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恋物情结?主要因为宝宝对某一个东西有特殊情感,例如:绒毛玩偶、小玩具、奶嘴或是小被子的一角…等,因为安全感的转换,容易出现依恋的行为,大部分0~1岁小宝宝都会有,但通常不会太严重,除非孩子再大一点,例如已经要上学,较可能看出明显的问题。
宝宝恋物行为会有哪些症状?
婴幼儿认知能力还不成熟,大部分满6个月开始探索外在事物,透过身上感官功能进行探索,例如用摸的、闻的或吸吮等方式,再发展出对某一件东西特别的依恋,这主要来自照顾者给予的感觉,可能是柔软的、可以拥抱的,例如宝宝很喜欢用摸的,家长会给予一些小东西满足他,时间一久便产生一种安全感,继而出现恋物情结。
恋物情结是否会对将来产生负面影响?
有些妈咪会担心,恋物情结是否对孩子的将来产生负面影响?只要排除宝宝没有自闭的问题,否则大多数恋物情结是属于自然、正常的发展现象。宝宝出生6个月开始对事物想要探索,这时候照顾者如果未给予太多关注力,会从依赖关係过渡到依恋行为。
父母所给予的关爱是否足够?
什么家庭比较会有恋物情结的宝宝?主要还是和父母给予的关爱是否足够有关。恋物情结越严重,表示宝宝得到的关爱不够,需要更多安全感的照顾。宝宝不只需要吃、穿、生活方面的照顾,适时的陪伴、互动更是不能少,所以父母要多了解宝宝是否欠缺关爱;给保母带的孩子,一样要多加以关注,有些保母只是做好基本的生活照顾,比较没办法做到陪伴、互动,使得恋物情结更明显,家长要特别注意。
若影响上学后社交,必须想办法纠正
有必要特别去纠正恋物情结吗?杨玉君医师表示,要依个别情况做适当的处理,例如孩子特别爱吸奶嘴,刚出生会有较多吸吮的动作,是可以被接受的;但随着宝宝成长,假如已经到一岁半,这时候吸吮的动作就不是用在吸奶,而是单纯为了获得安全感。
倘若照顾者能给宝宝足够的安全感,不需特别纠正,类似行为自然会消失;若已到学龄期开始要上学,就要顾虑到会影响社交团体生活,孩子如果无法自我调整,就需要父母慢慢帮他纠正,例如特别喜欢某一个大玩偶,但是已经上学了还是要带着它,代表恋物情结延续太久,必须想办法纠正。
纠正宝宝恋物情结,家长应注意的事项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改变宝宝的恋物情结?主要在于本身的心态,以下几个建议提供给父母参考:
1.避免用强制方式:一味只是严格禁止,会剥夺宝宝需要的安全感,反而造成负面影响,孩子容易哭闹,或无法好好睡觉。
2.陪伴最重要:给予好的陪伴方式才是最重要的,现在很多家长用3C产品当保母来减少孩子哭闹,容易衍生许多问题,最好将恋物转移成对人的依恋。
3.引导对其他事物的兴趣:培养宝宝对更多事物、活动有兴趣,而不是局限在某一个玩具。
4.给予替代物品:给予较多替代东西,提供给孩子不同选择会有帮助,例如不只给一个玩偶,以免宝宝总是专注在一个物品上。宝宝如果特别喜欢毛绒绒的毛毯,可用雷同的东西,让他慢慢跳脱出来。
也有一些孩子对熟悉的小被子情有独钟,无论走到哪裡,都要带着才能入睡。碰到这种状况,家长一定要先了解塬因,是不是睡觉时灯关掉让他没有安全感,建议妈咪可常陪伴宝宝入睡,唱唱催眠曲,房间使用柔和灯光,让宝宝从恋物转变成恋人。
此外,有些宝宝一定要抓妈咪的耳朵才能入睡,也是很常见的状况。这是孩子对妈咪的感觉,抓耳朵如同吸奶嘴一样很有安全感,妈咪不需去改变或斥责。
多陪伴、互动,是解决恋物情结最好的方式
宝宝的恋物情结,大多是在学习分离过程中的一种过渡行为表现,家长记得只要多陪伴,持续给予好的关爱,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中,孩子会自然跳脱出来,所以大部分能够很自然地改变。但是如果家长忽略这个环节,年龄延续到太大,当然比较不好,因为一旦进入团体生活,恋物行为会影响到社交。
孩子越大,处理上要越谨慎。倘若家长自己处理得还是不够,必要时可寻求专家协助。家长也不需要太担忧,宝宝的这些行为只是正常的转换,在适当的引导下自然会改变,对将来人格发展不会有负面的影响。
杨玉君医师表示,单纯因为宝宝的恋物情结到门诊寻求协助的人并不多,大多是因为宝宝的认知发展有问题,就医时会同时提出类似的困扰。
最后还是要提醒爸爸、妈妈,宝宝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多给予关爱以及保有良好的互动,让宝宝从分离一直到独立的过程中,很自然可以慢慢调整过来。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