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面对面 撒谎,或者是因为无知,或者是因为害怕,或者是因为逃脱责任,都会引起父母的恐慌:“孩子撒谎是品质问题,这可怎么办呢?”其实,反思自身,对症下药,对父母,对孩子都是最有帮助的措施。 案例1 --幻想型撒谎 童童,4岁的小姑娘,一直能言善语,倍受父母宠爱。当童童暑假从外婆家回来之后,父母迫不及待得和小童童亲热,想知道小童童的所见所闻。于是童童开始说:“我在外婆家看见过一只大灰狼,这只大灰狼吃了一个小朋友,后来小朋友的爸爸用刀把大灰狼的肚皮切开才把小朋友救了出来----”童童惟妙惟肖的描述,使父母听傻了:“乖乖女儿怎么变得撒谎不脸红了呢?”父母对童童的“能言善语”产生了怀疑。 咨询师的讲解 学龄前儿童无法分清想象与现实,常常会把想像的事物当作现实的事物。在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和表现力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即兴、随意地把自己听到的故事,看到
门诊情景重现:“医生,你看看他,整天就是剥弄两只手,你看看他两只手!”母亲拉着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走进咨询室,刚落座,便迫不及待地诉说起来,边说边拽着男孩的手,一把放在了我面前的茶几上。 “还有那只手!”在母亲的逼迫下,男孩畏畏缩缩极不情愿地将另一只手也放在了茶几上,并松开了攥紧的拳头。 这是一双十指光秃秃、剪不到指甲的手。甲床周围的皮肤粗燥增生,倒刺翘起,有的还留着撕扯后的伤痕,和眼前白净羞怯的男孩极不相称。 母亲继续在抱怨:“医生,为了这孩子,我连工作都辞了。什么办法都用过,都没用,而且越来越糟。……” 孩子社交恐惧谁之过? 原来,男孩自小由祖父母带大,上小学后不久就开始玩弄手指,常把手指弄得咯哒响。母亲担心养成坏习惯影响孩子的学习,便辞职在家,开始严加管束。每天上学放学接送、陪读,放学回家都要询问有无在学校里玩手指开小差,经
父母打孩子往往出于一时冲动,但却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 ——使孩子产生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这一点尚未引起家长的广泛重视。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不良心态和心理偏差。 说谎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瞒得过就瞒,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可是孩子的谎话往往有破绽,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态度更加强硬。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懦弱如果孩子经常挨家长的打,他一见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得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自卑、懦弱,往往惟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 孤独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
国外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住高层的孩子比较稳重、动作较慢,常充当旁观者的角色,而住低层的孩子爱活动、动作敏捷,常是积极的参与者。证明了孩子性格的形成与居住环境有关。例如,楼房周围发生了什么事,住低层的孩子,很容易去现场观察,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爱参与的性格。而住在高层的孩子可以不出屋通过窗口就能看到事情的全过程,没有必要去现场,再说,去现场需要下很高的楼梯,他们常常以旁观者的角色出现。 这项研究还给予家长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住高层的孩子因缺少群体生活,不利于学习与人相处的经验,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住高层的家长们应该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为使孩子有一个好性格,家长们要积极创造孩子过群体生活的机会。
小孩刚学走路时,如果气候条件允许,最好让刚会爬的孩子赤脚,因为穿鞋子会限制他足部肌肉的发育。如果怕宝宝脚冷,可以给他穿一双宽松的棉布袜。当孩子蹒跚学步时,仍然不需要给他穿鞋子,如果怕地板冷,或者地板滑,可以为宝宝准备一双防滑袜子,以防跌倒。如果是去室外,可以给宝宝穿一双学步鞋,这种鞋子是由软皮制成的,主要是保护脚底,对脚部肌肉的发育不会有任何影响。鞋可以买得稍大些(以不滑倒为限),这样孩子的脚就会在宽松的“环境”中健康生长。 当然,当宝宝开始独立迈步时,就一定要为他准备鞋子了。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儿童皮鞋有许多是成人皮鞋的缩型,不一定都适合孩子穿。一双鞋底、鞋面和鞋帮都比较软的鞋子,比如传统的帆布胶鞋,就比较适合这一年龄的孩子穿。 另外,在为宝宝准备鞋子时应注意,鞋子的长度与孩子实际的脚长应有一指宽的距离,以利于脚的生长。同时家长要经
巴西有一个小孩叫桑托斯,他和巴西的其他小孩一样,从小酷爱足球。但是后来他得了小儿麻痹症,6次手术之后,虽然免于一死,但却留下了终身残疾,他的左膝盖骨变形,脚尖向外撇,肌肉发育不全,右腿也是严重的畸形,他不能站立,只能坐在轮椅上行动。他看到街上的小伙伴们踢球,真是羡慕极了,有时候看得入迷,自己的脚步也不由自主地动了起来,可是当他的脚碰到轮椅上的档板而疼痛难忍时,他又回到残酷的现实。正是这个孩子,经过顽强的锻炼,后来竟能站起来,丢开轮椅,能跑能跳,学会了踢球,而且成为国家队的主力,参加过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世界杯比赛,为巴西队连获两届冠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个桑托斯,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加查林,加查林是火箭鸟的意思,由于他比赛时满场飞快地奔跑,使人想起巴西最常见的飞得最快的火箭鸟。 加查林创造奇迹,首先在于他克制了自己的痛苦,他没有坐在轮椅上
按理说,母亲十月怀胎,哪有不爱自己的宝宝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妈妈(尤其是职业女性)的心态极其微妙复杂,宝贝在与妈妈的交往过程中也产生了极其微妙复杂的心理和行为,有的是良性的,有的则是非良性的。 “心不在焉”的妈妈 黄女士说,做了妈妈以后确实有幸福感,但她常常并不快乐,甚至很无奈。黄女士曾在一家公司就职,工作业绩出色,颇受上司的赏识,但生了孩子以后,她的很多业务由别人承担了,这让她的自尊心很受打击,于是黄女士递交了辞职书,在家里做起了全职妈妈,还请了一个小保姆当助手。 虽然家里经济宽裕,丈夫也通情达理,黄女士却常常感到紧张、恐慌和焦虑,这种情绪影响了她哺乳和养育时的行为状态。当儿子醒着的时候,她有时会与他亲切地目光交流、温柔地拥抱抚摸、甜甜地喃喃低语。但也有很多时候,她在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时会心不在焉,她总觉得自己应该有新的目标并开始
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近年趋升,但人们对此病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笔者曾对62位15-23岁“末诊”于心理专科的患者作过调查,结果显示,患者自身识别率几乎为0,学校、家庭、社会对本病的识别率平均不足1%,一些综合医院的识别率仅为15%左右。 青少年抑郁症的种种表现,在非专科人士的眼里,与思想品德,个性问题相混淆,或误诊为脑供血不足、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心血管系统及消化系统等疾病。但对专科医生来说,这些症状恰恰是青少年抑郁症的特异性表现,为诊断与鉴别提供了重要依据。 62例患者的症状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种表现: 一、坦途无悦。面对达到的目标
当婴儿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发现利用舌头、牙齿可以制造出各种奇怪的“音响效果”,他们对玩这个“新玩具”乐此不疲。 四个月大的宝宝,已会拼凑出类似说话的声音,有时还会出现一些奇特的、将来不会在他的母语中出现的发音与音调。 到七八个月大时,宝宝的兴趣会从单纯地玩自己的声音转而模仿自外界听到的声音,宝宝会使用自己母语范围内的音素来表现,所以虽是模仿动物的叫声或玩具所发出的声音,也不会模仿得一模一样。不过,到了这个阶段,宝宝很少会发出自己生活中不存在的语言或声音了。 爸爸妈妈所说的话语,是宝宝最爱模仿的,这种模仿是宝宝学习语言的基础。因为宝宝还不能正确地发音,所以会学大人说话的节奏、韵律或整体感觉,用自己容易说出的语音不断的重复。 宝宝接近一岁时,由于听觉机能的进步,嘴、颚、舌头的动作也更灵活,呼吸、发声构造也较成熟,于是他发出的音节就更准确了。但不同
两三岁的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是那个俯首帖耳的乖宝宝。此时,他们的小脑袋瓜儿里到底都装了些什么?父母如何理解他们的一些与前不同的举止呢? 你的“俯首帖耳”的小宝宝,现在长成了开始满地乱窜的小“危险分子”,随着身体一同生长的,还有一些让你觉得莫名其妙的需求,愿望和能力。这一切使得喜欢把一切事物都控制得有条不紊的父母们开始觉得有莫名的失败感。 不过你们也用不着急,在下有拙见一二,尽管不能改变孩子的“现场”表现,但是却可以改变你如何看待他们的“异”举,这里有十二条让你更了解两三岁的孩子的行为举止和心理的“秘诀”。 1、玩儿,宝宝的“圣经” 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以为生活是由无穷无尽的游游荡荡、糖果和玩具、拥抱和喜爱构成的。他们习惯去体会非常简单的快乐;出去玩,第一次骑旋转木马,第一次去踏青。有时你追着一个两岁的孩子满地跑的时候,他
现在的孩子没有耐性是众所周知的,动不动就耍脾气,同小朋友们打架,缺乏耐性时,遇到很小的困难就会放弃。 测试一下你宝宝的耐性指数 1、做事不能有始有终。 2、任性。 3、经常容易哭。 4、情绪易激动,很难预测他们会干什么。 5、吃饭时爱动。 6、看电视时一会坐着,一会站着。 7、不能坚持玩一个玩具,而是拿拿这个,碰碰那个。 8、自私,只关心自己。 9、咬手指甲。 10、神经敏感、神经质或经常感到不安。 11、情绪不稳定,变化无常。 12、所做的事与年龄不相称。 13、经常争吵。 14、坐立不安,多动。 15、经常打碎朋友或家里的物品。 16、不能同朋友和谐相处。 17、经常打架。 18、冲动,做事前不思考。 19、饮食调节不好。 20、发火时骂人或说一些伤人的话。
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每个孩子都会遇到不少的困惑,除去学业的压力,种种这样那样的“小问题”也会始终缠绕在他们的心头,由于这些问题总是那样的难以启齿,孩子们往往不知所措,于是自己看书、私底下问同学等便开始悄然蔓延…… 专家指出性教育可分为幼童阶段(0—6岁)、童年阶段(7—10岁)和少年阶段(11—14岁)。应该来说,孩子到了3岁时应该对自己的性别有明确的认识,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3—7岁是性角色意识的重要培养阶段,孩子会从日常的家庭生活中进一步加深对性别、性角色的认识。7岁之前的性教育,父母的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父母是孩子性教育的启蒙教师。因此,一旦孩子无法从父母处得到帮助,便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幼童阶段(0—6岁)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所作的一项最新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6万余名7岁以下的儿童,检查出单纯性肥胖儿童超过同龄小孩标准体重的20%有189人,这些“小胖墩”有的出生时非常瘦弱,但一到5岁,就像“发酵”了一样膨胀起来。本次调查还发现,从5岁开始,肥胖儿童数随年龄而增长。 专家分析,这可能与从该年龄起,儿童的食谱增宽、食量增大,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摄入过量的高脂肪、高热卡食品,使单个脂肪细胞体积增大有关。为此,医学专家针对5岁“小胖墩”突增的问题,提出以下预防对策: 一、饮食方面需注意的三个问题 1、不以儿童好恶提
害羞的个性是天生的,受遗传基因影响。或许我们多少能记得自己在童年时期是多么胆小怕羞的。当我们抱怨宝贝不肯上幼儿园的时候,祖父母有没有提醒我们自己当初躲学的事呢?长大成人以后,我们中间又有多少人能自信地在众人面前演讲呢?本文将介绍给爸妈几个有效的对策,来应对自家胆小害羞的宝宝。 恰逢幼儿园家长开放日,乐乐的妈妈看到小班里其他小朋友都在操场上尽情地玩耍,而乐乐却站在身旁,小手拉着妈妈的衣角,尽管妈妈再三鼓励,她还是不肯跟大家一起游戏,她更喜欢在一旁静静观看。在家里,乐乐倒是爱唱爱跳,滔滔不绝的,拿起一本图画书,可以一个人编一段很长的故事。
楠楠今年6岁,在幼儿园的例行体检中,医生发现这个长得胖乎乎的女孩双乳下面有硬块,老师打电话让楠楠妈带她去看儿童医院的“性早熟门诊”。在医院拍了片子,发现她的骨龄已有8周岁,医生建议打一种延缓发育的进口针,每月一针,直到楠楠满9岁。 “否则楠楠有可能长不到1.5米,而且身体发育会远远超过心理发育,这会对她的心理产生很多消极影响。” 晚饭桌上,楠楠妈与楠楠爸互相指责对方是导致楠楠“性早熟”的“罪魁祸首”— 楠楠妈受指责的理由是:整天带着楠楠看男欢女爱的电视连续剧,使她受到超前的“情爱启蒙”;经常给楠楠吃炸鸡汉堡、炖鸽子汤。 楠楠爸受指责的理由是:溺爱女儿,专买反季水果给孩子吃,什么冬天的草莓、葡萄,春末的橙子和桃;说黄段子从来不避女儿;还有整天带着女儿去啃鸭颈…… 专家认为,导致儿童“性早熟”的缘由主要有两
一个人的心灵世界是靠尊严支撑的。所以我们培养孩子从小要有骨气、有尊严。 尊严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一个乞丐跪在地铁通道摆着铅笔摊乞讨。来了一个商人,丢下一美金,匆匆离去。一会儿,这位商人又跑回来,认真地对乞丐说:“咱们都是商人,都是卖东西的,我刚才付给了你一元钱,没拿东西,现在我要拿走。”说着,蹲下来,挑了几支铅笔走了。 商人的话,让乞丐大为震动。他第一次听到有人称他“商人”,第一次听到有人说他“卖东西”,他一下子找到了做人的尊严。他迅速站起来,掸掸身上的土,开始认真经营起他的铅笔摊。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商人。一次,他去参加一个商界聚会,在那里,他见到了那位商人。他毕恭毕敬地走过去,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谢谢,先生!是你让我找回了尊严!” 尊严竟有如此大的力量。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生顾盼,
婴儿哭闹通常与饥饿、困倦、疼痛或其他不适有关。但最新研究发现,嫉妒等因素也会使婴儿焦躁不安。 据墨西哥《宇宙报》报道,加拿大约克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嫉妒心理,而现有理论认为,婴儿2岁后才开始显露嫉妒、害羞、骄傲等较为复杂的心理。 从事儿童心理和智力发育研究的玛丽亚·莱赫斯特带领的专家小组对50名3个月、6个月和9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了4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当母亲将注意力转向其他人时(如聊天或其他形式的互动),婴儿通常会蹬腿和发出不满的叫声。 在前3个实验中,研究员在婴儿面前喝水,盯着婴儿看,和婴儿母亲说话但母亲没有回答,这些都没有引起婴儿明显的不安。但在第四个实验中,婴儿母亲开始与研究员对话并不时发出笑声,此时,婴儿表现出生气的样
问:我的孩子快满三岁了,可平时连整句话也说不清楚,更别提朗诵诗歌了,我怀疑是不是在语言发育方面有问题,眼看别人家的孩子语言表达那么好,我们心里真着急。 答:幼儿出现语言障碍,的确是不能忽视的问题。众所周知,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孩子从呀呀学语开始,他们的知识视野,思考能力的发展,常常是通过与成人或小伙伴的语言交流逐渐提高的。如果语言不能及时发展起来,思想感情的交流就会受限制,别人的语言他听不懂,自己的思想感情又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由于语言没有及时的发展起来,有时一件事半天也说不明白,家长如果再训斥说;“行了行了,你算笨到家了,连句整话都说不明白。”这样多次粗暴地制止孩子说话的机会,孩子就不再愿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了,问题也不愿提了;别人说话时傻呆呆地听着,多次听不懂之后,干脆就不听了,从此沉默寡言,像个小哑巴只好把精力用到淘气上面去,俗称“
“妈妈,下午第一个来接我!”每天早晨,孩子们总是这样叮嘱家长。但是,每天下午都有一个或几个孩子滞留在教室里,很晚才被接走。看着小伙伴们一个个离开,他们或是在教室里东张西望,或是焦躁地走来走去,像一只受伤的小兽。有时候,晚接孩子无可避免。但是,晚接对孩子带来的伤害可以避免。 情景: 暗自流泪——豆豆是小班小朋友,她是个内向而敏感的孩子,所以,每天妈妈都早早来接她回家。可有一天,全班小朋友都被接走了,妈妈还没有来,豆豆就坐在座位上流眼泪,扁着嘴巴,也不哭出声,可怜的样子让人心酸。后来才知道,妈妈因为逛街忘记接豆豆了…… 趴在窗上看——冬冬爸妈是个体户,妈妈常常很晚才来接他。冬冬总是默默看着小伙伴被接走,自己就趴在窗户上往外看。快7点时,妈妈终于来了,非常内疚地道歉:“宝贝,对不起,妈妈来晚了……”冬冬哇一声哭起来,
您是否有这样的疑问,相同的环境、相同的养育方,为什么一个乖巧听话,另一个却桀骜不训叫人头疼?或许,你觉得奇怪,同样是刚刚出生的宝宝,几乎还没有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为什么有好带,有的难带?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每个婴儿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都是完全相同的,在长大以后才会有各种不同的性格,是后天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所塑造出来的。但是现在人们已经注意到天生气质对个人的行为及个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可以用九种特质来区分每个孩子的不同。这些特质是孩子出生时就存在的,并且对其婴幼儿、儿童时期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影响,甚至可能延续的成人阶段。 这九种特质分别为: 规律性——生理功能、日常作息的规律程度。 活动力——孩子是好动还是好静? 坚持度——能够不受打扰而持续一件活动的程度。 注意力分散度——容易被外在事物或新环境时是接近还是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