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轻视:孩子逆反心理
    不可轻视:孩子逆反心理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家长只注意到如何满足孩子物质生活方面的要求,然而在心灵方面却很难走进他们的心里,由此现代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近年趋升,但家长和老师对此病仍无多大了解,以为孩子只是在耍“酷”。其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反抗父母。孩子在童年一般都很温顺,到了青春期或走上社会后不但不跟父母沟通交流,反而处处与父母闹对立,一般表现为不整理自己的房间,乱扔衣物,洗脸慢、梳头慢,吃饭慢,不完成作业等,较严重的表现为逃学,夜不归宿,离家出走,要与父母一刀两断等。   2、似病非病。孩子一般年龄较小,不会表述情感问题。只说身体上的某些不适,如有的孩子经常说头痛头昏;有的说呼吸困难;有的说嗓子里好像有东西。他们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复发作,但做了诸多医学检查,又没发现什么问题,吃了许多药,“病”仍无好转迹象。   3、讨厌环境。可能在学校

  • 孩子的心里和行为不一致
    孩子的心里和行为不一致

    我们的专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的孩子做什麽事的时候,我能看出来他的心里其实挺着急的,但是行动上却慢的要命。不知道这是为什麽?该怎麽办?专家的回答是这样的:有许多孩子存在心里着急而行动上不急的问题,他们心里知道学习重要知道要学习,只有学习好才能实现理想。可是他一天到晚地学习,学习效率很低。没有实际行动。家长真是不清楚孩子到底是想学习还是不想学习。  专家特别指出:如果孩子面临考试时会表现出紧张情绪,焦虑、恐惧、心悸、失眠等症状,家长以为是情绪问题,其实是孩子的行为问题。首先是孩子平时复习量不够,考试时试题不会当然紧张。而平时做题少,又是因为动作慢,时间不够用。还有的孩子爱看书但不爱写字,就不能将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那么,我们首先要解决孩子的行为怎么才能紧张起来的问题。当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时,家长和孩子都会非常着急,但家长只顾说孩子,反而使孩子产生厌烦情

  • 家教太严孩子易患强迫症
    家教太严孩子易患强迫症

    专家认为太过严格的家教会导致孩子患有强迫症,会对孩子性格产生不良影响,这些孩子普遍患有亚健康的症状,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有个母亲带着她刚上大一的女儿来这里看病。这个孩子的家庭环境很不错,父亲是个局级干部,母亲是个会计。可孩子由于高考发挥严重失常,一下子就垮了,变得没有自信,打算休学。    家长也很着急,已经带她去了好几家医院诊治。原来这个孩子从小家教就很严,父母只要求她学习好,其他的什么都不用操心,所以孩子从小就对自己要求很高。所以一旦失利就受不了,逐渐出现了强迫思维等症状,以致入院治疗。      专家表示,家长平时对孩子要多一些鼓励,而不要因为对他们期望太高而老给他们批评,要让他们学会战胜自我。 

  • 让宝宝不再害怕分离
    让宝宝不再害怕分离

    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会容易因为和妈妈分离,而产生焦虑的情绪。你家的宝宝是否也出现了这种情形,无法离开你身边?面对宝宝的分离焦虑,家长应该怎么做呢?听听专家的说法吧!   我不去幼儿园   小满出生后妈妈就一直没有上班在家照顾她,小满从来没有和妈妈分开过。但是现在小满已经该上幼儿园了。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妈妈把小满交给老师后和她道别时,小满大哭起来,抓着妈妈的衣服怎么也不愿意让她离开,任凭妈妈和老师怎么哄都无济于事。妈妈强行离开后,小满还哭了很久,并且不肯吃东西、不肯睡午觉。晚上从妈妈来接她那一刻开始,她怎么都不愿意再离开妈妈一步,甚至晚上在睡梦中还哭起来。第二天,无论一家人怎么威逼利诱,小满说什么也不愿意出门,妈妈一开门她就开始大哭,妈妈真的是没招了。   小满的情形就是典型的分离焦虑,因为和妈妈朝夕相伴,她太过于依赖妈妈了,所以一旦要让她一

  • 从小不回避孩子的性问题
    从小不回避孩子的性问题

      我儿子笑笑今年5岁多了,他聪明、健康、可爱。和所有这个年龄的孩子一样,他也有很强的好奇心,每天都有提不完的问题。而我和我先生每次都认真、耐心地给他解答,还及时肯定、表扬他的好奇心和想像力,从不敷衍了事。   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注意到自己是个男孩子。有天他从幼儿园回来对我说:“妈妈,原来我们班上的佳佳蹲着尿尿是因为她没有小鸡鸡,站着尿尿会尿到外边,哈哈……”那神情,自豪极了。   这可是个了不起的发现!我们也“紧跟形势”,积极配合,从一些小事上,注意让他感觉到男女有别。比如,3岁以后让他独立睡小床;和他爸爸一起洗澡;我换衣服时注意避开他;不带他进女厕所等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了。这不,他又重新对我提出了“我是从哪儿来的”问题,而且不满足于以前简单的回答了。于是,我和先生商量好了“说法”,我告诉他:“笑笑的爸爸、妈妈相爱了

  • 破解幼儿情感“天气预报”
    破解幼儿情感“天气预报”

      浙师附幼专家用心理学诠释幼儿情感  情商与智商,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  现代科学已经越来越多地证明:情商在人一生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但在目前的幼儿教育中,人们似乎更重视智力发展,而忽视孩子情绪情感发展的进程。  那么,教师和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提高“情商”?  浙师附幼与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合作,申请了一项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幼儿情绪情感能力培养研究”。  目前,这项课题已经取得研究成果。据浙师附幼园长王芳介绍,参与课题研究的专家和教师们突破了传统教育学的范畴,从心理学的视角诠释幼儿情绪情感能力的发展。通过研究发现,孩子可以在家长或老师的辅助下,理解和识别自己或同伴的情绪,掌握一些基本的调节能力和策略,从而帮助孩子们正确地表达自我情绪。因此,孩子的“情商”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破

  • 宝宝为什么爱发脾气了?
    宝宝为什么爱发脾气了?

    大多数宝宝在他1周岁左右,会迈出人生的第一步。爸爸妈妈发现,这段时期,恼怒和不顺心常常伴随宝宝,宝宝的脾气变坏了,家里时不时要“火山爆发”。      这是为什么?      面对各种挑战     一旦开始走路,宝宝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能力顿时发生了变化,好奇心也随着视野的扩大而不断增强。走——这种全新的活动能力,对于宝宝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能让宝宝独立地探索周围环境,而且开始了“自主学习”的历程。     请爸爸妈妈牢记:在1~3岁这个年龄段,宝宝学习到的东西要比一生任何一个时段都多得多。     现在,宝宝将要学习的主要技能和应对的挑战:     1. 通过学习说话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原先是通过哭泣和叫嚷);     2. 学会更加独立:走路,穿衣服,脱衣服(原先所有的日常护理都是大人照料的);     3. 学会选

  • 当你的孩子被别人戏弄后
    当你的孩子被别人戏弄后

          你是否会遇到如下情形:一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八岁的小瑞什么也不说,当大人问他怎么了的时候,他突然哇哇大哭,说:“学校里的小朋友都叫我蠢驴。”当孩子被戏弄的时候,他们的反应很强烈。这时,你可能很难和他交流,这里给你一些建议,也许可以帮助你顺利地和孩子沟通。   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   认真地听孩子讲述事情的整个过程,是你给他提供帮助的重要前提。听完孩子的诉说,你可以说:“这样肯定让你感到非常难受。”这时,父母不要做任何判断,先直接把孩子的感受说出来,这样可以让孩子感觉找到了心理依托,就会很信任你。   和孩子商讨对策   接着,你可以开导你的孩子,比方说:“我记得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也被别的小朋友说过。”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被别人戏弄、嘲笑是非常孤单的事情,当听说你小时候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会

  • 为什么宝宝的心情不好?
    为什么宝宝的心情不好?

          原来挺活泼的孩子,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一副很沮丧的样子。像他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单纯快乐的啊。可是,为什么看不到他开心的笑脸呢?   专家分析与支招——   一、受突然变化的事件影响   原来活泼的孩子突然变得不快乐,一定是有原因的,找出导致孩子不快乐的突发事情,就能把问题看得更清楚。如孩子在幼儿园、学校是不是受到什么挫折和伤害?在家里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情让孩子有不良情绪?孩子的身体有没有什么不舒服和慢性的疾病?   怎么办?   用关心的态度与孩子好好地沟通,给予孩子支持和理解的力量。孩子得到鼓励会把心里话说出来。如果从语言的信息获取得不够,可以从细心观察孩子的情况,如睡眠、饮食等,看孩子有没有异常的情况出现。   二、受大人的情绪及家庭氛围的影响   孩子的情绪都来自于对养育者的模仿和

  • 如何应对小宝贝的恐惧
    如何应对小宝贝的恐惧

          前阵子,小言言害怕警察,而我小时候是怕流氓。傍晚放学回家,一个大我很多的哥哥吓唬我说“流氓最喜欢抓红书包的小孩”,我就恨不得把手里的红书包扔了,时时提防“流氓”从路边突然跳出来,那一路走得好辛苦,呵呵。我还清楚地记得哥哥小时候怕过胡同口的傻子。    每个人的幼年都有自己害怕的东西。害怕是因为感到不安全,这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自我保护的本能。重度的恐惧可以导致做噩梦,失眠,发烧,呆滞,甚至休克,影响到宝宝的发育;中度的恐惧会成为宝宝的生活障碍,或者留下心理阴影;轻度的恐惧不会有明显的影响,常常会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   很多大人习以为常的事情,小宝宝们却可能充满恐惧,比如怕黑、怕鬼、怕狗(或者某种动物)、怕怪兽或者老巫婆等虚幻形象、怕雷、怕高、怕水、怕火、怕电、怕坏

  • 婴儿的心理卫生2
    婴儿的心理卫生2

    心理学上把一至三岁的孩子叫婴儿。婴儿开始懂事了,自我意识也开始发展了,心理卫生的问题也就更复杂,更多了。值得高度重视的有如下几点:  1.断奶的心理卫生问题。断奶对孩子来说是件大家,弄不好会对他幼小的心灵造成重大的精神刺激。比如,有的妈妈为了断奶与孩子暂时隔离;有的突然断一次未断成,又突然断一次,接二连三地给孩子不良情绪的刺激;还有的往奶头上涂辣椒面。这都对孩子心理健康不利,容易造成孩子情绪不稳,大哭大闹,或者夜惊、拒食,甚至为以后患神经症埋下种子。因此,母亲为孩子断奶要有计划,慢慢来,不要搞“突然袭击”。在断奶之前的二、三个月里,就应哄着孩子吃蛋糕、稀粥等食物,而且这类食物的量要渐渐增加,使断奶达到“水到渠成”。   2.耐心细致地对孩子进行大小便的控制训练。对孩子大小便自我控制训练不宜过早,一般认为从孩子两岁半开始训练为宜。在训练的过程中,要耐心

  • 孩子作业马虎不是习惯,而是学习障碍
    孩子作业马虎不是习惯,而是学习障碍

        众所周知,孩子的心理疾病多与他的遗传素质、心理发展水平及其环境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因此,预防小学生的心理疾病,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一方面要重视生理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要重视社会因素的影响。通过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的免疫能力,才能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   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让他们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合理的饮食营养,适量的学习负担,以保证其身心发育的要求,防止他们体力与大脑的过度疲劳,是十分有益的。  愉快的心境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无论成人,还是孩童,只要保持舒畅积极的心境,就有助于个体积极性的发挥。为儿童提供一个完好的人际环境,就会使其在学习与生活中,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并能比较客观地认识生活环境,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从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  正确的学

  • 3、4岁孩子最想听的一句话
    3、4岁孩子最想听的一句话

      对3-4岁的孩子来说,再没有比听到“你很特别”这句话更重要的事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非常敏感,他会从成人的话语中听出“我在他的眼里价值多少”,更重要的是,孩子也会用成人看他的眼光来评价自己。对孩子来说,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这就是最好的培育;当我们相信孩子的能力,提供孩子动手的机会,这就是鼓励孩子的最好方法。当我们用正向的态度与孩子一起参与活动,孩子会得到极大的鼓舞,同时也会建立起孩子的自尊。   3-4岁的孩子是主动又勤劳的。因为肢体比以前更令他有随心所欲之感,对周遭事物总是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心情。父母应当把握时机,鼓励孩子畅所欲为,为孩子创造归属感。这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的好方法。当孩子提问题时,要安静地听他说,了解他的思考脉络、看法与观点,不要对孩子的答案做任何评价,可与他好好的对谈。当孩子作一些肢体上

  • 小儿心理障碍可致腹痛
    小儿心理障碍可致腹痛

      小儿反复呈发作性腹痛,突然发作又能自然缓解,每日均有发生,病史至少在3个月以上,医学上的正式名称为再发性腹痛。再发性腹痛属于功能性腹痛,其特征为好发于学龄期的7—12岁儿童,常诉说脐周痛;痛前常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悸,食欲不振,腹泻或便秘;疼痛发作较为剧烈,可为痉挛性或绞痛性;发作时间以晨起多见,常于空腹或餐后发作,白天多见,少有夜间疼痛发作;虽反复发作但其生长发育和临床检查多正常。  据学者分析研究认为,再发性腹痛的病因有如下几点:  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因紧张,压抑情绪或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等引起。  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③内脏感觉高敏状态。  在这几个因素中,心理因素占居主导地位,不良的心理如紧张,焦虑和抑郁等可使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紊乱,通过神经一内分泌途径致使胃肠运动功能失调,特别是

  • 宝宝眼睛的秘密只告诉你
    宝宝眼睛的秘密只告诉你

    在你的眼里,宝宝永远是那么可爱、漂亮,恨不得每看一眼就想咬上一口。可你想过没有:在他的眼里你是什么样?这个世界又是什么样?还是让我们来问问宝宝,他都看见了什么吧!   你们问我都看见了什么,让我告知天下?那可不行,这是个秘密!  不过既然你问,我就悄悄地告诉你,但只告诉你!你要替我保守秘密——因为他们谁也不知道,虽然现在的我是火眼金睛,连个小飞虫都逃不过我的法眼,但我那双水灵灵滴溜溜的眼睛可不是一生下来就是这样的啊!  这个嘛,说来话长……  0~3个月   雾里看花,妈妈是我最大的“眼前利益”!  还记得那会儿我刚从妈妈温暖的肚子里出来,又冷又饿又亮又吵,就听见周围一群嗡嗡说话的人中有一个我特别熟悉的声音让我一下有了精神:是妈妈!我真是好不容易,我迫不及待,终于可以见到妈妈了!我睁开双眼——天哪,这肚子外的世界居然是一团浆糊!我只能模模糊糊、迷迷蒙

  • 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行为异常和心理异常
    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行为异常和心理异常

    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有上升的趋势。据保守估计,目前我国至少有3000万到5000万孩子存在行为问题。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行为异常和心理异常,如多动症,学习困难,抑郁、不懂人际交往、离家出走、迷恋网吧、结交不良朋友甚至暴力犯罪等。心理专家认为,“问题儿童”人数的增多,外部因素是主导。社会、家庭、学校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三个主要因素。   死亡,只因一句批评!——儿童心理:需经风雨考验的花朵  中考日益临近,青岛的秦先生夫妇却永远看不到自己的女儿走进考场了。3月9日晚,一女士突然冲进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呼“快来救救我的女儿!”医护人员立刻全力抢救一个多小时,最终未能将女孩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这位正在读初三,本应该有着幸福未来的女孩,却因为父亲一句批评,赌气喝下半瓶农药。这个女孩小丽(化

  • 测测宝宝心理健康程度
    测测宝宝心理健康程度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和对待未来的态度。    看看下面的15个问题,再对照一下自己的宝贝,然后回答两个答案:“是”或“否”。    1. 孩子能否轻易被逗笑?    2. 孩子是否经常耍脾气?    3. 孩子能否安定地躺下睡觉?    4. 孩子是否总把家人激怒?    5. 孩子是否挑食?    6. 孩子的饭量是否稳定?    7. 孩子吃饭时是否经常耍脾气?    8.孩子有没有要好的小朋友?    9.孩子是否经常失去自制力?    10.孩子是否总是需要

  • 孩子性早熟的一些表现
    孩子性早熟的一些表现

               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丰富,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注意也不仅仅停留在吃得饱、穿得暖的水平上。实际上,现在的小孩是吃得非常的丰富,很多父母甚至把燕窝、虫草等等补品也一气塞给儿童。加上现在的许多经营者为了谋求更多的利益,在食物中添加了这样那样的促进成熟的物质。儿童如果长期进食这样的食品,也往往容易导致性早熟。        实际上,现在儿童成熟的年龄与20年前相比,已经提前了许多。也许大部分的家长还有印象:在自己念书的年代,许多都是在读了中学以后才开始发育,而一些男孩子更是到了高二、高三,甚至大学以后才开始迅速发育、长高。而现在的小孩子,发育的年龄已经大大提前。一般来说,读小学高年级的

  • 孩子太好强该怎么办?
    孩子太好强该怎么办?

      孩子不上进,是个问题,孩子太好强,也是个问题。于是,本期家长沙龙里,大家就此展开讨论。    幽兰: 我从我女儿口中听到一件事,她有一个同学为了不让竞争对手在学习上超越自己,竟把竞争对手的作业本藏起来,这让我很惊讶。也有一个小学女生,为能升入好的初中而患了失眠症。坦白地说,这是就业压力、家长的过高期望、虚荣攀比等一些因素造成的。    大罗山:孩子有上进心,自然是件好事,但是太要强了,走极端就不见得是好事了。我觉得家长要摈弃世俗的眼光,用平和的心态,帮助孩子全面健康成长,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不要只看分数,让孩子在学习上开展良性竞争,以便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竞争和生存竞争。同时,要及时对孩子开展挫折教育。要强的孩子进取心强,学习有斗志。但天外有天,由于期望值较高,受挫的概率也较高。所以孩子过于要强时,特别是盲目自信

  • 如何预防宝宝长大要变性!
    如何预防宝宝长大要变性!

      日前,福建某大学四年级男生在手术刀下结束了男性身份,开始女性生活的第一步。一位整型外科医院性别重塑中心主任说,预约登记要求做变性手术的人已排5年之久。在性别重塑中心接受变性手术的有五类人:先天易性癖、阴阳畸形人、 后天易性癖(指定性别错误)、外伤导致性特征模糊和先天性别特征不明显人,其中有30%的变性人都是因为从小被性别错误指定所造成的。从小父母的错误引导是后天易性癖的主要根源。为此,特地请教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姜长青主任心理师。父母对孩子的社会角色的定位和培养是对孩子未来易性的关键。以前有的父母生几个孩子都是男孩,但总想个女孩,往往把最小的一个男孩打扮成女孩。为赢得大人称赞,这样的孩子就会更加维护自己女孩的形象。学会用女孩的眼泪、撒娇、腔调等手段来博得父母和他人的同情以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幼小的时候父母并不在意或根本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