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孩子的爱心也长大
    让孩子的爱心也长大

    孩子爱心的生长既是自然天性的,也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学习的。“六一”将至,让孩子从小知道祖国最重要,懂得要有同情心,可能是父母给孩子的一份最好的节日礼物。   案例:上周一,我去幼儿园接女儿,喇叭里放着一曲《爱的奉献》,门口有个红色捐款箱,我不由得想到灾区的孩子们,在这鲜花盛开的五月,还没来得及再看一眼,就这样走了。心里不禁一阵酸楚,忍不住又掏出钱包,捐了200元。当我接女儿下楼时,发现她眼睛红红的,我奇怪地问:“依依,你怎么哭了?”“今天我们看电视,有好多小朋友在地震中死了,还有叔叔阿姨也死了,有好多人没有房子住,没有东西吃,妈妈,我们去帮帮他们吧!”“那你想怎么帮?”“我六一节不要新衣服了!”依依很坚决。“我想把买衣服的钱都捐给那里的小哥哥小姐姐,好吗!”依依说。我看着依依一脸的认真,想着只有五岁的女儿那么有爱心,我欣喜无比,赶忙取出200元,让她

  • 小儿自闭症应6岁前治疗
    小儿自闭症应6岁前治疗

    “近两年东莞市民对自闭症的认识增进了不少,致电咨询的人也日益增多,但有四分之一的家长咨询时小孩都超过8岁,已错过了2~6岁的最佳治疗时机。”东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负责教导自闭症儿童的叶老师近日向记者说道,希望家长在小孩有自闭症相关症状时,尽快到医院确诊,以便及时治疗。   6岁后才治疗效果较差   小海6岁才会叫爸爸,如今10岁仍没学会叫哥哥。据介绍,小海4岁前,父亲张先生一直以为孩子不过是发育缓慢,过几年就好了。之后看小海不爱说话,在幼儿园读了4年学习成绩仍不理想,张先生又以为小海智力有障碍,无药可医。9岁时,小海在普通学校读1年级,读了两年仍然只知1+1=2,不知2+2等于4。在老师的推荐下,张先生去樟木头某私立特殊儿童学校周应新老师处咨询才知道小海患的是自闭症,但10岁才来救治已太迟了。   周应新是特教工作者,在东莞市樟木头某私立特教学校教育自

  • 宝宝有着自己的逻辑
    宝宝有着自己的逻辑

          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一定会发现孩子的某些行为一点也不符合自己的要求,于是进行干涉,试图帮他们改正“错误”。其实啊,孩子的行为和我们要求的不一样,正是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的逻辑。下面我们为爸爸妈妈举两个例子,展示一下孩子们的逻辑——   例一:两岁的阳阳正在玩一个大的正方形木块,这个木块上有许多不同形状的洞,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圆形,这些洞还被漆上了不同颜色,红的、绿的。大木块旁边有一些小木块,也有各种形状和颜色,阳阳要做的事就是把小木块放到对应的洞里。他拿起红色的三角形小木块,往绿色的三角形洞里放,放好后,很满意地看了看。这时,妈妈发现阳阳错了,赶快把红色小木块拿出来,教阳阳:“你这样不对,红色木块该放在红色的洞里……”阳阳无聊地看了看:“妈妈,我不想玩了!”   逻辑在哪里?   两

  • 室内光线太亮儿童易性早熟
    室内光线太亮儿童易性早熟

    强烈的照明灯光、长时间的电视、电脑显示屏光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这种说法听上去好似天方夜谭,却已被医学专家们所承认:光照过度是儿童性早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是由人体内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引起的,褪黑激素能抑制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的释放,可以防止性早熟。 当人在夜间进入睡眠状态时,松果体会分泌大量的褪黑激素,天亮时便停止分泌。人类的松果体一般在儿童中期发育至高峰,抑制性腺的过早发育;但从7—10岁起,松果体开始逐渐退化,性机能随之慢慢增强。儿童若受过多的光线照射,会通过减少松果体褪黑激素的分泌,导致性早熟或生殖器过度发育。   这种过度光照,既可来自阳光,也可来自灯光,尤其是人造灯光的广泛应用。北京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副主任医师刘莉则认为,非自然光的作用更大,如强照明光、长时间的电视、电脑显示屏光、高楼大厦的强装饰光等。她说,现在许

  • 怎样防止孩子过度自责
    怎样防止孩子过度自责

      孩子过度自责会极大地压抑他们的发展能力,扼杀他们的创造性,扑灭他们天真的天性,降低自尊和自信,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心理上长期的不平衡状态可能会造成对孩子身心健康的伤害。      发现孩子过度自责,家长应该立即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立即中止各种偏激的、有背情理的"高标准、严要求"。目前有太多的家长把自己童年期的失落和成年期的失意,转化成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孩子来负责弥补父母的不足,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应该的。      为了不使孩子过度自责,家长还应该学会通过评价过程来肯定孩子的努力,肯定孩子在学习或活动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和取得的进步。对于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孩子来讲,努力的过程比努力的结果更重要,因为结果的好坏受到很

  • 一块糖引起的思索
    一块糖引起的思索

    那天幼儿园开放日,在孙老师组织语言教育活动前,佳佳小朋友拿着一块糖,走到孙老师面前:“老师,这块糖给你!”孙老师瞟了佳佳一眼,不耐烦地说:“留着自己吃吧。以后不要这样了!”佳佳点点头,一脸受委屈的样子,走回了座位。整个语言教育活动时间,佳佳都是闷闷不乐,一言不发。 佳佳的举动被曹老师注意到了。活动一结束,曹老师就把佳佳叫到身边,一边抚摸佳佳的头,一边赞赏地说:“佳佳今天穿得真漂亮!”佳佳的脸上绽开了笑容,并从衣袋里摸出那块糖,递给了曹老师。曹老师爽快地接受了。 接下来,是曹老师教音乐游戏。佳佳表现得很活跃,扮演角色时也很投入,与语言教育活动时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到活动结束时,曹老师又把佳佳叫到跟前,说佳佳“真是一个好孩子”,随后就把那块糖还给了佳佳:“佳佳扮演的角色真棒,这块糖就奖给你吃吧!”佳佳愉快地收下了这块糖,蹦蹦跳跳地出了活动室

  • 孩子的心病与家长有关
    孩子的心病与家长有关

     孩子的有些表现家长难以控制,例如拼命哭闹、不停地动,或者坐在那里不理人。这是因为孩子的心理活动产生了变化,甚至已经形成了心理障碍——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懂什么?如果是处于青春期,可能心理活动会复杂些,但孩子还没上学,每天吃饱穿暖,身体无病无痛,哪里会有什么心理障碍?很多家长都是这样认为的。 儿童心理专家研究认为,孩子的心理障碍与孩子的出生经历及早期教育有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胎教的影响 胎教很受家长们的重视,在孩子没出生的时候,就给胎儿听胎教磁带、听儿童甚至古典乐曲,生怕孩子落后于人。然而,当孩子出生后,往往发现,由于在胎儿期听觉刺激不适当,造成了失聪或者其他负面影响。胎儿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生长环境,不应该受到无端的打扰。   没有经过爬行训练的影响 现在2/3的城市儿童

  • “超常”儿童的心理特征
    “超常”儿童的心理特征

    “超常”儿童的最突出特点是,认知能力(或智力)优异。大多数“超常”儿童感知能力强,短时记忆能力和长时记忆能力过人,有些儿童甚至过目不忘;他们判断敏锐,理解能力强,许多问题一点就通;逻辑推理严谨,反应速度快,大多数人语言表达流畅。      个性方面,根据美国的研究,“超常”儿童性格内向者占60%,比普通人性格内向者占30%明显要高。内向者通常不善沟通,不喜好交往,因此“超常”儿童同伴关系较差;另一方面,内向者喜欢思考和反省,往往表现出较高的学业成就及学术贡献。优异的认知能力加上偏向独处和反省的性格特点,使常人对“超常”儿童更难把握。      “超常”儿童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发展不平衡。“超常”儿童普遍具有特殊的兴趣、爱好,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他们的发展态势并不一样。一些“超常”儿童有理想、有抱负,学习主动自觉,能正确认识和

  • 父母要教孩子学会自我肯定
    父母要教孩子学会自我肯定

      许多实例证明,有些幼儿之所以变得越来越自卑,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以完美主义的态度过高地要求孩子,孩子可能时时处处被包围在批评乃至埋怨的海洋中,长此下去,自信便可能丧失殆尽,每做一件事他在潜意识中往往会对自己做出否定“我不行”“我的脑筋不好使”“别人就是不喜欢我”等等。孩子都需要从心理上不断的自我肯定来获取前进所必不可少的原动力。而对自卑的孩子来说,要摆脱自卑的阴影,并树立自尊和自信,自我肯定无疑更为重要。以下是专家提出的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肯定的几个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办法:   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对待已有自卑心理的孩子,父母应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假如孩子画了一匹马,那么你最好不要过多地挑剔这里不好、那里不像,而应对孩子的每一成功之处予以发现并做出由衷的赞赏:“看,那马尾巴画得真好呀,好像是在风中飘舞一样!”或者“你为马涂的颜色真漂亮!我敢说

  • 幼儿喜欢告状是怎么回事
    幼儿喜欢告状是怎么回事

    问:我们幼儿园有些小朋友特别爱告状,有时两个小朋友发生纠纷,两个人都向老师诉说对方的不是。请问,孩子们为什么爱告状?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告状呢?  答:幼儿爱告状,有的家长和老师为此发愁,是不是孩子思想品德不好?其实幼儿的告状和我们大人所讲意义上的告状是有区别的,更没有“告发”的意思。  孩子既然找老师告状,说明他们缺乏道德评价的独立能力,也说明是对教师的一种信赖。案件“如何”“裁决”,基本上是依老师的评价为转移的,老师如果是表扬或批评了他,他也能够欣然接受;老师如果是表扬或批评了别人,他也不会有什么“异议”。  正因为这样,教师对“告”上来的事情或是对“告状”双方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的“判决”应该是严肃、认真、客观、准确的。如果教师应付了事或各打五十大板,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性。在大人眼里的一桩小事,却有可能在孩子

  • 灾后儿童六大心理考验
    灾后儿童六大心理考验

    毋庸置疑,这次巨大的震灾,不是汶川的灾难,是所有中国人的灾难。随着死伤人员数字的攀升,灾情更多披露,救援工作的艰难行进,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我感觉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一切变得都不那么紧要,唯一紧要的是,自己能为灾区做些什么,在他们最最需要的时候。   在生命抢险过后,很快面临全方位的救援,经济、医药、公共交通、房屋重建、电力、通讯,同时也必然包括心理救援、教育救援。就此,我发表以下个人浅见:   灾后儿童心理面临的最突出的考验:   安全感   猝不及防、地裂山摇、无处可逃的震灾,让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会陷入巨大的恐惧,儿童更是如此。在生命的巨大威胁面前,安全感成为人们第一需求。   无助感   在巨大的自然灾难面前,人类有诸多无奈之处。当大人们都处于无措,孩子会更加感到无助。   归属感   家园的丧失,亲人或者师友的死去,尤其是父母双亡的孩子,会严

  • 促进孩子正常的性别发育
    促进孩子正常的性别发育

    人的性别的形成、发展受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作为家长,在孩子正常性别发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性别发育的家庭环境   孩子从一生下来接触的就是父母,父母是孩子早年生活环境的缔造者,是儿童教育的启蒙者,父母主要通过自己的性别和他们与孩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孩子的性别发育施加影响。父亲一开始就是儿子的认同偶像,是女儿的性爱偶像;母亲是女儿的认同偶像,是儿子的性爱偶像。   由于孩子自身性别的特点,对各种感觉信息有不同的感受和偏好,男孩天生就更欣赏父亲那有力的臂膀,还有那洪钟般的嗓音;女孩更羡慕妈妈那温暖的怀抱,喜欢亲切的爱抚和典雅的女性风韵、气质。倘若父亲是典型的男性,母亲是标准的女性,为孩子提供的是典型的男性和女性信息,男孩就会很自然地接受父亲的影响而认同于父亲,女孩会接受母亲的影响而认同于母亲。这样就使孩

  • 肥胖的儿童易自卑
    肥胖的儿童易自卑

    据发表在最近出版的《儿科学》周刊电子版上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肥胖的儿童容易出现自信心不足,同正常体重同龄者相比,较早学会抽烟和饮酒。 新泽西医学和口腔大学的理查德·斯特劳斯博士对1520名儿童进行了研究,重点观察了他们9—10岁和13—14岁之间的体重和一系列其它因素。约17%的实验对象是肥胖者,肥胖儿童的比例根据性别和种族明显不同,其中白人男孩占14%,黑人女孩占23%。 斯特劳斯博士发现9—10岁之间的肥胖和正常体重儿童在自信心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别。然而到了13—14岁时,肥胖儿童的自信心开始变得越来越差。这种变化在白种女孩和西班牙女孩中尤为明显,占69%。而正常体重女孩只占43%。另外,各种族中的肥胖男孩与非肥胖男孩相比,其自信心减少更加严重。 研究期间自信心变差的肥胖儿童大都出现了极度悲伤、孤独和紧张。自尊心变差的情况在肥胖和非肥胖

  • 亲吻嘴唇造成孩子心理创伤
    亲吻嘴唇造成孩子心理创伤

    新华网消息西班牙《数码报》4月11日报道称,亲吻孩子的嘴唇也许是表达对孩子亲昵的最好方式,这也是大多数人常有的习惯,不过谁会相信这样的亲吻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孩子在未来造成心理创伤。   心理学家、心理教育家亚历杭德拉·里本松指出,“任何一个与爱有关的举动本身都不会产生伤害”,但“当孩子开始学会和人打交道时,孩子会将这种习惯带到家庭以外的环境中。这会导致很多不利因素”。   此外,里本松认为,“在目前社会普遍观念中,亲嘴应该是两个陷入爱河的人才有的举动”。因此他建议家长们应该采取拥抱或亲吻脸颊的方式表达感情。而且“一般来说,习惯亲吻孩子嘴唇的母亲都会有些过分行为,比如干涉孩子的事情或未经孩子的允许侵犯他们的隐私。她们应该懂得自己是一个人,而孩子是另一个人,不应该越过这个界限。”

  • 自尊心强的儿童特点培养
    自尊心强的儿童特点培养

    儿童的自尊心有什么特点呢?科学家们发现:   一、具有高度自尊心的儿童比较活跃,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善于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在与人交谈中,他们乐于处在主导地位,而不愿意当听众,他们随时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不为别人的挑剔所烦恼;   三、他们往往对世界问题颇感兴趣;   四、他们深信自己的能力,并确信能做好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经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孩子们的高度自尊心来源于父母对他们的真正关心和尊重。   首先,具有高度自尊心孩子的父母不仅善于帮助孩子建立兴趣、爱好,同时也善于关心、了解孩子的大部分朋友,能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意见,对孩子们的正当需要能及时给予满足;   其次,这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比一般父母更为严格,他们要求孩子们品行端正、遵守纪律,他们用教育的方法而不是用惩罚的手段来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最后,

  •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呢?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呢?

      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从小尊重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自尊心像稚嫩的小苗,一旦受到伤害,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因此,作为成年人,特别是爸爸妈妈应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并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1、不简单粗暴的对待,使孩子在愤恨中失去自尊,而应循循善诱,就事论理,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自尊。孩子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作为爸爸妈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向孩子讲清简单的道理,教育和培养孩子从他人的位置考虑问题的习惯,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使孩子觉得人与人是平等的,从而懂得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能尊重自己的道理。   2、讽刺、挖苦孩子,能使孩子产生自卑而失去自尊,应积极鼓励,适当赞扬或给予奖励,使孩子在自豪中建立自尊。孩子争强好胜,有上进心,并且希望得到成人的赞许,但由于年幼无知,难免出现过错或做事不如大人

  • 正确对待孩子的“性游戏”
    正确对待孩子的“性游戏”

      “性游戏”是以游戏形式出现的孩子的性活动,是孩子性意识发展过程中自然而幼稚的表现,幼儿期的“性游戏”及其经验,对其今后的性心理及其人格的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幼儿的“性游戏”,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幼儿的“性游戏”一般有四种表现:    自乐式“性游戏”    午睡时,老师走到四岁的婷婷身边,只见婷婷仰躺着满脸通红,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天花板,两脚伸得直直的、夹得紧紧的,当婷婷发现老师去动她的被子时,马上停止了动作,显出一副紧张的表情。    美术课时,小朋友都在认真地看着老师绘画,可四岁的小明将自己的“小鸡鸡”从被洞里拉出来,神情专注地玩着,当老师提醒

  • 性教育最可怕的一关
    性教育最可怕的一关

      我们曾经掩耳盗铃,认为性可以无师自通,于是一代一代在黑暗中摸索,造就了大量的不幸人格、不幸婚姻和不幸家庭。决不让下一代继续在黑暗中摸索———这是我们刚生下孩子那一刻的信念。   然而“真正与孩子大眼瞪小眼的时候,才发现空有一腔壮志不行”。     必要的知识和正确的方式将使针对婴幼儿的性教育成为可能。   面对呀呀学语的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教育方式的主体。   你越是极力回避的问题,往往越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孩子是“热爱答案”的。孩子下意识的一些举动和语言,如果你怒斥他(她),孩子只会是恐惧加上更多的疑问。   记得在学雷锋号召节约的年代,6岁的我在街上拾到一粒糖豆,兴高采烈地跑回家交给姥姥,在孩子心目中,糖豆是一个最好的东西,把它拾回来就是最“大”的节约举措。本想姥姥会大大地表扬我一番,不想招来姥姥一顿怒骂。后来明白大人的心

  • 如何面对性自慰的婴幼儿
    如何面对性自慰的婴幼儿

    “太棒了,真让人高兴,要再接再厉!”保育员对正坐在便器上的女孩轻声鼓励着。在东京千代田区一家托儿所,保育员们十分重视训练婴幼儿正确使用便器、厕所和自己换尿布、清洁肛门。   这家托儿所的小沼光枝对婴幼儿的性教育十分关注,她参加了性教育研究会,并开始了这方面的学习。通过学习,她有了很大的长进。以前,在指责摆弄性器的男孩时,她总是说:“小鸡鸡是个肮脏的地方,不能用手摆弄。”现在改为“小鸡鸡是个重要的地方,不能用脏手去触弄。”她召集孩子的母亲,并指导她们说:“性教育的第一步是注意对身体的清洁,内衣裤不干净是不行的,因为不洁的内衣裤会诱发孩子性自慰。”   婴幼儿也有性自慰现象   东京一家托儿所的保育员4年前经常巡查午睡的零岁儿,她发现有一个小女孩睡觉时脸朝下,身体微微耸动着,一看便知是自慰行为。从那以后,她开始注意这类现象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0岁至2

  • 如何让你的宝贝更勇敢
    如何让你的宝贝更勇敢

          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勇敢的品质,但有些孩子胆子却很小。比如有些孩子每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就往往会感到害怕,有的孩子怕黑,有的孩子怕“鬼怪”等等。长期下来,这会影响到孩子的个性发展,缺乏独立性,甚至会导致某些心理障碍及性格病态的发生。          有些父母往往会在这种情况下训斥孩子,说孩子是“胆小鬼”,甚至给以处罚,这些都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极大伤害。这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的胆小状况,反而可能使孩子的惧怕心理加重。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过:“儿童产生惧怕心理的原因与成年人一样,关键的问题是成年人懂得如何去应付恐惧,而孩子们却还不知道。”因此,父母应细心观察,找出孩子产生恐惧的原因,并帮助他们消除恐惧,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