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下脓肿 甲沟炎处理不及时,脓肿向甲下蔓延,甲板与甲基质间也发生感染。皮肤指甲周缘肿胀、疼痛剧烈,指甲下可见到黄白色脓液。部分病人会出现低热,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 脓性指头炎 甲沟炎加重,感染蔓延至指末节皮肤,使指头肿胀、刺痛。 临床表现 初起时一侧甲沟发生红肿疼痛,短时间内可化脓感染,可扩散至指甲根部和对侧甲沟,形成指甲周围炎,也可扩散至甲下形成甲下脓肿。此时疼痛加剧,肿胀明显,在指甲下方可见到黄白色脓液将指甲漂起,如不及时处置可发展成脓性指头炎甚至引起指骨骨髓炎,也可变为慢性甲沟炎、经久不愈甲沟炎或甲下脓肿,因感染较表浅,故全身症状往往不明显。 诊断标准 依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一般诊断不难。
挂什么科室 儿童甲沟炎建议挂普外科。 原因分析: 甲沟炎属于普外科,患者去医院治疗甲沟炎的时候可以挂普外科的号。 常见问诊内容 1、描述就诊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 2、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 3、有无趾甲浮起、脱落等伴随症状? 4、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5、治疗情况如何? 6、有无药物过敏史? 诊断标准 依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一般诊断不难。 检查项目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侧甲沟炎时,一般白细胞无明显变化,形成甲下脓肿后,因细菌毒素吸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
指甲不宜过短 平时爱护指甲周围的皮肤,不使其受到任何损伤,指甲不宜剪得过短,更不能用手拔“倒刺”。 注意手指养护 平时注意手指的养护,洗手后、睡觉前擦点儿凡士林或护肤膏,可增强甲沟周围皮肤的抗病能力。 小心易刺伤异物 防患于未然。木刺、竹刺、缝衣针、鱼骨刺等是日常生活中最易刺伤甲沟的异物,参加劳动或忙于家务时,应格外小心。 及时处理手指损伤 手指有微小损伤时,可涂擦2%碘酒后,用创可贴包扎,以防止发生感染。 化脓及时就医处理 如已化脓则应到医院及时切开,将脓液引流出来。防止感染蔓延引起指骨骨髓炎。 其他预防措施 如果甲下积脓,应将指甲拔去,以利于充
早期症状 指、趾甲一侧或双侧甲沟之近端发红,肿胀、疼痛。 晚期症状 病灶内成脓,红肿区内有波动感,出现白点,但不易破溃出脓。炎症还可发生于甲根处或扩展到另一侧甲沟,感染加重时可有疼痛加剧和发热等。 具体症状表现 初起时一侧甲沟发生红肿疼痛,短时间内可化脓感染,可扩散至指甲根部和对侧甲沟,形成指甲周围炎,也可扩散至甲下形成甲下脓肿。此时疼痛加剧,肿胀明显,在指甲下方可见到黄白色脓液将指甲漂起,如不及时处置可发展成脓性指头炎甚至引起指骨骨髓炎,也可变为慢性甲沟炎、经久不愈甲沟炎或甲下脓肿,因感染较表浅,故全身症状往往不明显。 诊断检查 诊断标准:依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一般诊断不难。 检查项目:有时白细胞计数可增多,X线检查无阳性
早期治疗 早期可用3%碘酊反复涂擦,常可控制感染。未成脓时,局部可用鱼石脂软膏、金黄散糊等敷贴。 理疗 可用短波紫外线、超短波、红外线等理疗。 手术治疗 成脓后,切开引流。在指根以利多卡因作指神经阻滞麻醉,然后切开。单侧皮下脓肿,可在甲沟外侧做平行切口;双侧皮下脓肿则需双侧引流。甲根处脓肿,分离后拔除部分或全片指甲(但不可过于损伤其基底组织,以免失去日后指甲再生能力),以充分引流甲下脓液。 需要注意的是:甲沟两侧和甲后皱襞不可同时切开,以免甲后皱壁回缩,甲根外露,出现畸形甲生长。 药物治疗 1、西药治疗: 抗生素应用:早期可口服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阿莫西林等;术后可注射抗菌药。 2、中药治疗:
抗生素 种类较多,有肌注,静脉用药,外用药等类型。 优点:对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有一定的消炎止痛效果。 缺点:对于物理性趾甲刺入所致的嵌甲,似乎没有作用。 消炎镇痛剂 如水杨酸制剂等,有口服,软膏,注射等类型。 优点:可减轻疼痛和肿胀,适合于疼痛难忍时使用。 缺点:对治疗嵌甲无效,如果长期使用,对胃肠道的刺激较大,患有胃肠病的人慎用。 尿素软膏 优点:可软化皮肤,也可软化趾甲,有助于矫正。 缺点:软化趾甲所需的时间很久,非常麻烦,单独使用效果不佳,也就是,即使软化的趾甲,而不使用矫正手段,也难以治愈趾甲变形。 硝酸银 优点:治疗时疼痛较小,通常不需要麻醉,可使肉芽组织平覆,对脓液和渗液
外伤所致 甲沟炎多因甲沟及其附近组织刺伤、擦伤、嵌甲或拔“倒皮刺”后造成。外伤感染者,继发细菌滋生引起甲沟炎。 吸食手指引起 儿童也是易患甲沟炎的人群,儿童常常吸食手指继发细菌感染,引起甲沟炎。 病因分析 甲沟炎是因为趾(指)甲生长方向不正确,引起趾(指)甲旁组织发炎,红肿、痛、流脓等症状。发炎时间久了,组织产生肉芽肿,使趾(指)甲越陷越深,不容易自愈。好发於大姆趾。 病菌从伤口侵入,沿甲沟扩散。此时皮下组织充血、水肿、白细胞趋化,继而损伤的组织细胞变性、坏死、液化;形成半环形脓肿。脓液还可自甲沟—侧蔓延到甲根部的皮下及对侧甲沟。 致病菌 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注意事项 1、
疾病简介 别 称:尖圭疣、性病疣、肛门生殖器疣 英文名称:condyloma acuminatum,CA 就诊科室:儿科 常见发病部位:外阴、尿道口、阴道口、包皮及肛周 常见病因: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 常见症状:丘疹、斑块、乳头状或菜花状赘生物 传 染 性:有 传播途径:胎盘传播、通过吞饮羊水等传播 尖锐湿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的性传播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尖刺状,表面湿润,故而得名。儿童尖锐湿疣的传播途径大多以非性接触传染途径为主要途径,尤其是在婴幼儿期,几乎不可能有性接触传染途径存在,这是与成年人主要是经性接触传染途径的主要区别。 病因 尖锐湿疣的病因是人类乳头
外阴及肛周等部位 小儿尖锐湿疣发生部位主要在外阴、尿道口、阴道口、包皮及肛周。国外报道男性小儿尖锐湿疣发病部位以肛周最为常见。 咽喉部及口腔等部位 小儿尖锐湿疣还多见于咽喉部及口腔等部位,特别是在3岁以下婴幼儿的尖锐湿疣几乎都发生在咽喉部。部分小儿尖锐湿疣发生在咽喉部,主要发生在声带、声门、喉室等处。 其他部位 尖锐湿疣发生的其他部位有牙龈、舌系带、上唇、舌腭弓及大小阴唇、尿道口、包皮、会阴。除上述部位外,据报道有的小儿尖锐湿疣还见于脐部、臀部、腹股沟、大腿、颈部、耳及手足等部位。 诊断标准 儿童尖锐湿疣患者要进行有关性病的检查,特别是要进行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生殖道炎、生殖器疱疹、软下疳、艾滋病等性病的检查然后进行确诊。
一般治疗 应该为患儿做仔细的全身检查,注意消毒隔离。 增强免疫力 可使用转移因子、匹多莫德等,以增强免疫力。 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药物,干扰素注射。 清除疣体 冷冻、激光或手术治疗。亦可外用药物如5%咪喹莫特霜。传统的冷冻、激光等疗法虽可治疗儿童尖锐湿疣,但这些疗法复发率高,且常因治疗痛苦大,患儿不易配合,疗后出现的的创伤、感染、瘢痕、畸形等不良反应。 心理调理 如果是性虐待或是性暴力导致的,要对儿童进行心理的辅导。 经治疗,大多数病例疣体可在几个月内消退。由于尖锐湿疣复发率很高,因此只有坚持正确、系统的治疗,才能有效控制尖锐湿疣的亚临床感染和隐性感染,减少或根除复发。
非性接触传染:垂直传播 即孕妇感染尖锐湿疣病毒后,病毒可以随血流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非性接触传染:宫内感染 即胎儿通过吞饮含有尖锐湿疣病毒的羊水而被传染。这两种情况都会引起胎儿患病,使孩子出生后便患有先天性尖锐湿疣。另外,在分娩过程胎儿通过含有尖锐湿疣病毒的产道时,带有病毒的分泌物污染胎儿的体表皮肤和黏膜,使新生儿发生感染。 非性接触传染:亲密接触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与有尖锐湿疣的患者或HPV感染者如其父母、家庭中其他成员或保姆、幼教老师等的密切接触而被传染。这些接触物可能是尖锐湿疣损害、病变分泌物及被HPV污染的衣物、毛巾等。 性传染少见,主要与性虐待有关 儿童尖锐湿疣发病年龄从半岁到12岁,除儿童先天性尖锐湿疣外,出生后尖锐湿疣发病最
丘疹、斑块 儿童尖锐湿疣可表现为丘疹、斑块、乳头状或菜花状赘生物,肤色或红色,表面湿润。 易细菌感染 潜伏期从几周到几年都有,大多数仍在3个月之内。但儿童尖锐湿疣症状较成人可能更为明显,且容易继发细菌等感染。有资料显示尖锐湿疣患儿年龄越小,其以后携带HPV的时间(无论有无症状)相对越长。 发生部位肛周最为常见 小儿尖锐湿疣发生部位主要在外阴、尿道口、阴道口、包皮及肛周。国外报道男性小儿尖锐湿疣发病部位以肛周最为常见。 其他症状表现 此外,小儿尖锐湿疣还多见于咽喉部及口腔等部位,特别是在3岁以下婴幼儿的尖锐湿疣几乎都发生在咽喉部。部分小儿尖锐湿疣发生在咽喉部,主要发生在声带、声门、喉室等处。尖锐湿疣发生的其他部位有牙龈、舌系带、上唇、舌腭弓及大小阴
疾病简介 中 文 名:儿童高血压 外 文 名:Children of hypertension 血 常 规:检查的目的是排除贫血和铝中毒 腹部 B超:可以发现有无肾脏畸形 就诊科室:儿科、心内科 多发群体:儿童 儿童高血压(Children of hypertension)诊断标准尚不统一,通常认为高于该年龄组血压百分位数值,或高于平均值加二个标准差。 如新生儿大于12.0/8.0kPa(90/60mmHg),婴幼儿大于13.3/8.0kPa(100/60mm Hg),学龄前儿童大于14.7/9.33kPa(110/70mmHg),学龄期儿童大于14.7/10.7kPa(110/ 80mmHg),并经多次证实,即可诊断。
重点预防对象 对血压正常偏高儿童、有阳性家族史者及肥胖儿应作为重点预防对象,定期测量血压。从儿童开始就应加强血管保护,预防粥样斑块形成。若有高血压家族史、肾炎病史以及肥胖的4岁以上儿童,经常头昏、头晕、心慌,家长应提高警惕,尽早带孩子到医院测量血压,以争取早期发现问题,予以合理治疗。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饮食方面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合理营养平衡膳食,避免超重,并应从婴幼儿时期开始,避免喂哺过量牛奶或总热卡过多。日常饮食避免过多高脂高胆固醇饮食 ,少食精米精面,多食蔬菜,鼓励低盐饮食,少吃肥肉、猪油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因为胆固醇高,血管内皮会长斑块,把血管堵塞,容易出现动脉硬化,造成高血压病及冠心病。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起居要有规律,早睡早起。坚持体育锻炼,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的
从小剂量开始 绝大多数患儿须长期甚至终身服用降压药。小剂量开始有助于观察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若效果欠佳,可逐步增加剂量。达到血压目标水平后尽可能用相对小而有效的维持量以减少副作用。临床上在治疗高血压时,不能一味强调达标,还要尽量避免血压下降速度太快及降得过低,以免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而导致缺血事件发生。一般患儿应经过4~12周的治疗来使血压达标,老年患儿、病程长、冠状动脉或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及耐受性差的患儿,血压达标时间应适当延长。 优选长效制剂 尽量使用1天1次服用而具有24小时平稳降压作用的长效制剂,以有效控制全天血压与晨峰血压,更有效地预防猝死、卒中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可一天一次使用的药物举例,ACEI类(赖诺普利、雷米普利、西拉普利、培哚普利)、所有ARB类、钙拮抗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控释片
利尿剂 通过促进排尿降低血容量而起降压作用,适用于低肾素型高血容量的轻、中度高血压。在严重的高血压病与其他降压药合用能增加其他药物的降压作用,应用过程中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1)氢氯噻嗪:抑制髓襻升支皮质部对Na和Cl的再吸收,促进肾排钠,并有降压作用。 (2)呋塞米:为强袢利尿剂,适用于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儿,必要时静脉注射生效快。用药中如氮质血症及尿少加重则应停药。 (3)螺内酯:因其为醛固酮拮抗剂,适用于肾上腺增生、肿瘤或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儿。 血管扩张剂 作用机制为直接扩张小动脉平滑肌,降低总外周阻力,从而发挥降压作用,由于扩张血管使血压下降,继发性的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及水钠潴留的副作用,故与普萘洛尔和(或)利尿剂配合应用可增强疗效。 (
非药物治疗 对原发性儿童高血压应首先试用非药物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守生活作息规律,消除各种精神紧张因素,加强饮食指导,减少食盐摄入量,限制含盐入量至2~2.5g/d,肥胖儿童应节制饮食,降低体重,加强运动体育锻炼,减少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多进行户外活动。如果非药物疗法能使血压降低并稳定在120/80mmHg以内,则无需药物治疗。如坚持1/2~1年后血压仍无下降趋势或有器官损害或有潜在疾病时可试用药物治疗。对继发性高血压患儿应针对病因治疗。儿童属于继发性高血压病较多见,因而及早查明原因以便彻底治愈。倘若不能及时发现,误以原发性高血压来对待,会造成不良后果。 药物治疗 儿童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包括降压药及针对合并症的药物应用。降压药的应用要严格根据适应症,包括有症状的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心血管损害的高血
头晕眼花 儿童早期高血压往往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当血压明显升高时,会出现头痛、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等症状。 烦躁不安 婴幼儿因不会说话,常表现烦躁不安,哭闹,过于兴奋,易怒,夜间尖声哭叫等。 发育停滞 有的患者体重不增,发育停滞。如孩子血压过高,还会发生头痛头晕加剧,心慌气急,视力模糊,惊厥,失语,偏瘫等高血压危象。脑、心、肾等脏器损害严重时,会导致脑卒中、心力衰竭、尿毒症等,危及生命。 其他症状 继发性高血压儿童除有上述表现外,还伴有原发病的症状,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患儿,在血压升高的同时,有发烧,浮肿,血尿,少尿,蛋白尿等。嗜铬细胞瘤的病儿除血压升高外,还有心悸,心律失常,多汗,手足厥冷等症状。肾动脉狭窄、多囊肾等在婴幼儿期即可引起高血压,
心血管病 患有先天性主动脉狭窄的孩子,常有严重的高血压。因为循环功能较差,所以,孩子的个子一般多长不高。 肾脏疾病 如先天性肾脏发育不全,先天性泌尿道畸形,肾动脉狭窄,隐匿性肾炎、肾盂肾炎等,也多伴血压升高。一般患者早期症状多较轻微,主要表现发育迟缓,面色苍白,消瘦等,随着病情发展,可发生严重肾性高血压。此外,急慢性肾小球肾炎也常有高血压症状。 内分泌疾病 引起血压增高的内分泌疾病有肾上腺皮质增生、肾脏肿瘤等。临床上常表现患儿发育迟缓、面色绯红、汗毛多而又黑又长,尤其前额和背部更为明显。 维生素D过剩 在儿童生长期,为了预防佝偻病,给孩子补钙时若长期服用维生素D制品,如注射维生素D或口服鱼肝油等,会促使大量钙沉积于肾脏和大血管,引起肾钙化和大血管
热邪郁滞 1、症见: 多为急性淋巴结炎的初起阶段,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有轻度全身不适症状,或发热头痛,口干便秘,舌红。 2、可用验方: (1)金银花10g,公英10g,地丁10g,野菊花10g,白芷10g,丹参10g,赤芍10g,生甘草10g。 (2)发于头颈部及上肢者加升麻9g;发于下肢者加龙胆草,牛膝各10g。 水煎服,日2次。 毒热壅盛 1、症见: 为淋巴结炎急性期表现,患处疼痛,淋巴结粘连成块,患处中心皮肤有时发红,水肿,伴有高热,寒战,舌红苔黄。 2、可用验方: (1)金银花10g,连翘15g,陈皮10g,白芷10g,贝母10g,乳香J0g,没药10g,天花粉10g。 (2)发热重者加黄连6g,黄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