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病例: 病得挺重查不出病,一瓶盐水病好了
提起彤彤,济医附院儿科的很多医护人员都不陌生。“孩子最初到病房时大汗淋漓,肚子痛得小脸蜡黄,难受得扶着墙走,看起来病得挺重。但给孩子做了各种检查,却未发现任何异常。”儿科三区护士长朱翠平说,后来大家明白了孩子患的是与心理有关的癔症。于是就只给她用上维C片、生理盐水等无关紧要的药,然后告诉孩子这是专门治疗她这个病的特效药,结果孩子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很快就康复了。但这种病好得快,反复也比较快,她都住好几次院了。
开学来的一段时间,济医附院儿科已接诊了30多个类似的小病号。家在泗水的13岁的楠楠开学当天就心慌、胸闷,送到济医附院一查,也是查不出任何问题。家长还以为孩子是装病,儿科副主任李秋波最终做出诊断,楠楠这是因为受某种心理暗示、刺激或者畏惧上学而患上的癔症。
医院析因: 这是因受刺激产生的心理性疾病
“以前很少接到这样的小患者,现在却越来越常见了。”李秋波说,儿童癔病多见于7到12岁的女孩,但近两年发病的年龄越来越小。学龄前儿童癔病的发作形式以情感冲动、躺地打滚、哭闹或抽搐等多见。7到12岁的孩子往往出现肚子痛、胸闷、头痛、头晕等症状。
“癔症在现代医学上倾向于是一种心因性疾病,它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是发病症状更像是因受某种刺激或者有某种阴影而产生的异常表现。”李秋波介绍说,患儿症状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听觉或运动障碍。
李秋波认为,儿童癔病一般和家庭不和、学习压力大、父母过分溺爱有关,尤其是有的家庭对独生子女过于娇生惯养,让孩子从小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使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非常脆弱并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专家建议: 家长们得学会缓解孩子压力
李秋波说,这种病易发生在在校青少年身上,须引起家长高度重视。建议家长要用正确的方式疼爱孩子,不要纵容孩子,在孩子出现非理性要求或异常行为时,要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或求助专业医生。
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如果孩子向家长讲述一些自己心理上的不适,家长应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压力。李秋波介绍说,对于较轻的症状,家长和老师完全可以通过正确的心理暗示来缓解孩子心理不适,孩子的症状往往会自行消除。如果症状较重,就要到医院咨询心理专家,以便及时消除引发癔症的有关因素。需要注意的是,癔症有很强的心理暗示作用,家长不要过分关注,也不要点破孩子得了癔症。
同时,家长应给孩子提供温馨的家庭环境,不要将自己的压力发泄或转嫁到孩子身上,父母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在平时的教育中,要学会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在孩子开学以及临近考试等比较紧张的时候,应主动、及时去和他们沟通,为他们心理减负。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