可口可乐味道适中,如果喜欢甜的朋友可以用百事可乐。
第一种做法:两三片姜片放在约300ml可乐里煮,刚煮开或接近开时马上停火,盛出即可。
第二种做法:两三片姜片放在约300ml可乐里,在微波炉里用中高火叮一分钟(时间要视乎微波炉的功率而定),刚煮开或接近开时马上取出,盛出即可。
菊花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当宝宝消化不良发热时,用正处于开花期的菊花来泡一壶茶,就可以起到暖和身体,清除体内热毒的作用。
因此,对于有畏寒症状的发烧病人,适时地来一壶热菊花茶,可以起到很好的退烧降温作用。
在发烧时,也可以试试一些药草茶,例如具有杀菌、消炎、发汗作用的百里香、洋甘菊等中草药。
用它们来泡热茶喝,趁热喝下去,对于退烧散热有很好的功效。
推荐:
百里香花茶;洋甘菊花草。
大椎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督脉与身体十二正经中所有阳经的交会点,总督一身之阳,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
做法:
1、在大椎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加拔火罐效果更好。
2、也可以做大椎穴按摩,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约推100—300次。
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为曲池。合谷俗称“虎口”,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凹陷中
做法:
1、曲池与合谷均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既能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
2、外关在腕背横纹中点往上取两横指。
3、外关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是解表退热的要穴。
4、用毫针刺这3个穴,能降体温。
5、也可按摩这3个穴,同时配合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向上推向肘部约300次。
刮痧疗法是人们常用的民间疗法之一,对高热也有奇效。
做法:
可以选用上述穴位进行刮痧,也可以选背部沿督脉和膀胱经、腋窝、肘窝较大面积处,自上而下,先轻后重,刮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痧点即可。
上述方法仅适合于应急,要想彻底退热,关键是针对病因治疗,所以病人应该首先去医院。
1、维持家中的空气流通
若家有冷气,维持房间温度于25—27℃之间。可将幼儿置于冷气房中或以电扇绕转着吹,使体温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儿也会感觉舒适些。
2、脱掉过多的衣物
如果宝宝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热,可以少穿点衣物。
3、温水拭浴
将宝宝身上衣物解开,用温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宝宝皮肤的血管扩张将体气散出,另外水气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
4、睡冰枕
有助于散热,但对较小的幼儿并不建议,因幼儿不易转动身体,冰枕易造成局部过冷或致体温过低。
5、多喝水
以助发汗,并防脱水。水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宝宝体内的失水。
6、使用退烧药
当婴幼儿中心温度(肛温或耳温)超过38.5℃时,可以适度的使用退烧药水或栓剂。
一忌多吃鸡蛋
鸡蛋所含营养的确丰富,但不宜在发烧期间多吃鸡蛋,这是因为鸡蛋内的蛋白质在体内分解后,会产生一定的额外热量,使机体热量增高,加剧发烧症状,并延长发热时间,增加患者痛苦。
二忌多喝茶
喝浓茶会使大脑保持兴奋的状态,且使脉搏加快,血压升高,进而使患者体温升高、烦躁不安。同时,茶叶水会影响药物的分解、吸收,降低药物的疗效。
三忌多喝冷饮
如果是不洁食物引起的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导致的发烧,胃肠道功能下降,多喝冷饮会加重病情,甚至使病情恶化而危及生命。
四忌多食蜂蜜
发烧期间应以清热为主,不宜滋补。蜂蜜是益气补中的补品,如果多服用蜂蜜,会使患者内热得不到很好的清理、消除,还容易并发其他病症。
五忌多食辛辣
由于体温升高,体内新陈代谢旺盛,在此情况下乱吃姜、蒜、辣椒之类的温热辛辣食品,会以热助热,加重病情,不利于退热与早日康复。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