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问题层出不穷,似乎意味着性教育有必要持续地进行,才能应付伴随成长而来的任何困惑。 然而,还是有很多父母相信,解释一次就够了。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说一次未必就能全懂。大人若无法以孩子的认知能力去回答,孩子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触:“在八岁左右,我妈妈告诉我婴儿是如何生出的,当时我非常感谢她让我了解实际情况。但这却是我唯一的一次,从那时起,我到现也没听过有关‘性’的事情了。” 我们都知道,儿童在不同的发育阶段,所产生的性问题截然不同。既然如此,你所给予的解答,也应有所不同。 在此,我列举及说明不同年龄的小孩最
性教育应从多大开始?国内专家趋向一致的观点:等到青春期已经过晚,性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应从儿童期开始性教育。而我省民间性学研究第一人、河南省性健康教育促进会副会长何峰提出:“性教育应从零岁开始,甚至在娘肚子里就应开始,0~3岁是非常关键的时期。” 对婴幼儿进行性教育,是不是过于夸张?实际上,成年人一说到性,就联想到性行为,这是非常狭隘的,对于婴幼儿的性教育,主要是性别角色的塑造和性心理行为模式的建立。 同性父母是宝宝的性别“样板” 一位年轻的白领妈妈,看到两岁的儿子模仿爸爸的样子用手捏着小鸡鸡站立撒尿,立即局促不安,斥责儿子行为粗鲁:“怎么能这样呢?”并要求儿子乖乖地蹲下撒尿。 何峰表示,这位妈妈没有顺应男孩的性别角色,“男人站着撒尿是天经地义,不然男厕所里也不会装立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发现性格迥异的人,如有人开朗热情,有人则冷漠苛求;有人成熟稳定,有人则烦燥易动;有人主观武断,有人则谦让依赖……所有这些心理差异都是性格差异的表现。性格是一种心理特性,它使每个人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 在“性格决定一生”、“性格造就成败”观念盛行的今天,探讨性格的基本特性、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性格及其特质发展的规律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我们生活中一般意义上所讲的性格实际上是心理学概念中的人格,人格(Personality)在心理学中界定为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特质。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及自我调控等方面,其中性格(Character)作为人格的主要部分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包含有许多社
孩子幼小而稚嫩的心灵是很容易受到伤害的,需要父母给予特别悉心的照料和庇护。但有些家长却并没认识到这一点。 张先生是急脾气,让他看孩子时,动不动就要把孩子“从窗口扔出去”,这不,孩子被吓得乖乖地坐在小床上,不敢跟爸爸捣乱了。再看那位刘太太,下班回家,把孩子往电视机前一放,就去厨房忙活去了,孩子突然发出尖叫,她过去一看,电视里正播着血淋淋的杀人场面,她连频道都没换就回到厨房,让孩子继续观看下去。还有不少父母,当孩子突然不敢上街、不敢见人、不敢去某个公园……时,却并不知是为什么。这些大大咧咧的父母往往只知道在孩子出现什么“不对劲”时带孩子到医院,却不知道平时就要注意孩子的表现,当
儿童忧郁症 儿童忧郁症通常可分为急性忧郁、慢性忧郁、隐匿性忧郁三种。急性忧郁 这一类儿童发病前常有明显的精神诱因,如父母突然死亡,遭受意外灾害,或因病住院而离开父母等。这类儿童病前精神正常,发病时忧郁症状明显,如整天流泪、动作迟缓、声音低、食欲不振、乏力、失眠、恶梦、日渐消瘦,常常独进独出,不与其他儿童交往,有时可流露出绝望感。 慢性忧郁 这一类儿童过去常有与父母多次分离的经历,或有其他的精神创伤的病史,但并无重大的突然的诱因。病前适应能力差,忧郁症状呈逐渐加重,表现为胆小、害差异、容易受惊、不合群、学习成绩下降,睡眠少而浅。检查时可发现其行为退缩、表情淡漠,并有厌世观念和自杀企图等。 隐匿性
有一种扑克牌的玩法,由一名“法官”负责“导演”游戏的全过程。扑克牌数量与人数相等,除一张黑色牌以外,其余全部为红色。“法官”手握扑克牌,牌面朝下,每个人从“法官”手中摸一张,谁摸到了黑色的一张,谁即是这轮游戏的“杀手”。游戏开始时,“法官”宣布:“请所有的人闭上眼睛。请‘杀手’睁开眼睛。请杀手‘杀人’。”“法官”见证“杀人”过程,而“杀人”的方式和过程不过是用手指一下某人,或是仅仅用眼睛示意一下。此时,“法官”说:“请所有的人睁开眼睛。谋杀案发生了。谁被杀了?”就在参与游戏的人寻找死亡感觉的时候,“法官”突然与某人握握手:“恭喜你!你已经‘被杀’了。”此人即退出游戏。随后,开始寻找“杀手”。所有的人包括“杀手”在内,开始依次指认“杀手”,并说出理由。对被指认的“嫌疑分子”,进行举手投票表决,如果超过半数,“法官
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推翻了过去认为婴幼儿的心理状态是一张白纸的观点。实际上婴幼儿在情感和智力上要比人们想像的复杂得多。 一百多年来,多数学者相信,7岁前的婴幼儿的意识相当朦胧。小孩子只是简单地摹仿周围事物,只具有最基本的情感--幸福、痛苦和愤怒。但美国学者指出,对婴幼儿情感的这种认识没有根据。早在孩子会说话和试图独立坐立之前就有十分复杂的感情。例如,幼儿有嫉妒心,会对他感到可怜的东西表现出同情心,甚至会表示强烈的失望。 华盛顿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发现了更有意思的现象。一岁左右的孩子已开始揣摩别人在想什么。其实很简单,他是通过观察周围的人的眼色来进行判断的。 了解了这点之后,儿科医生将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小病人。除了固有的治疗手段外,医生还将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在许多情况下应当从孩子的心理状况中寻找生病的真正
“你家孩子真听话!”听到这样的赞扬,很多家长都会很自豪,南京市的一项调查也显示,九成以上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不过,昨天记者从南京脑科医院了解到,太过听话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精神问题。 九成父母希望孩子听话 最近,南京市小学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对1643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数家长并没有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空间、注重开发孩子的创新潜能,高达93%的家长只希望孩子做“听话”的孩子。 但是,心理医生却指出,孩子太过听话并非好事。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杭跃跃医生告诉记者,到该中心治疗的患儿中,几乎都接受的是管制教育,绝大部分孩子在父母看来,以前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依赖于父母,最终导致自己日常行为能力退化,无法与常人进行交流沟通而入院。 听话乖孩子不愿上学 “我家孩子一贯听话,在学校是好学生
最新颁布的美国儿科医师准则关于儿童精神虐待部分内容指出,父母应该给子女更多的赞扬和关爱,而不是苛刻的批评。 “身体上的创伤好了,但是精神上的伤痕还会持续一段时间。”Charles Johnson博士认为。他是俄亥俄州立大学儿科教授和美国儿科协会儿童虐待问题委员会的主席。" 这篇题为《关于孩子精神虐待》的报告是美国儿科协会颂布的关于儿童精神虐待问题准则的第一部分。报告发表在《儿科杂志》第四期上,目的在于帮助儿科医师发现并防止对儿童的虐待行为。研究人员指出了父母会对孩子造成精神伤害的一些行为,包括贬低、羞辱或者利用孩子达到某些目的;吓唬孩子,比如对孩子或他们喜欢的人施暴;拒绝他们情感上的要求;行为反复无常,例如提出一些自相矛盾或者不现实的要求。 Johnson认为,在每年报导的上百万次虐待儿童的事件中,大约5%至7%属于这类精神虐待行为。研究
对四岁的幼儿而言,玩耍和工作是密切相联的。他们在玩耍中探索,他们探索的不单单是人和事物的外在世界以及超乎他们认知的抽象理念,同时也探索自己的思想及情感的内心世界。他们希望解开问题,渴望获得知识。 人类生存的大问题初次进入了他们的脑海。生命、死亡、性等问题都是这阶段的孩子所关心的。这时期他脱离了婴儿期,但也尚未到达变得较为实际的就学阶段。许多父母都为他们的小家伙对生命、死亡、性这些问题的切中要领的思考而深感惊讶,他们对深层事物的探求也颇让成年人刮目相看。 面对以上情景,如何回应他们就是一件不简单的事了。父母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应直率、真诚地予以回答,因为孩子的信任感一不小心就会被伤害。四岁的幼儿容易被大人弄得感到渺小和自卑,尤其是当大人对他们提出的事实问题避而不答或不讲真话时,会使他们困惑甚至被误导,这时他们受伤害的感觉最深。有的孩子对事物的探询也许继
儿童遇事不肯动脑子是一种常见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智力因素:有些儿童虽然看起来不象是傻孩子,但其智力确有问题。儿童的智力水平不象一般疾病那样具有无或有的概念,智力介于正常水平与低下之间有一个移行部位,心理学家称这部分儿童为智力的边缘状态儿童。而智力处于边缘状态的儿童,往往给人一种貌似聪明,但不爱动脑筋的印象,很容易发生学习困难以及其他学习问题和其他心理障碍。对这类儿童应尽早到医院进行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检查,尽早发现其智力问题。对这些儿童应积极引导他们发挥其非智力因素,并给予恰当的教育,防止学习困难的发生。②社会适应能力差:一些学习很好,社会交往能力差,遇事不爱动脑筋的儿童,在受溺爱的独生子中比较常见。这是由于父母过分溺爱,过分保护,一切替孩子包办代替,导
周明今年12岁,小学5年级,过去,他一直是人见人夸的好孩子,听话、诚实、有责任心。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他却经常与几个有名的调皮鬼在一起,当父母禁止他与他们来往时,他居然公开反抗,说自己有选择朋友的自由。父母又生气又纳闷,以前的乖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父母该怎么解决这场纠纷呢? 首先,周明的父母应该意识到,12岁的孩子,已开始进入青春期,此时,他们正处于心理学上所说的心理上的"断乳期",自我意识迅速增长,一方面,强烈地渴望脱离父母的束缚,另一方面,面对外面的世界,又有一些彷徨和犹豫。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内心又充满了矛盾,是人生的"第一危机"阶段。 作为父母,首先,要知道自己不能再象以前那样时时都保护着孩子了,而应该给孩子机会,让他自己去尝试,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孩子才知道哪些行为正确,哪些是错误的,才会
看着别人家的宝宝面对妈妈的离开哭得生离死别似的,而你的宝宝却从来大大方方地任你来去自如,你千万别先偷着乐,因为,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3 岁的佳佳在小区里是有名的乖宝宝,和谁都挺好。但是,妈妈文慧却发现,每次上班之前和佳佳告别时,佳佳连头都不抬一下。下班回家想和佳佳亲热亲热,佳佳也表现得很冷淡。这孩子是不是不正常?佳佳妈妈心里开始不安了。 这种担心并非多余,因为她和孩子之间确实出现了问题:母女间没有建立起安全依恋关系,所以佳佳对她“不亲”。婴儿依恋的3个阶段第1阶段:出生~6周 &nbs
本来很乖巧的宝宝,也许突然某个时刻就会如同脱缰的野马,在情绪的波峰与低谷间起伏不定,把爸妈搞得莫名其妙、无法招架。那爸妈究竟该怎样才能驯服这匹桀骜的“小野马”呢? 宝宝情绪波动期的表现 当宝宝处在情绪波动期时,他的表现会跟平时大相径庭,主要表现为: * 情绪不稳定,常常喜怒无常,让爸妈捉摸不定。 * 一点点小事就可能引发他的火爆脾气,并且难以控制,看起来像是在无理取闹。 * 故意和爸妈作对,爸妈不让做的事情,他偏要做,爸妈不让说的话,他偏要说。 * 在玩耍的时候过于兴奋,兴奋到难以控制自己的程度。不管爸妈如何安抚他,他都无法安静,直到把自己折腾得筋疲力尽。 * 爸妈无法清楚他究竟要干什么,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这使他看起来像一艘迷失了方向的船只,盲目、冲动而又无
1、所有的儿童,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就得到了结论:“我不行??你行”。这个结论是他们在童年环境中的依赖地位的产物,并永久的刻印在心里。在出生的头五年,许许多多事情夹杂着强烈的情感,被印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并且在以后,随时可能再现。如果现在我们发现自己正处于一种依赖的情形中,我们就又回到了“小孩”,并体会到与幼年时同样的情感。或许我们又感到“我不行??你行”。在毕生的时间中,我们都把时间用来抛弃、战胜、证实或者推翻这个幼年得出的结论。 2、当我们长大后,就忘了儿时眼中的世界,忘了我们是多么软弱无能,甚至忘了“我不行,你行”这个结论。但这个结论一旦得出,就被永远的印记下来,即使这种结论对自己、对他人都不愉快,却很有生命力。 3、但为什么有的儿童一开始就像小公主,小王子一样快乐呢?难道他们不认为“我不行??你行”吗?事实上,只有父母
你给孩子的行为 A.注意孩子的礼仪修养,要求孩子时时注意不能有破坏环境、影响他人或不安全的行为,但只要在这个界限内,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B.经常跟孩子后面念叨、阻止,怕孩子出差错,或养成不好的习惯。 C.很注意孩子的礼仪行为,要求孩子不能行差踏错,常常跟在孩子后唠叨、训斥,孩子对此很是埋怨。 说明: 如果你的选择基本为A,那么你给孩子的自由既充分又合适; 如果你的选择基本为B,那么你给孩子的自由还是太少了,要提醒自己,尽量多给孩子自由; 如果你的选择基本为C,那么,你的孩子很可怜,你要小心有一天把他培养成一个胆小怯弱缺少主见或叛逆心超强的人,你和他之间的关系也许会冲突多多,你要深刻地检讨一下了!
某些香气对改善孩子的情绪有一定的作用,因此父母在为孩子选择沐浴液或洗发水时可适当考虑对香气的选择。 橘子味:能缓解不安和急躁,让孩子安静下来。 香草味:会让孩子脑中出现妈妈微笑着从烤箱里端出香喷喷的蛋糕的情景。 薰衣草:有助于宝宝睡眠,能让哭闹的幼儿平静下来。 桃子味:对于因阅读困难、孤独及坐立不安的孩子来说,桃子的香气可以让他平静很多。
孩子的任性常常引起家长的担忧。但也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孩子的任性。孩子“乖”、“听话”,虽然“讨喜”但未必都是好事,而孩子任性、执拗,虽然教育起来麻烦但也并非都是坏事。社会生活经验证明,那些小时候犟头犟脑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成为有主见、有能力、有作为的人。因此,父母对待任性的孩子不要过于急躁。 怎样对待任性的孩子?大多数任性的孩子,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并有一定程度的韧性。父母要善于利用他们的积极因素,加以诱导,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例如,有的孩子喜欢拆卸玩具或家中的一些用具,尽管父母批评他,甚至动手打他,也制止不住他拆东西的欲望。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为什么拆东西,这是因为他的头脑中有个“为什么”的
当你看见儿子在人前玩“小鸡鸡”,你会恼羞成怒吗?从什么时候开始你需要在孩子面前有所遮掩?夫妻间的亲密举动如果正好被孩子撞上……面对这些尴尬万分的性问题,美国加洲大学儿科博士Dr. Richardson,教你正确的处理方法和从容面对的态度 Q:孩子触摸生殖器是正常现象,但如果他总是当众触摸生殖器或者触摸次数太频繁时,我应该怎么做呢? Dr. Richardson:尽量用别的事情转移他的注意力。对于两岁以内的,可以给他一个玩具或者把他抱到另一个房间。有些孩子会在神经紧张的时候下意识地触摸生殖器,因为他们需要做一些事情帮助自己平静和放松,你可以给他一个环境。如果孩子已经两岁了,他可能会觉得触摸生殖器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那么这个时候你就不要说出
0-3岁是早期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是进行快速学习的好时机,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环境,不要等到孩子该上学了才考虑这个问题,那时学习的关键期早就过了。父母有时会感到,虽然自己有了早期教育的意识,但是却不了解怎样进行早期教育,现行的教育制度已经存在很多年了,整个社会对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都缺乏充分的认识。 记者体验 体验地点:东方爱婴方庄分部 高晨/摄 小朋友没有哭闹 周末,记者跟着9位小朋友上了一节月牙班的课程,首先小朋友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练习走直线,大约练习了5分钟。老师开始上课了,小朋友和爸爸或妈妈做成一圈,老师细声细语地给小朋友们讲课,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三指捏跳棋和锻炼小朋友扔垃圾的意识。经过15分钟的练习,不少小朋友都很有感觉,动作做得有模有样的。然后做了一系列游戏,有“叫名字开火车”练习孩子对自己名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