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明白努力的价值,这是引导的关键 孩子之所以有输不起的心理,除了人有天然好胜的心理因素之外,更多是因为只看到最后的结果,没有把目光放到自己付出努力的价值所在。 我们完全可以告诉孩子,当下输给别人,只是表明自己还有挑战和进步的空间,自己要和过去的自己进行纵向对比,只要有进步,就意味着自己付出的努力是有价值的。 简单来说,就是要引导孩子多关注自己付出的努力,淡化结果对自己造成的心理负担。 从长远来看,我们帮助孩子明白努力的价值,输赢只是暂时的结果,更多的是在生活中构建起自己的成长型思维。 及时接纳孩子的情绪 不管是何种原因,只要是孩子输了的这件事已成为事实,那么,父母都有责任去安抚孩子此刻“受伤”的心,让孩子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说出来,以排解孩子积压在内心的负面情绪,最大限度地把孩子输不起的负面
1-2岁的孩子 1)首先是设定合适的目标,有目标才能找到通向目标的途径,目标的设定要符合SMART原则。 目标需要是明确具体的,比如给孩子念书时,孩子容易走神,原来念两篇书孩子就走神,那么目标定为给孩子念三篇书是合适的。 目标需要是可测量的,比如接下来的3周时间里,从念两篇书的专注持续力,延长到念3篇书的持续力。 目标需要是小目标,从延长一篇,逐渐延长到两篇,五篇,十篇,孩子的专注力就提高了。 2)延长宝宝的专注力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增加孩子黏性 比如,我给孩子读绘本,开始找的是色彩鲜艳的,小公主类的绘本,发现孩子不感兴趣。让孩子自己挑选,发现孩子对小猫小狗不感兴趣,对色彩鲜艳的绘本也不感兴趣,而是对海豚海狮感兴趣。而当找到孩子感兴趣的内容时,她就可以安安静静地听我念5遍故事啦。 所以,当
鼓励孩子不要害怕困难,勇敢面对 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面对困难的勇气,一直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之中。没有自己勇敢的面对过困难的孩子,逆商也会比经常面对困难的孩子低。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去面对自己的困难,不要总是直接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害怕他们受委屈,难过,就把孩子的困难解决掉,这非常不利于孩子高逆向的培养。 面子不重要,学会放下自己的面子 很大一部分人每次做事情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就是自己的面子。只要有会丢面子的事情,他们就会果断的放弃,甚至在找工作的时候,因为他们要面子,而错过了很好的工作。所以要面子会让自己,放弃很多的事情,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困难。父母要教育好孩子,面子不是最重要,不要丢了尊严就好,在遇到困难时候不要害怕会伤面子。 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解压方式
孩子不听话可不可以送少管所 一般来说没有触犯法律的青少年,是不允许进入少管所的。家长无法管教好孩子,也不一定就要将孩子送到少管所这样严厉的地方,可以另寻他法,将孩子送进专业管教叛逆孩子的学校。这样一来,孩子既可以接受系统、专业的约束和引导,也可以学习到一定的文化课知识,不至于落后普通学校的孩子太多。 关于孩子听不听话这个话题,不同年龄阶段不一样。根据孩子年龄分为不同阶段: 1、出生到3岁是幼儿期。幼儿期还未开始去上幼儿园,孩子可能会有多动或者乱跑现象,这时家长会认为孩子不听话。其实在儿童青少年发展过程中这种情况相对比较常见,因为孩子会有独立、叛逆心理,家长只要正确引导,孩子一般能够回归到正常轨道上; 2、3-6岁是上幼儿园阶段。这阶段如果不听话,会很容易被幼儿园老师发现,如果幼儿园老师跟家长反映孩子在学校不听话,有一些其它表现,这时家长
亲子阅读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和阅读兴趣 年龄不同,孩子阅读的方式特征也不一样。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只是把书本当成“纸片”随意撕扯,只为听纸片的声音,从中获得乐趣,对书本真正的价值没有认知,家长可以选择不同材质的书本,给孩子不一样的感官刺激,让孩子对书本感兴趣。喜欢和书本“玩耍”,通过与孩子一起阅读,介绍绘本内容,让孩子获得绘本中信息,增长孩子的见识,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孩子一旦对阅读产生兴趣,就会从小养成爱阅读的习惯。 亲子阅读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接待过很多家长认为是自闭症,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的咨询与指导,他们除了少部分是先天因素以外,大多数是生活环境中与人交往少,获取的视觉,听觉语言信息不够而导致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欲望、需求和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必备的素养,培养孩子的语言表
入园焦虑,情绪低落 孩子刚入园初期,一般都会有入园焦虑症。 相比在家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刚入园的孩子不适应上幼儿园。 上幼儿园意味着和要妈妈分开一整天,生活规律化,不再自由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孩子在幼儿园初期就会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导致心情低落,免疫力变低,就容易生病。 添脱衣服不及时 孩子在家时,活动之后出汗了,妈妈能及时观察到孩子的状态,会给孩子脱掉衣服。 孩子上幼儿园之后,由于早晚气候变化、室内外气候温差、活动时间、老师照顾不过来等因素。 有的孩子户外活动时出了一身汗,老师没有及时给脱衣服,就容易受凉感冒。 挑食偏食 很多孩子都爱挑食偏食,在家里妈妈了解自己孩子的饮食情况,可以按照孩子的口味做可口的饭菜。 上幼儿园之后
性格孤僻冷漠 有句话说的确有几分道理,父母的三分脾气,会给孩子带来七分的伤害。父母经常性的打孩子,会让孩子的性格变得孤僻冷漠。小学同学玲玲,在她五岁的时候,就经常挨父母的打。导致玲玲成了同学当中的异类,玲玲隔三差五的带伤上学。 有次在下课的时候,有一只受伤的啄木鸟飞到了玲玲的课桌上,玲玲看到腿上正在滴血的小啄木鸟,没有一丝怜悯之心,直接将小啄木鸟丢到了地上。旁边的同学们看到受伤的小啄木鸟后,就赶紧的围成一团,开始给小啄木鸟包扎伤口。玲玲的冷漠毫无同情心的做法,让同学们很是气愤。 这是因为玲玲经常性的挨打,导致玲玲的性格开始变得孤僻冷漠。玲玲现在嫁到了距离父母不远的县城,有次,玲玲的父母冒着大雪为玲玲送来老家种的红薯,玲玲看到被冻得瑟瑟发抖的父母后,就直接丢出了一句,把红薯放到门口吧,我还要上班,你们回家吧。 不孝顺父母
爱哭 “玻璃心”的孩子通常自尊心都非常的强,他们喜欢别人夸自己,无法接受别人讽刺跟嘲笑自己。 这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有人表扬他,他会非常高兴,但是当他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或者失败的时候,他就会马上哭泣,这是因为他们非常敏感,也非常脆弱。 不接受批评 “玻璃心”的孩子通常对批评的反应都非常激烈,他们一般对自己的看法非常的偏定,对别人的批评置若罔闻,甚至当别人批评自己的时候,他还会固执己见与别人争吵。他们不会根据别人的批评来反思自己,反而会认为是别人对自己不满的缘故。 输不起 这样的孩子只能接受成功,不能够接受失败,同时他还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第一,参加的活动也是第一,他也希望自己在跟他人比较的时候,取得胜利。 这种孩子一旦失败,就会变得异常愤怒,例
培养孩子内心的“防御机制” 心理学上分析,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天生就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不自觉地就有避免被外界伤害、避免去感觉情绪上的痛苦的自我保护方式,叫做防御机制。 父母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情绪,给孩子起到正面的情绪调节示范作用,慢慢建立较强的内心防御机制。 父母避免出现“情绪倒灌”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父母对孩子说“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之类的话,父母试图用这些话来提醒孩子自己为孩子的付出,由此让孩子懂得自己的辛苦,从而好好学习。 在这些家庭中,很多孩子并不是不行,而是父母自身的焦虑过重,导致他们会无意识地把获救的希望寄托于孩子、或者试图让孩子来安慰自己,其实,这正是因为父母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出现了亲子关系中“情绪倒灌”的问题。 长期被父母“情绪倒
被惯出来的玻璃心 小花发现,现在很多家庭都特别溺爱孩子。 不管是老人还是父母,独宠孩子一人,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孩子要星星绝对不给月亮! 长此以往,孩子习惯了索取和享受,一旦遇到拒绝或批评,很容易产生挫败感,甚至还会做出极端的事情来。 被夸出来的玻璃心 还有一种玻璃心是被夸出来的! 有些父母,那是孩子做什么都夸,跌一跤都说跌得漂亮。 而且只是笼统地夸孩子聪明、真棒、真乖,而不指出他到底是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够好, 于是,当表扬太过空泛,没有具体指向,这样孩子容易变得自负。当真的遇到失败或者更强的人,会容易接受不了,捧得越高就摔的越疼! 被打压出来的玻璃心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从小被打压的太多! 从小受挫太多,经常被骂被管
不爱哭闹 很多宝宝小时候都不喜欢一个人在床上玩,总是让妈妈抱走,这样会使妈妈非常的累,而有的宝宝则非常的乖巧,一逗他就笑;半夜也是很少起来闹,这样的宝宝非常体谅父母的辛苦,长大后也非常的听话,父母也可以少操点心,这样的宝宝无疑就是来报恩的。 很少生病 每一个宝宝都是父母到心头肉,如果宝宝经常生病的话,就会使父母非常的担心,恨不得自己替他们承受;而那些身体强壮,很少生病的宝宝,自然可以减少父母的担忧,相信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长大。 懂得感恩 日常生活中,有些孩子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即使已经成年了,还一直在吸父母的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坑老一族;而有些孩子则从小就非常的能够体谅父母的辛苦,懂得他们的不容易,总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提父母分担;这样的孩子非常的孝顺
孩子到底是自己带好还是婆婆带好 关于孩子到底是自己带好还是婆婆带好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看。 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分阶段不同,有不同的需要。如果妈妈和婆婆都是一个稳定的好客体,也不是不可以让婆婆带孩子。 孩子刚出生到1岁半左右,是安全感建立最重要的时期,安全感好的孩子,会有爱的归属感,知道自己是有人爱的,是值得被爱的。孩子自尊、自信水平相对高、愿意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往往较好。安全感建立最重要的因素是这个时期高质量的陪伴。这并不是说婆婆或者其他人一定不能够带孩子,而是不管谁带孩子都要给予孩子非常好的爱和呵护。 有这样一个试验:小猴婴离开猴妈妈,给它两个替代猴妈妈,一个是硬帮帮的有奶瓶可以吃到奶的模型猴妈妈,和一个披着毛绒的软软的模型猴妈妈,小猴会总是会除了需要解决饥渴跑到奶瓶妈妈那里,其余时间都会和皮毛妈妈
造成眼部的疲劳 由于长期眼睛盯着手机的屏幕,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引起眼睛疲劳的表现,比如眼睛的干涩、酸胀或者头晕、头痛。 导致近视 使用手机的时候阅读距离非常的短,如果使用的时间又特别长,那么会导致近视的发生。 耽误学业 如今有手机的孩子越来也多,孩子也是经常沉迷玩手机游戏,导致孩子上课的注意力不集中,整天神情恍惚,满脑子都是手机游戏,学习自然就会下降,耽误学业。 损伤脑神经 其实孩子过早的接触手机,就会对孩子的神经系统造成伤害,过度接触无线电磁波可能对儿童健康状况和认知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严重的会损伤脑神经! 心理影响 小孩长期玩手机缺乏人际交流,缺乏语言环境,所以对语言发育不利;小孩玩手机会导致性格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孤僻,
正确使用手机的用途 很多孩子因为沉迷手机,上课不专心听讲,也不按时做作业,作息时间也不规律。父母为了防止孩子沉迷手机,通常会采用强硬的手段,打骂孩子,然后强制性没收手机。这些方法"治标不治本",只能短暂地控制孩子玩手机,并不能够根治孩子对手机的"瘾"。其实家长可以让孩子适当地玩手机,但是要教育好孩子,如何正确地玩手机。现在的智能手机功能齐全,可以做和很多事情、除了打游戏、看电视,也可以做很多有益的事情。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在手机上看一些教学视频,让孩子通过视频学习到感兴趣的知识。当孩子遇到疑问时,父母也可以让孩子通过手机上网查询。这些事情,对孩子都有好处,家长要学会正确教导。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沉迷玩手机,家长可以试着专业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孩子做其感兴趣的事情。比如玩积木、打球、唱歌、看电影、逛商场等等。孩子发现了更多有趣的事情,不
期望要合理 过高、过于宽泛、过于绝对的期望会让家长失望、让孩子绝望。比如,期望孩子“能对所有陌生人说话”、“不害怕陌生人”。比较合理的期望是,“孩子能礼貌对待陌生人,能恰当使用礼貌用语,在安全的环境中(如,在父母的陪伴下或者在幼儿园里)与陌生人交往时感到愉快”。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实际情况 有的孩子天生“自来熟”,不怕生;有的孩子“慢热”,最初拘谨,熟悉以后才能主动交谈、发起互动;还有的孩子比较“谨慎”,习惯与人保持一定距离,直到经过较长时间的观望,充分信任对方以后才能进行互动。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天生气质,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节奏接触陌生人。 循序渐进,欲速不达 为了塑造孩子的行为,家长要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要由易到难,慢慢提高难度,同时家长以鼓励为主,陪伴孩子,耐心等待孩子逐步增强自
小孩子特别怕声音大是什么原因 1、新生儿不适应 小孩子特别怕声音大是的原因可能是孩子在妈妈肚子里,宫内环境和外界环境是不同的。所有外界声音传到肚中胎儿耳朵里的时候,相当于经历一层消音器的消音作用,等到出生了,消音器就没有了,孩子对于突然强度增加的声音不适应。 2、听觉发育不完善 孩子的生活经历有限,并不知道有些声音是什么东西发出的,这种不确定感会增加他们的恐惧。等到慢慢适应环境后会有所改善。 3、心理生理因素 有些孩子生性胆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对外界刺激比较敏感。 4、不良教育因素 当孩子不听话、不守纪律或犯某种错误时,一些家长和教师不能循循善诱地教育孩子,在孩子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动辄大声训斥孩子,或以迷信来吓唬孩子。 小孩子怕声音大怎么办
不能过度渲染氛围 很多时候,并不是宝宝本身害怕剪头发、打针这些环境,甚至对这些环境还会感到好奇。但是宝妈会过度的在意宝宝是不是会害怕,宝宝是不是会大哭不让剪头发,宝妈的这种情绪很可能会传染给宝宝。所以,当宝妈带宝宝去剪头发或打针的时候,宝妈不要在心里上有太多压力,像逛街一样带着宝宝去就好。这样就不会让宝宝从心理上感觉到理发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吸引宝宝注意力,让宝宝顺利度过 在宝宝理发的时候,宝妈可以用其他的东西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让宝宝保持淡定和安静。而不是一味地跟宝宝说:坐好别动、别害怕之类的话。在这种场景里面跟宝宝讲道理,实在是没必要,因为宝宝听不进去的。所以,宝妈最好是让宝宝从这种“恐怖”、“僵硬”的情绪中出来,这个时候理发就容易多了。 跟宝宝沟通,并鼓励说明 等理发这件事情过了之后呢,宝妈
借助老师的力量--尊重 遇事找老师,这是必然做的一步,这是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同时在学校里面,老师是最能及时保护到孩子的人。让孩子养成这种习惯,以后多了一个保障。此处强调的是遇事处理机制,而不是遇事后的处理结果。 与对方孩子沟通--效果 直接和对方孩子沟通是最有效的方式(请先做了第一步),幼儿园的孩子本质并不是坏,更多的是玩闹,只是玩闹的方式出了问题。 我们可以拉着自家孩子去和对方交朋友,展示一次给对方以及自己的孩子看,应该怎么样交朋友以及处理这种被侵犯的情况。 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鼓励孩子多交朋友。据统计,在学校受欺负的多是性格孤僻的孩子。孩子的朋友越多,越不容易受欺负。 欺凌是一种不合理的社交行为,被欺凌的一方会受到严重的伤害。所幸,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预防和应对,尽
幼儿阶段:尚未建立起道德观 5岁以前的幼儿尚未建立起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没有建立),也不知道“偷”的概念,更不知道拿人东西是不对的,分不清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的所属关系。由于原始的“自恋”与“恋物”推动,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认为是自己的并占为己有。这种情况下家长不必过度紧张,你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正常现象”。在孩子能够听懂你的语言的时候,跟他解释:“拿人东西是不对的”“拿走别人的东西别人会伤心,就像自己的东西被人拿走会伤心一样”。 小学低年级阶段:自控能力还不足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已经明白“偷东西”是不对的,道德感已经建立起来,但是自控能力还不足。所以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偷东西多半是物欲太强,又不能控制自己导致的。其中“物欲太强”是关键,一方面,出现这种情况极有可能说明家长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过多的压抑了孩子的需求,当然也有可能
孩子在幼儿园受伤了怎么赔偿 孩子在幼儿园受伤了怎么赔偿关键在于要首先确认孩子是怎么受伤的。以此判断幼儿园是否有过错。 一、幼儿园有保护孩子的义务,如是幼儿园的疏忽造成的,幼儿园承担全责:《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与学生之间是法定的教育管理关系,学校对未成年学生负有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如果孩子本身并无过错,作为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幼儿园如存在管理上疏漏,应该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 二、如果是其他小朋友的过错造成的,则幼儿园与小朋友的父母承担连带责任。小朋友的父母是其监护人,对小朋友造成其他学生损害的,由其父母承担赔偿责任。学校监护不利,存在疏忽管理的,也须分担责任,二者之间是连带责任。具体的比例划分,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再予以明确。原则上,幼儿园承担主要责任。 三、如果小孩受伤纯属意外。双方皆无过错。应依“公平责任”原则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