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发于婴幼儿,特别是2岁以下的儿童。
2.典型表现腹痛、呕吐、便血及腹部包块。
(1)腹痛:为肠套叠的首发症状,占就诊主诉的90%~100%。因肠套叠形成后,肠腔即发生梗阻,近端肠段发生剧烈的蠕动和痉挛性收缩,随着每一蠕动波发生,使套入段不断向前推进,将肠系膜牵入鞘内而产生剧痛。营养良好,平素健康的婴儿常出现阵发性的哭闹不安,面色苍白,手足乱动,呈痛苦状。持续10~20min后,安静入睡或玩耍如常。数分钟后又突然发作,如此反复。体质较弱或在肠炎、痢疾基础上发生肠套叠的病儿可无剧烈哭闹,仅表现为阵阵不安和面色苍白,较大儿童患肠套叠时腹痛发作间歇期一般较长。
(2)呕吐:肠系膜受到牵拉引起的反射性呕吐。为婴儿肠套叠的早期症状之一,常在阵发性哭闹开始不久即有发生,吐出物多为奶块或其他食物,以后常夹有胆汁,12~24h后,呕吐可渐停止,但常有拒绝哺乳或饮食。较晚再次呕吐,甚或吐出物为粪臭液体,说明套叠所致之肠梗阻已十分严重。
(3)便血:套入部肠壁血循环障碍,肠腔内渗出血液与肠黏膜分泌液混合可出现便血。便血常于腹痛后4~12h发生,起初混有黄色便,很快即排出暗红色果酱样便,有时为深红色血水,也可仅为少许血丝。回结肠型套叠早期即有便血,小肠型肠套叠便血发生较迟,较大儿童往往缺乏肠套叠便血症状,或在发病数天后才发生。若患儿无自行排便,肛门指诊可见手套染血。
(4)腹块:病初腹痛暂停期一般能顺利进行腹部检查,扪及肠套叠所形成的肿块。检查自右下腹开始,依次摸右季肋部,上腹中部及左腹部,因婴幼儿肠套叠以回盲型居多,肿块的部位多沿结肠框分布,严重者可达直肠。肿块表面光滑,可活动,形状多如腊肠或香蕉状,中等硬度,略带弹性。此为确立诊断最有意义的体征。发病超过1~2天者,因套叠部以上小肠胀气显著,故往往难以扪及肿块。
3.成人肠套叠临床表现不如幼儿典型,往往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较少发生血便。成人肠套叠多与器质性疾病有关(尤其是肠息肉和肿瘤)。
肠套叠系由一段肠管套入相连接的另一段肠管而引起,由最外面的鞘套、中间的套入部和最里面的肠管三层套筒所构成的这一特殊的解剖结构,形成了超声图像的特征性表现,但尚需与许多腹腔内外疾病相鉴别。肠套叠超声表现为腹部边界清楚的低回声包块,内部回声不均质,周围可见不规则暗区,纵切显示为对称的多层平行结构,呈高低相间的混合回声,或呈一致性高回声,其远端呈腊肠样结构,它的两边各为一个低回声区,称“假肾征”或“套筒征”,横切为一个同心圆,即外层为环状低回声区,中心区呈高低相间的混合回声区,或呈一致性高回声,即“同心圆”或“靶环”征(图1),肠梗阻近端肠管可见不同程度的扩张,并可见腹腔积液。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