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依恋物?依恋物对孩子来说,到底有多重要?关于孩子的依恋物,我们做错了多少?关于孩子的依恋物,父母需要做些什么呢?
上个周末,小区业主群里,有个妈妈心急火燎地发布寻物启事——她家女儿的布偶小熊丢了!
“这个小熊玩偶是她一出生就得到的礼物,陪了她两三年了,她每天必须抱着才睡得着觉,这会儿,她正哭的撕心裂肺呢。各位邻居,如果有谁捡到了,请务必联系我,一定酬谢!”
此言一出,群里的热心邻居们纷纷出言献策:
“赶紧哄一哄她!”
“这个小熊我见过,xx商场有卖的,找不到就再去买个一样的!”
“找不到就算了吧,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群里发言的人一多,气氛顿时活跃,大家趁势聊开了。
“这孩子一看就是长大了会过日子的孩子,丢了东西知道心疼。”
“不能太惯着孩子,自己的东西自己要保管好,干脆别找了,就当给她一个教训,下次她自然不会把东西乱丢了。”
“总有些东西是要失去的,趁机培养一下受挫能力也好。”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的热火朝天。
而作为话题的开启者,那位寻找玩具的妈妈却没回复一句,过了几个小时,她才说:“小熊找到了,谢谢各位,打扰了!”
隔了一会儿,她又回了一句:“其实这个小熊不是普通的玩具,它是孩子的依恋物,不能等闲对待。”
什么是依恋物?
就是小孩子在众多玩具中独独喜欢的那一个,无论吃饭睡觉,还是外出旅行,都一定要带上,哪怕又脏又破都不舍得丢掉的那一个。
这个依恋物,有的孩子有,有的孩子可能没有。
依恋物多种多样。
大多孩子的依恋物可能是一个毛绒玩具,一个小毛巾,但也有的孩子的依恋物可能是,枕巾,浴巾,小书包,妈妈的衣服,自己的大拇指,被子的边角,袖口的边边……等等等等。有的依恋物甚至还有自己独特的名字:毛毛、摸摸、角角被……
依恋物对孩子来说,到底有多重要?
胡萍在《善解童贞》中说:
“依恋物对于孩子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玩具、一块毛巾,而是他们适应这个新世界、新环境的情感拐杖。
当孩子对环境的适应感觉心力不济的时候,会依靠依恋物来帮助自己适应新的环境,调整自己的情绪,稳定自己的心境。”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依恋物其实是妈妈的替代品,孩子能从中找到安全感。
对孩子来说,成长的过程是与父母分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十分艰辛的。依恋物能帮助孩子渡过这个艰难的时期。
有些人对依恋物是有误解的。
有些大人觉得,孩子总需要依恋物陪伴,是安全感不足的表现。
事实却恰恰相反,孩子有依恋物说明他正在构建安全感。
在离乳、分床、进入幼儿园等“重大时刻”,依恋物能够减轻内在的焦虑感,给予孩子精神抚慰,帮助孩子更好更快的走向独立。
还有些大人认为孩子依赖依恋物,将来会发展成心理问题,甚至有人将幼儿的依恋物和青春期的恋物癖混为一谈。
这是错误的看法,孩子依赖依恋物是完全正常的健康的行为。
幼儿的依恋物与恋物癖并没有相同之处。
恋物癖指在强烈的性欲望与性兴奋的驱使下,反复收集异性使用的物品。
恋物癖是为了获得性满足,而依恋物是情感替代,两者区别明显,不应混淆。(这里需要解释的是,青春期的恋物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性教育不到位,心理发展受挫造成的,错不在孩子本身。家长应及早发现,及早介入心理治疗。)
强行戒断依恋物会引发其他“毛病“。
正因为一些大人对依恋物有误解,所以,时有强行把依恋物与孩子剥离的事情发生。孩子的“情感寄托”不会因为一个依恋物消失而消失。
当孩子的依恋物被丢弃,他可能会发展出另一个依恋物,又或者是另一个行为来替代。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写过这样一个案例:
有一个小女孩,从小特别喜欢吸吮裹在拇指上的一块破羊毛布。妈妈在小女孩3岁的时候,强行拿走了这块布,导致小女孩虽然不吸吮拇指了,却在睡觉前强迫性咬指甲,常常把手指咬的鲜血淋淋。
孩子的正常依恋行为是不会影响到心理发展的,反而强行戒除依恋物,一旦处理不当,不仅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焦虑,给孩子的成长留下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
等孩子准备好了,自己会放弃依恋物。
等孩子准备好了,能够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了,他自己会主动放弃依恋物的。
动画片《小乌龟富兰克林》中的小乌龟富兰克林也有一个依恋物,是一条又旧又破的小毯子,可妹妹也喜欢这条小毯子,富兰克林想了想,说:“我已经用不到它了,可以把它送给妹妹了。”于是主动放弃了小毯子。
对富兰克林来说,他迈出了成长中十分有意义的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人一直到成年仍然需要依恋物陪伴。
“洪荒少女”傅园慧就是一个例子。傅园慧的“摸摸”一直到现在还在陪伴她,挂在身上,几乎不离身。
有人因此质疑,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太幼稚了?这是不是傅园慧被溺爱的证明?
傅园慧在游泳上取得无数傲人的成绩,性格又十分开朗乐观,并没有什么地方能证明“摸摸”让她幼稚。只要依恋物不影响他人或者自己的生活,都是需要被善待的。
帮孩子戒除依恋物,爱是良方。
如果孩子对依恋物的过于依赖,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父母则需要帮助孩子减少对依恋物的依恋。
依恋物本就是父母的爱的替代品,如果想让孩子戒除,不如用爱来替换。
多拥抱和亲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这是最好的办法。没有什么比丰盛的爱更能治愈人心。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