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
  • 家庭教育过分严苛的不利之处
    家庭教育过分严苛的不利之处

      摘自《从零开始做父母》 过去这两年,为了增强心理学方面的素养,我一直在学习心理咨询的课程,在大量接触心理咨询案例之后,经常很感慨。在心理咨询中,为了了解求助者心理问题的 根源,往往需要收集其成长史资料,家庭教养方式就是不可或缺的信息之一。非常巧合的是,目力所及的绝大部分案例,在提到求助者家庭教育方式时,常会有这类 表述:   ——“父母从小对她要求严格……在父母眼中她是一个好孩子,几乎没有什么缺点。”   ——“父母皆为大学教授,对求助者要求较高,求助者从小就非常懂事,事事都要做到最好,容不得差错。”   ——“父母没什么文化,对××期望值很高,要求严格,××也一直非常听父母

  • 做好父母需具备哪些条件
    做好父母需具备哪些条件

      这个世界上并不缺乏知道自己有多“能”的父母,缺乏的是知道自己有多少“不能”的父母。这个世界上并不缺乏知道自己有多“能”的父母,缺乏的是知道 自己有多少“不能”的父母。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否知道自己的“不能”,要比仅仅知道自己有多“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因此, 能够知道自己有多少“能”的父母是能干的父母,能够知道自己有多少“不能”的父母是聪明的父母,而能够游走于“能”与“不能”之间的父母才是智慧的父母。 实际上,父母与孩子之间除了血缘关系及养育者角色以外,在孩子成长中还承担着教育者的角色,其表现方式通常有三种:一是孩子

  • 很多家长都犯过的育儿错误
    很多家长都犯过的育儿错误

      错误1:育儿,爸爸是局外人   有些妈妈希望丈夫帮助他们,又不愿意完全依靠丈夫。对丈夫照看孩子总有或这或那的不放心。   真相分析:新爸爸和新妈妈一样,学习育儿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不要把丈夫排除在外。他能找到自己带孩子的方法,能找到照顾孩子的技巧。因为一个人照顾孩子,工作量实在太大了。   科学做法: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他帮你的时候,你对他不要推辞、不要责备和不断地命令。丈夫和你一起学习做父母,你会更轻松,你们也能互相学习,掌握更多的技巧。   摇篮网特聘专家滕婧解答:爸爸扮演的角色首先应该是一个用大爱来构筑完整家庭的人,只有维系了家庭的和美和完整才能够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平 台;其次爸爸还是教养孩子的“领衔主演”,因为有如此多的教育要项是一定要通过爸爸才能传达给孩子的;第三,爸爸还应该是孩子的好伙伴,是孩子最好的朋 友;第四,一个好爸爸会蹲在孩子的面

  • 批评孩子的几大忌讳点
    批评孩子的几大忌讳点

      忌讳一:大喊大叫——失控的情绪难以给孩子正确引导   陶陶每天都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玩具散落一地,画笔、画纸摊满了桌子,床上也堆着他的各种小玩意儿,自己最喜欢的书也十有八九到想看的时候不知道去哪了。多次的提醒仍然没能使陶陶有任何改观。   错误批评:   屋内的一片狼藉点燃了妈妈心中的怒火:“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从哪儿拿来的东西玩完了还放回哪儿去。你就是不长记性,你不收,看我全把它们扔掉!”说着假装把孩子最心爱的玩具扔了,接着是一阵急风暴雨般的叫嚷。   留下的伤痕:   不是你的嗓门越高就越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并且大喊大叫使孩子丝毫感觉不到尊严的存在,也把你的修养咆哮得无影无踪。 如果大人孩子都发脾气,批评很有可能会升级为哭闹和打骂,教育的效果抵消为零。而且孩子很快就会知道,妈妈嘴上说“扔掉&

  • 家长们要知道的家庭教育八大理念
    家长们要知道的家庭教育八大理念

      一、 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其一,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训练。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很少有人对我们说怎么做父母。即使有人说过,也只是长辈们。他们或许会说“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长”……这些在生活中流传的观念对吗?这需要我们去反思。   要做驾驶员需要到驾校学习3个月才能拿到执照,而要做父母3个月能学会吗?父母不同的语言、行为、教育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不同的烙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父母们难免会出错。   其二,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父母与孩子间有天然的感情联系,特别是母子一体,自然产生期待,把自己没实现的,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期望于孩子来完成,难免不切实际。一本《哈佛女孩?q刘亦婷》卖了几百万册,正是父母们这种心理的反应。父母的过度关

  • 学会接纳儿童 培养孩子自信土壤
    学会接纳儿童 培养孩子自信土壤

      接纳孩子本人,是接纳他生而为人的规律。举个例子来说,我的孩子从小就特别缓慢,2岁才开始说话;2岁多时,别人打了他时,他抬起头,愣愣地站着,不知道发生了什么;9岁时学兵乓球,对方把球打过来,他就推拍子,球能碰到拍子上就碰,碰不到他也无所谓,让老师都无奈得不行……从小到大,种种事迹,我知道,我的孩子不是个特别机灵的人,但我接纳他天生就是这样。   另一方面,我的孩子又是个特别坚定的人。上小学时,他坚持只用脑算,不用笔算,这需要非常高度的专注,而且不能持续太长时间,难度随着年级的增加越来越大。有一次我和他爸爸为这件事和他有了摩擦,我儿子说:“你们知道吗,有一个数学家就是用形象思维进行抽象运算,我也是这样的。”我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是天生的,没有人教会他使用形象思维。他就这样一直坚持脑算到6年级,后来他去打桥牌的时候,老师说,他天生就是个打

  • 富养孩子不是靠钱而是靠时间
    富养孩子不是靠钱而是靠时间

      我和丈夫在教养孩子上有不同的观念,丈夫认为父母只要有能力,就该在物质上富养儿女,我却坚持孩子在物质上需要“穷养”,理由是:“没有吃过赚钱苦的孩子,没有资格去提早享受用钱乐。因为我们父母无法做到,能一辈子照顾到孩子物质上的‘想要’!”当孩子“想要”之心被我们养大,有朝一日却丧失了我们“富养”的提供,而自己又没被培养出“富养”自己的本事后,是否会因此“为了钱什么都肯做”的犯下错误呢?   而我所坚持的“穷养”,也并非是让孩子全然匮乏,而是根据“需要”与“想要”来采“减法”或“加法”育儿。   如在穿着服

  • 家庭教育须回归“严父慈母”
    家庭教育须回归“严父慈母”

      “当今社会的竞争日益低龄化,日益激烈化,很多孩子不得不从小就疲于奔命,家长们也在有意无意间做了不少拔苗助长的事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钱 志亮教授指出,市场经济下日益方便的消费,把很多家庭服务和家务活慢慢推向了社会,孩子再也看不到父母为他们忙碌的身影,亲情越来越远;人们的思想越来越 解放,更加崇尚个性化的生活,夫妻离异现象与日俱增,单亲家庭的子女抚养成为了新的课题;交通的日趋便捷使得夫妻两地分居现象越来越多,人口流动更为方   便,很多孩子多由母亲照顾,父教缺失对孩子的人格塑造也在产生负面影响……如今,社会的变迁使得人们的很多价值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而这些价值观念在家庭 教育当中也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   现代家长角色定位模糊   “今天有多少父亲是‘严’的,有多少母亲还‘慈&

    标签: 家庭教育
  • 平等,你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平等,你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在教育的范围内,平等应当存在于任何人与他人的关系之间,存在于老师和孩子,孩子与幼儿园(学校),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中,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这是教育的关键。   但是,这样的理念在国内大部分教育机构中,很少被真正实践。   老师:“小朋友记住了,啊,加饭举右手,手掌伸直。方静,你错了,这边是右手!加汤举左手,看着我,握住拳头。这边,握住拳头。吃饭不许讲话,啊!”   老师:“方方,你要干什么?”   孩子:“我要尿尿。”   老师:“可见你洗手前没撒出尿,对不对!?以后必须养成上厕所的习惯,不许吃饭其间拉屎撒尿。扣你一个小红花!”   孩子:“……”   老师:“快点拿出来,快点给我呀。”   这是电影《

  • 管教之道:孩子需要更多的赞美
    管教之道:孩子需要更多的赞美

      中国传统教育中以“管”和“教”为上,却忽视了“美誉”的作用和力量。所以,当父母希望孩子去把某件事做得更好时,往往以“管”或“教”的口吻去要 求,而很少使用赞美去引导。久而久之,孩子的耳朵变“疲”了,脑子变“僵”了,眼睛变“呆“了,与父母的关系很可能成了“严管”和“逃避”的对立面。   美誉的力量胜过批评   我曾读到过这样一份研究报告,这让我感触很深。1925年,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Hurlock.E.B)做了一项实验:把106名算术能力接 近的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分成四组,练习加法,每天15分钟,共练习5天。每天测验后,都赞美A组学生,谴责B组

  • 你究竟是不是一个妥协的家长
    你究竟是不是一个妥协的家长

      “算了,算了,不过,就只有今天,下不为例”。“好了,别哭了,妈妈给你买去就是”。“好吧,好吧,这次爸爸带你去玩,以后不许再这样耍赖 哦”。你是否也是这样的“好好父母”?“好好父母”的确容易做。自己省心,孩子也高兴。说一句“算了算了”“下不为例”,落得轻松。不必费很多口舌跟孩子 讲道理,也不必费尽心思让他停止哭泣。“暂时满足他的要求,下次不由着他性子就行了。”不少父母总是这么想,可往往事与愿违。在该拒绝孩子的时候“心慈手 软”,孩子也就在这样的“妥协”中放任自己,甚至变本加厉。   你给他破例一次,他还会贪心第二次。而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最狠不下心的。等

  • 给孩子选择兴趣班的三个原则
    给孩子选择兴趣班的三个原则

      让孩子参加兴趣班,可以增强孩子的个人素质,也可以让孩子拥有一技之长。但是如何给孩子选择兴趣班呢?是盲目跟风还是基于孩子的兴趣好呢?   第一、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点选择   什么是“兴趣”呢?就是孩子最喜欢的,最想参与的一种情感。“需要”则是孩子身心发展的自身要求。孩子除了自身的生理需要之外,还有游戏、交往、学习、表现、审美等多种需要。那么我们选择的班首先必须是孩子感兴趣,最喜欢参与、最需要的活动。您可以在平时有意去观察、了解孩子最喜欢参加哪类活动,如有的孩子一听音乐就肢体摇摆,喜欢模仿演员唱歌、跳舞;有的孩子平日喜欢涂涂画画。您可以根据他的表现及意愿做出决定,只有他真心喜欢,需要参加才可能入门,并能坚持学习。千万不要根据孩子一时的好奇和冲动就去报班。也不要主观臆想,强加于孩子,否则将会事与愿违。   第二、对所报的兴趣班进行相关的

  • 关注学龄前儿童的情绪发展
    关注学龄前儿童的情绪发展

      孩子到了学龄前时期,性格情绪方面会有质的发展。要想孩子的情绪和性格有良好的发展,父母的帮助是少不了的。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关注孩子的情绪发展呢?   一、情绪发展的特点   (一)情绪表现   1、情绪表现的社会性增强   5-6岁幼儿的情绪稳定性和有意性进一步增强,产生了一些比较稳定的情感,并且也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并能运用语言来调节情绪。同时,这个年龄段幼儿情绪反应的社会性进一步加强。他们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尤其是得到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人物的重视;渴望与同伴游戏并建立较为稳定的友谊关系。在这一时期。他人的态度表现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反应。成人的表扬会令他们欣喜高兴。同伴的拒绝会让他们情绪低落。   他们喜爱和同伴一起游戏,能从容地应付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新情况。开始懂得关心同伴,例如幼儿有时告诉父母:“××生病了”,有时问生病的同伴

  • 究竟该不该给小孩“报班进补”
    究竟该不该给小孩“报班进补”

      俗话说“冬季进补”,对于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来说,这样的“进补”却有些吃不消,寒假的本意是给辛苦了一个学期的学生休息的,放松身心以迎接下学期的繁重 课业,好比弹簧压到底,也得舒展一下,否则可能永远失去弹性。对于孩子来说,寒假并非只是放假那么简单,假期过得好不好,对于新学期的学习效率和心态也有 很大影响。   也许补习班、兴趣班确实对于短期提高分数、加强特长有一定好处,但有很多东西未必是在这班那班里可以学到的。有一种教育理念 认为,对于孩子来说,玩就是最好的学习。与其在课堂里枯燥地补习生物知识,不妨亲身到大自然中走走;与其在补习班里和老师大眼瞪小眼,不如广交朋友锻炼出 更好的社交能力;与其计算习题里的各种方程式,不如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有太多东西需要在课堂外学习,不能以分数量化,却足以受用终生。甚至不妨放手让 孩

  • 批评孩子一天最多两次
    批评孩子一天最多两次

      家长的育儿有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另一种是对孩子严格管理,但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在育儿方面,家长的态度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例如美国等国家,对孩子都持顺其自然的态度,管得很松,这样有其好的一面,即利于孩子养成天真、坦率的性格,但不容易培养他的是非观念。   而中国家长大多是另一种,即对孩子严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能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负面效果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当宝宝能走会跑后,一天之内被妈妈批评个三五次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因为这时的宝宝不是摔坏了杯子,就是拿着拖把到处乱拖,要不就干脆钻到桌子底下尝试着把小指头塞进电源插座里,总之,只要妈妈一分钟没注意到,宝宝就肯定会“犯错误”。   但是专家却建议,不管宝宝犯多少错误,每天批评他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 家长应该如何做到威而不怒
    家长应该如何做到威而不怒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为了树立家长式的威严,往往都会脸红耳赤地“教训”一番,严厉的批评教育方式往往得不到孩子的心服口服,发怒只会换来孩子的惧怕。   对孩子,不发怒不代表不威严。有人说,父母的威严就如牵扯着风筝的线,没有这线,孩子容易迷失方向。家长的威严是要让孩子由衷地尊重、敬畏父母,即使孩子的某些行为被家长拒绝、制止甚至惩罚,孩子仍然会谅解父母的苦心,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做到威而不怒,在管教上不但“赢了”孩子,还“赢得”孩子的心呢?   1、切勿态度不一致   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表现得不一致,是教育的大忌。妈妈不准孩子放学后到处跑,孩子却说是经过爸爸允许批准的。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孩子是最喜欢去钻空子,找到父母教育的漏洞了。孩子很喜欢将有利于自己的意见作为挡

  • 聪明妈妈不该做的10件事
    聪明妈妈不该做的10件事

      1.老问我“阿姨亲,还是妈妈亲?”   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把孩子的日常照看委托给保姆的妈妈越来越多,极端的例子,是一周见不了孩子两天。而发现孩子在情感上依赖保姆,又不免妒火 中烧。表现为当着孩子的面挑剔保姆的行为,或者要孩子做出选择:“是妈妈亲,还是阿姨亲?”有一位外企白领因为儿子过分“黏”保姆,接连换了四任保姆来争 抢孩子的“情感所有权”,结果弄得四岁的儿子变得特别胆小、怕黑,没有安全感。   观点:再尽心尽力的保姆,都无法替代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再忙的妈妈都应保证每天与孩子接触45分钟到一个小时,此时的妈妈应关掉手机,好好沉浸在孩子为你提供的纯真环境里。要知道亲子互动不仅使孩子得益,妈妈也是受益者—它令你体验卸下面具、本色示人的快乐。   2. 总说我不如隔壁小

  • 别让孩子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别让孩子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淡化相貌心理 对于那些长相特别丑或特别美的孩子,家长有时会当着他们的面发表些议论。在被他们提示后,这些“相貌异常”的孩子对自己的相貌会产生“自己与众不同”的自 卑或自傲异常心理。这种过早的自我浅层表面的关注,是不利于孩子心理全面健康发育的。因此,对于特美、特丑的孩子,家长都应努力去淡化他们的“与众不同 感”。   淡化优势心理 有时,孩子的特长、优势也需适当的淡化。在“望子成龙”的心理态势中,许多家长对孩子从小表现出来的天资、天份往往是给以充分肯定、赞扬、鼓励和宣传。这 种强化孩子“异于常人能力”的行为,易导致孩子过早地“专业化”,从而影响心身的全面发展。在孩子的少儿时期,让他们广泛接触、涉足生

  • 合理又有爱的家庭教育
    合理又有爱的家庭教育

    孩子有他们独特的视线和独特的思考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孩子有一个时期会有一种把所有东西都视作有生命。所以他们有时候会问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家长怎样回答孩子的问题最有爱?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一个时期宝宝会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的。因此,我们常看到这个时期的孩子与枕头“谈心”,与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讲话”……   孩子的这种泛灵心理,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是个巨大的挑战。年轻父母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   对策一:用拟人化的方法来回答孩子所提出的“棘手问题”   孩子是好奇的。从3岁左右开始,宝宝就会对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的答案是这个

  • 你是善于沟通的父母吗?
    你是善于沟通的父母吗?

      尊重孩子,放低视线   一说到尊重孩子,通常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不打骂孩子。但这些还不够,善于沟通的父母和孩子是在同一个视线上对话的。有一次,在小区花园里,一个小 男孩蹲在那里哭,我走过去怎么问,他都不说,后来看我蹲下来望着他,他伸手朝旁边指了一下,我才发现一只小麻雀死在草丛里。如果没有蹲下来,没有和孩子在 一个视线上,就不会和孩子有共同的感受,真正的沟通是彼此理解。   肯定孩子,多让他说   学会自由表达是打造沟通能力的第一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建立在外部评价上,一旦父母或老师说孩子说得不对,孩子就不敢说了。所以,孩子主动表达观点、想法时,先肯定他愿意表达的态度。   假装迟钝,假装无知   有一双全知全能的父母也是件可怕的事情,因为做他们的孩子都不需要开口,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们马上就知道了孩子要什么、想什么。很多不爱开口的孩子,家里都有个格外细心能干的妈妈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