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人员15日在伦敦举行的自闭症研究国际会议上报告说,研究显示,某些宠物香波中的化学成分可能诱发儿童自闭症。 美国研究人员报告说,一些宠物香波中含有除虫菊酯杀虫剂或有机磷酸酯杀虫剂,它们都可能使儿童患自闭症(孤独症)的风险增加。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的研究显示,母亲使用含除虫菊酯杀虫剂的宠物香波,孩子患自闭症的风险是母亲不用这种香波的健康儿童的两倍。女性在怀孕后第四个月至第六个月期间用这种香波,腹中的孩子出生后患病的风险则更高。研究人员对333名患自闭症儿童和198名健康儿童及其家庭成员进行研究后得出了上述结论。 不过,这项研究负责人欧娃·赫兹-皮奇奥托和其他专家指出,除虫菊酯不可能是导致自闭症的唯一原因,自闭症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的。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小儿多动症以难以控制的动作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行为异常、学习困难为主要表现。多见于6~12岁的学龄儿童。 一、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早产、难产、脑外伤和某些传染病、中毒等因素有关,并与家族遗传、先天发育及出生史有一定联系。中医认为是肝郁痰滞,痰气交阻,郁久化火,心神被扰所致。 本病病位在心,与肝脾关系密切。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注意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心做事或听课,易受外界干扰。 行为障碍:好动、好说、好闹,自己难以控制。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动过多,语言过多,难以遵守纪律,容易影响他人学习,好与同学争吵。 情绪障碍:易怒、易兴奋。情绪不稳,易激动,控制力弱,常因不能满足其要求而大哭大闹,甚至在冲动时打闹不休,较难预测其情绪波动。 学习困难:
宝宝学会说话以前,有很多行为和表达都会让父母困惑不已。譬如宝宝们总喜欢要妈妈抱着,即使会走路了,也常常赖在妈妈怀里,一放下就会嚎啕大哭。有的人觉得这是孩子撒娇,可有的人却说是宝宝缺乏安全感。到底孰是孰非?怎样分辨和应对宝宝的“不安”?让我们听听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主任、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的经验之谈。 安全依恋感建立于一岁半前 饿了有得吃,渴了有得喝……从孩子一出生,养育者就会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种“有求必应”的状态一直持续,就会使孩子对养育者形成基本的信任感。据弗洛伊德的弟子、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研究,建立基本信任感是一岁半前的婴幼儿必须完成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安全依恋感(即寻求与保持和养育者之间身体亲密联系的倾向)才会随之而来。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养育者都能满足宝宝的需要,在某些时候可能
要让儿童经受一定的困难,学会克服困难从身心(性格和体格)两方面进行磨练。从小培养儿童独立的能力,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 第一、忌娇惯溺爱 开口不离“好”,出门不离抬,吃饭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会养成儿童任性的性格。父母“爱子—溺子—误子”,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第二、忌袒护纵容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当众做错了事,家长明知不对,却以种种理由加以庇护和掩盖,其结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 第三、忌哄骗 有些家长图一时安宁,不惜编造假话欺骗孩子,这样耳懦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母,养成虚伪不诚实的品格。 第四、忌讽刺 对孩子讽刺挖苦,以为可以“激发”上进,结果适得其反。 第五、忌苛求 父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凡事都要尽善尽
当我像往常一样对着5岁的儿子大声呵斥:“快点收拾玩具,看你到处乱扔像什么样子!”儿子却一动不动,嘴里还嘟囔着:“我就喜欢放在这里,不用你管,你根本就不爱我!”接着,他飞快地冲进房间并且“砰”地一声用力甩上房门。 我吃了一惊,想立刻就把他从房间里揪出来狠狠地揍一顿,但理智阻止了我的冲动。过了十几分钟,我的情绪平复下来,愤怒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安:儿子说我不爱他,他难道真的不知道我有多么爱他?他为什么感觉不到我的关爱?我回想自己刚才的言行——口气生硬、粗暴简单,换个位置,我自己也会难以接受。难怪儿子会认为我不爱他。 在年幼孩子的意识中,他不能领会到父母埋藏在心里无言的爱的信息,是因为我们作为父母的没有用行动更明确地传递感情。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采取更多简单明了的方法,让孩子感
儿童孤独症又被人们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精神疾病。最初称为婴儿孤独症,现今又统称孤独性障碍。它属于普遍性发育障碍。无论在成因、发展方式和治疗手段和成年人的孤独症都有很大区别,它是一种严重的婴幼儿发育障碍。以社会相互作用、语言动作和行为交往三方面的异常,及以三岁前起病为特征。 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一般在3岁以前就会表现出来,从婴儿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终身,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 孤独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欧美各国统计,约每1万名儿童中有2-13例。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50万左右孤独症患儿。本症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2.6-5.7:1。北
分离焦虑是幼儿时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当宝宝与父母亲或主要照顾者分开时,容易出现焦虑的情绪表现,一旦处理不当,将对宝宝日后的人际互动与生活适应造成恶劣影响。因此,父母亲应掌握正确的态度与方法,陪伴宝宝一起走过分离焦虑。 1岁至1岁半是高发期 所谓“分离焦虑”,就是指孩子离开父母或亲密的照顾者时所出现的负面情绪,比如紧张不安、沮丧、闷闷不乐,或者特别黏人、爱哭、固执,希望照顾者能留在身边。 一般来说,宝宝的分离焦虑在6~8个月时出现,通常在1岁至1岁半时会比较严重,这与宝宝的表达能力增强、探索范围扩大、分离机会增加有关。不过,随着宝宝对父母的存在有安全感、对环境和自我状态的掌握越来越有信心,分离焦虑的状况就会逐渐改善。 11项技巧应对分离焦虑 1 确信分离环境的安全性 如果要安排宝宝独睡,必须先确认睡眠的环境是否安
当宝宝提出各式各样的无理要求,要玩具,要零食、要……满足他吧,绝对是在助长他的欲望;不满足他吧,看他哭的那个伤心样,几个妈妈能受得了?而且在大庭广众之下哭闹,妈妈会感到非常难堪。遇到这种时候,到底该怎么办呢? 宝宝与妈妈心理的两个版本 宝宝版 ·妈妈不给我买玩具,我就哭。我一哭,妈妈一准儿给我买! ·爸爸妈妈不给我买,我就在爷爷奶奶面前哭。我一哭,爷爷奶奶心疼我,他们就会让爸爸妈妈给我买了。 ·有时候,妈妈不给我买玩具,我就哭。我一哭,妈妈更不理睬我了,我就哭得更厉害了,我害怕妈妈真的不理我,不要我了。 ·其实有时候我要买玩具,是看到别人有,所以我也想要。假如妈妈不骂我,也许我就不哭了。妈妈再劝劝我,我也许就会不要了呢! 妈妈版
手淫是伴随着性发育而产生的一种正常的性活动。作为家长,当您发现自己的孩子有手淫行为时,将采取怎样的态度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一位母亲的经验之谈: 我儿子今年13岁,刚刚进入青春期。就在他渐渐摆脱童稚的时候,我发现儿子开始遗精,并时有手淫的行为。面对青春发育中的儿子,我这个当大夫的母亲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想跟儿子谈谈,却不知该怎样开口。最后,我决定让丈夫先跟儿子谈谈。 丈夫把儿子叫来,对他说:“儿子,去拿词典来,查一查‘手’字头的词,看看‘手淫’是什么意思。”等儿子查完字典之后,丈夫对他说:“《红楼梦》中有个人物叫贾瑞,在他得了重病时,一位道士送给他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从正面照时,上面会出现一个美女,而用反面照时,上面就会出现一具骷髅。道士嘱咐他千万不要照正面,可他还是照了正面,结果便送了命。这就是因为他太不节制自己了。”儿
近年来,我国有关文献报道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病例逐渐增多,引起社会的观注。儿童孤独症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心理发育障碍。通常起病于 36个月以内,基本特征为严重孤独对人缺乏情感反应,交往障碍,与他人无眼对视,与亲人及同龄的孩子不能协调交流活功,语言交流能力障碍,要求性及表白性注意力指向明显缺陷,兴趣狭窄,活功刻板,行为异常,智力低下,但少数患儿出现“岛状早熟活功”,如对音乐、背涌诗词、计数、识字、推算和机械性记忆有超常能力。据国外报道孤独症的患病率力 O.02%。~ O.013%。我国据1998年福建省报告孤独症患病率力 O.028%,江苏常州市2002年报告为。0.178%。孤独症多见于男孩,男女比率力 4-5:1. 为什么从婴幼儿起就发生这种心理发育障碍?长期以来国内外就遗
小靳的儿子活泼好动、反应机敏,可是,上学后学习成绩始终上不去,老是排在班级的后十名。小靳大惑不解:孩子智商不比别人差,为什么学习成绩上不去呢?心理辅导老师告诉她:学习成绩不好与心理因素有关。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学生害怕考试是普遍现象,绝大部分学生会感到学习有压力,在目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情况下,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压力尤其明显。不过,有的孩子善于转换压力,加之对学习有兴趣,就把压力变成了动力,或者适应了压力。有的则不然,压力大时就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比如产生强烈的畏难情绪、逃避心理等等,导致长期状态不好、萎靡不振、学习困难,极个别的甚至濒临精神分裂的边缘。 据了解,智商正常、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学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比较常见的是学生自己信心不足,适应能力较差。很多学生不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缺乏信心,没进入最佳学习状
发现孩子说谎,家长总是很气愤、很失望。不过,我们做家长的,是否想过孩子有时也是“迫不得已”呢? 儿子刚上小学,他爸脾气暴躁,动不动儿子就会被教训修理一番,时间一长,儿子就很怕他。一天晚上,我偶然发现儿子的抽屉里有一支很漂亮的钢笔。我问他:“钢笔是哪来的?”儿子瞅瞅我,又瞅瞅他爸,低声说:“别人送的。” 睡觉前,儿子悄悄地对我说:“妈妈,我刚才说的是谎话。”啊?我紧张地望着儿子,儿子却吞吞吐吐地说:“妈妈,别告诉我爸,他会打我的。”我再三保证这是我们两个人的秘密,儿子才告诉我他是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的,怕爸爸说他乱花钱打他,所以才谎称是别人送的。 看着儿子胆怯的样子,我是又心疼又生气:“儿子,有时候,你自己认为的错事并不像你想像得那么严重,实话实说,你爸不会打你的!”儿子说:“我知道了,不过有时候当着
儿童教育专家:过多地让孩子当花童,容易唤醒孩子的性意识 “昨天看见海海在小区花园与几个小孩玩,突然他在小女孩的嘴唇上快速地亲了一下,太让我吃惊了!”龙女士称,这都是让儿子多次去当花童惹的祸,她向同事表示今后再不让儿子去当花童了。 龙女士儿子海海今年6岁,在南方花园双语幼儿园读学前班。“从3岁起,海海就常被邀请去当婚礼的花童,一年总有三四次,今年已参加了三次。”龙女士称,今年五一,公司同事结婚,儿子又去当了花童。“晚上睡觉,平时他都是亲我脸颊,但那次他要亲我嘴唇。我说亲嘴唇不卫生,会传染细菌,他反问我为啥新郎新娘都是亲嘴唇呢?” 张女士也遇到过类似事情。张女士的儿子阿健今年5岁半,一直参加幼儿园的绘画兴趣班学习。上个月同班的一个女生过生日,阿健画了一张卡片送她,完了非要张女士在卡片上写“结婚证”三个字。
从出生的那天起,我们的小BABY就有了属于他(她)自己的性别,他会长大,他会享受性的快乐,也可能被性所伤害……如果你希望你的宝贝永远那么快乐,那么千万不要忽视BABY SEX,只有尽早对他进行健康的性教育,才能让你的宝贝从小享受最完美的人生。PART1:谈性色变的真相关键词搜索:性VS性爱 文文妈:有一天,我3岁的儿子和他的表妹躲到房间里,两个人脱光了衣服,也不知道在干什么。这事被孩子爷爷撞见,气得不得了,大骂孙子是个“小流氓”。 涛涛妈:有一次我带2岁的儿子在街心花园中散步,儿子突然蹲下来,从一位女士的裙子下边向上看,我“嘘”了他一声,赶快不声不响将儿子抱起来逃走。没想到,儿子从此对女士的“裙底风光”产生了兴趣,看见穿裙子的阿姨就非要冲上去看个究竟。 &
突发的大地震,对所有心理的震撼是颠覆性的。最基本的生存感,各种社会身份,维系自我的物质,自救和互助的常识,在短短的时间里,突然被剥夺。身在安全地域的我们,除了调节自己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帮助那些更靠近灾难的人。灾难不可避免,唯有一步步的行动,能让自己和身边的人从阴影中走出来。 安全环境中 和灾区失去联系,各种可怕的想象,会主导我们的情绪。中山大学心理学系程乐华老师解释说,心理上,我们急需一个完整的印象,但是没有足够的信息,于是,负面情绪占据了整个印象。 灾区外主要的心理困扰: 绝望。没有足够的信息。 焦急。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悲观想象。将过往的灾难事件串起来,害怕再次发生。 减少悲观的想象,首先明确自己的位置。心理所承受的震撼、焦虑和压力,从发生灾难的地方向外逐渐减弱,在安全的环境里,没有求生压力,我们更容易冷静。华侨医院精
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对宝贝来说简直就像怪兽或者恶魔,带给他一种莫名的恐惧感。那么,宝贝可能会害怕哪些事情,又该怎样消除宝贝的这种恐惧心理呢? 恐惧事件1 分离 妈咪走了,她是不是不要我了?她是不是再也不回来了? 妈咪第一次外出上班的时候,壮壮正跟姥姥玩得高兴呢,所以妈咪悄悄地出门,他居然一点都没有哭闹。等他想起要找妈咪才发现她突然不见了,壮壮好一阵哭闹,最后哭累了,居然迷迷糊糊倒在姥姥怀里睡着了。从此,壮壮每天都把妈咪盯得死死的,只要她一准备出门,壮壮一双小手便铁钩似地揪着妈咪的衣服,死活不肯松手。 壮胆策略: 在宝贝分离焦虑开始形成之前就开始训练他学习适应和妈咪之间短暂的分离,每次妈咪离开时都要教他和妈咪道别。每次外出的时候,要明确地告诉宝贝,妈咪要去哪,并以宝贝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什么时候回来,比如到下一次吃饭的时候。不管
很多人都说:“孩子越小越可爱,长大了就讨人厌。”这不,三岁的儿子咏咏,开始到处跑,更让我操心了。不过对任性儿子我也有几个妙招: 1、暂时不理睬。 儿子一看到他爸爸拿螺丝刀、剪刀,就高兴得不得了,还拼命嚷着“给我玩玩”。老公说,危险品,小孩不许动,他却更有兴趣了,不给他,就生气,倒在地上哭,见老公没有应允,又开始砸东西。我们沉默,不理他。孩子懂得察言观色,闹了半天,还引不起父母的关注,一般就会“偃旗息鼓”,所以,有时我不理睬他,他反而会过来找我笑笑。或者关禁闭,让孩子反思,意识到自己是犯错误了,关的时间不要长,但父母的态度要坚决,之后,再跟孩子讲道理,说明不能这么做的理由。 2、转移注意力。 有一次大冬天的,儿子居然乘我不注意,偷偷跑到卫生间开水龙头玩,
不同的家庭结构,会对儿童的情绪状态产生什么影响?不久前有关单位进行的一项联合量化调查,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据专家介绍,这项研究以9所小学五、六年级1912名学生为对象,采用自编情商测量表,设计了情绪稳定程度、情绪紧张程度、恐惧情绪程度、敌意情绪程度、羞怯情绪程度等10个问卷项目;同时对被测学生父母婚姻状况、家庭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并将家庭结构分为正常小家庭、正常大家庭、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四个类型。 调查显示,再婚家庭中40.5%的儿童情绪不稳定。这是因为前三类家庭的儿童从小就受父母、祖父母的一致性教育,他们对儿童的需求呵护是发自内心的。而再婚家庭的儿童因为有了继父或继母,内心难以接受或难以完全接受,在心理上会产生抵触情绪。当与亲生父母在一起时,表
亲吻技巧解读 不同时间、部位、场合的“吻”,其含义和功用也各有不同呢! 巧用亲吻的时机 ◎问候吻:早晨时,给刚睡醒的宝宝一个香吻,仿佛在说:“早上好,我的宝贝!欢迎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 ◎告别吻:睡觉时,轻柔地抚摸孩子的肚子、手臂和腿,然后用唇轻吻宝贝,其中的语言是:“明天见,宝贝,妈妈一直在你身边呢。” ◎想念吻:短暂的分离后给宝宝一个深情的亲吻:“宝贝,妈妈一直都想着你呢!” ◎欣赏吻:经常亲吻宝宝的小肚子、小手和小脚丫,告诉宝宝:“你的身体是那么可爱、完美!” ◎快乐之吻:对着宝宝一边唱歌、说话时,一边亲吻他,就像在说:“妈妈和你在一起真高兴啊!”
四川地震牵动着千万人的心,孩子们也在注视着电视画面,问着“他们怎么了?”“什么是地震?”该怎样告诉孩子这么惨痛的事实,是一语带过,还是细致描述?他们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又会有怎样的反应?种种顾虑萦绕在家长心头。 专家建议,面对灾难,不要回避,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告诉他们,帮他们学着理解灾难、死亡、自我保护和爱心,毕竟,他们有一天要直面这个有喜有悲的真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