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目前我国约20%的独生子女是由其祖辈抚养着的。而祖、父、子同住,孩子主要由祖辈抚养的在我国则更普遍。孩子由祖辈抚养有多种好处,但隔代抚养也有不利之处。 1.隔代抚养较之父母抚养,更易养成孩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老人的心都比较慈善,加上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真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什么事都依着孩子,迁就孩子。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形成上述不良性格。 2.隔代抚养常常使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整天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将自己全部感情投到孩子身上,也是无法取代父母之爱的。孩子缺少血肉相连的父母之爱,极可能使孩子因情感缺乏而产生情感
看到小动物受伤不会上前包扎,看到同学被欺负只会绕道走开,不少大人感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没爱心,缺乏正义感!而记者近日在和老师们交流的过程中,却又听到了老师的无奈,他们再怎么教育也抵不过孩子们在做好事过程中的一次挫伤。助人为乐却听不到谢谢,指出缺点却遭到谩骂,天成教育集团新塘校区学生的两篇作文,是不是能让大人们在批评孩子之前应该先反省一下自己呢? 事例一: 指出对方错误却被谩骂 四年级的孩子龙龙有一次去坐公交车,却发现车上有个阿姨正在嗑瓜子,而且直接把瓜子壳扔在了车厢里。充满了正义感的龙龙毫不犹豫地走上前说:“阿姨,您这样做是不对的,不能把瓜子壳扔在车厢里,这样不卫生。” 结果,令龙龙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这位阿姨非但没有接受他的建议,反而破口大骂:“要你个小孩多管闲事!……”一系列难听的话让龙龙一下就愣住了,而
梦魇 梦魇在儿童中很常见,最多见于3-7岁的儿童,“梦魇”是指从恶梦中惊醒醒过之后,能生动地回忆起恶梦的内容。这些梦境,总是非常可怕,使做梦的孩子处于极度焦虑之中,或为妖魔鬼怪所玩弄,或被坏人猛兽所追赶,或是自己及亲人陷入某种灾难的边缘等,当时想咕咕不出,想逃逃不了,往往是无可奈何和透不过气来。在将醒未醒之际,常感到身躯和四肢难以动弹,如同被什么东西压住了似的,须几经挣扎,才可完全清醒。 梦魇发生在有梦的眼快动睡眠阶段。因为眼快动睡眠在后半夜的睡眠中占的比例较高,所以梦魇在后半夜发生的机会更多,做恶梦的当时,心跳和呼吸可能会增快,但是不会有显著的植物神经反应。儿童从梦魇中醒来,常常会哭,会说害怕,家长的安慰能使他安静下来继续入睡。 心理学家分析,孩子做恶梦前大多有过心理矛盾,情绪焦虑,或因看了恐怖电视,听了吓人的故事加上睡眠时姿势不舒适,如鼻子被毯子盖住,胸口受被子压迫等。有些
孩子怕独居多半有两个原因:一是出于对父母及家人的依恋,二是因为害怕孤单、黑暗等。孩子怕独居怎么办?家长应做好几方面工作: 1、平时,父母特别是母亲要减少对孩子的搂抱、抚摸等过于亲昵的举动,多用鼓励的口吻,增强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要引导孩子有选择地看电流、电视片,避免孩子因产生恐惧而不敢一个人呆在家里。 2、缓慢过渡,逐步提高。突然分床,孩子会觉得不适应而反对。开始时,妈妈可以坐在小床边看看书,打打毛线,陪着孩子,让他有安全感;把小床紧靠大床,彼此看得见、摸得着;在孩子的枕头边放个他心爱的玩具,对孩子也能起到安慰的作用。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要及时表扬鼓励,予以强化,待孩子习惯后,再进行下一步的训练,逐步过渡到让孩子分被窝、分床
孩子的害怕心理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在与大人思想交流并对外部世界进行认识、思考过程中出现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完全没有害怕心理、无所畏惧的人,只有初生婴儿才是这样。 孩子的害怕心理,往往容易形成胆怯、畏缩不前的性格,从而导致心理不健康。为此,对孩子的害怕心理,大人弄清原因,具体对待,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止。 一般说,孩子的害怕心理多半是被恐吓出来的。 孩子年幼无知,受到恐吓就会产生害怕心理。这种情况完全是大人,尤其是家长造成的。当孩子不听话或不顺从大人意志时,许多家长为图省事或无能为力,喜欢用恐吓的方法使孩子就范。例如:"再不睡鬼来了"、"不听话就关到黑屋子里去"、"不好好吃饭老虎就来抢了,"一次,我看以这样一件事:一个孩子无理取闹,父亲说:"你哭,狼来了。"孩子四处瞅瞅,虽然有些害怕,但还是哭。父亲又说:"你再哭,公安局来人抓你了!"
儿童孤独症一般不易被察觉,所以不少孩子的病情由于没有及早发现而耽误了最佳诊治时期。衡量孩子是否患有孤独症主要看下面三点: 一、看标准作为家长应该了解一个正常孩子的发育成长指标 ,知道孩子在成长中应该具备哪些特征。一旦发现孩子不会笑, 不愿意与父母接触,就应该有所警觉。 二、看变化孩子的表现、情绪、语言、行为跟他的环境是否相符合。一旦有什么变化:如变得不爱说话了,不爱和母亲身体接触等都是先兆。 三、看孩子活动的动机、特点一般来说孩子的活动都是自己感兴趣和对自己有利的,家长平时要多留心,孩子活动看起来是否“怪”,与大多数孩子是否不一样。如果一旦孩子有了重复、持续的动作,如出现自伤、吃脏东西,家长要意识到孩子是否有病。
一名13岁原本学习成绩很好的男孩,学习能力忽然下降,并失去学习兴趣。在频频上网仍然寻找不到快乐后,他最终跳楼自杀。一名12岁的女孩品学兼优,钢琴考到了8级,忽然厌倦了学习和弹琴,上钢琴课前她甚至抓住老师家院子的铁栏想走逃。女孩的“退步”受到了家长的严厉批评,一周后她跳楼自杀…… 中华儿童精神医学学组主任委员、北京安定医院郑毅主任医师表示:上述两个孩子实际都患了抑郁症。抑郁症在精神科属于“小病”,但因为人们对精神疾病知识的匮乏,不能识别精神疾病的早期症状,而使“小病”变致命。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慢病处有关负责人提供的信息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高达12.97%。从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发现的儿童精神疾病常见病种为:行为问题中以儿童多动症最多,为6%左右,其次为抽动症;发育性问题中表现为学习困难者较多,但因缺乏
今年3月到珠海讲课,听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妈妈在送孩子到幼儿园后,对其他送孩子的家长讲起自己儿子的“趣事”:昨天晚上夫妻做爱时,被孩子发现了,因为今天孩子起床后对我说:“妈妈,昨天爸爸把尿尿在你的屁股里了”。这位妈妈讲这件事情时是以孩子的趣事来讲的,觉得孩子天真幼稚,不懂事,我觉得这个妈妈才是真正的不懂事啊! 关于孩子与爸爸妈妈分开睡觉的问题,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论孩子多大,那怕是刚出生的婴儿,夫妻做爱一定是要回避孩子的。问题是现在很多父母都不具备这样的常识了。 我认为,在1-2岁前,孩子小,为了方便夜间的喂奶和换尿布,孩子可以和父母睡在一个房间,孩子最好睡自己的小床,夫妻性生活时就到其他房间进行。2岁以后,就应该与孩子分房间了,这对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孩子能够独立睡觉,在他的意识中会体验一种成
每个人都知道,家庭不睦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可是据美国广播公司近日报道,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家庭不和对女孩的身体健康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这项结论是在对227名女孩进行了长期的调查后得出的。从入学前到步入中学,研究人员每年都要对这些女孩的青春期发育状况进行记录,结果发现,相比较幸福家庭中的女孩,不够和睦的家庭中,女孩的身体会更早地进入青春期。 研究人员分析说,女性的身体发育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外界的各种刺激也比较敏感。在不幸福的家庭中,孩子得到的关爱较少,这会让女孩过早承受压力,如果再加上家庭收入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就迫使女孩需要更早适应复杂的环境,于是出现身体上的过早发育。
随着《情深深雨蒙蒙》的热播,一种意想不到的麻烦出现了:这里面的“小燕子”已不是“还珠格格”里的大孩子了,她已经长大了,会谈恋爱,会接吻;而年幼的燕子迷们却无法分辨这一事实。近日,本报热线就连续接到家长打来的电话,询问孩子模仿成人行为该怎么办;昨天更有一位忧心忡忡的母亲来电,说她6岁的女儿学“依萍”接吻,她的同伴中有的还宣称某某是她的男朋友! 被崇拜的偶像总是要长大的,还没长大的孩子该怎样面对这样一个突然到来的成人世界?家长和学校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请教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上海社科院教授、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指出,首先,家长应该介入,可以直接了当地告诉孩子:那是大人的事,小孩学了不合适。或者,可以避开性别这个敏感问题,仅仅说接吻会传播疾病。如果孩子一定要合理的解释,可以开诚布公地告诉他们男女是不同的性别,接吻这样的行为是要负责的
有这样一对夫妇,他们一直以为自己十八个月大的女儿非常活泼,像个“扭动的蠕虫”。一次性教育课上,这位父亲开始意识到女儿的扭动是有原因的。父母习惯一手托着孩子,让孩子两腿分开,骑在父母一侧的胯上,这样孩子稍微扭动一下身体,就感觉到阴蒂被摩擦产生的快感。所以,每次被抱起来时,孩子就扭动。他们注意到,现在孩子甚至自己会把手伸进尿布中触摸自己。最后他们很尴尬地来求助:“我们该怎么做?” 孩子的手淫与成人是不同的 从道德上讲,成年人自慰的各种问题,在孩子身上都不适用。与成年人不同,孩子没有肉欲,脑子里也没有毁灭性的性幻想。 但有时候,孩子可能会在不合适的时间或地点进行自我触摸。父母可以用这样的机会来教导孩子礼仪和自制。父母可以温柔,但坚定地对孩子说:“宝贝儿,有人在的时候请不要隔着裤子摸你的阴茎。阴茎是很隐私的部分,你这
每个妈妈都有给自己孩子读故事的经历,临睡前的故事是许多孩子长大后对童年的美好记忆之一。可如今的儿童故事读物,内容丰富却也流品不一。家长该如何选择呢? 我的女儿妙妙今年4岁,活泼、热情。幼儿园老师们都反映,她的词汇量明显大于其它同龄孩子,语言表达顺畅得体。我自己也有同感。仔细想想,除了我们家庭气氛和谐,从小就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给了她有益的影响外,我们在她很小的时候,就选择童话原著作为她的晚安故事,也功不可没。 最初选择读童话原著给妙妙是不得已而为之。妙妙出生不久,我和先生就去了欧洲学习,留下她在奶奶家。那时妙妙还不能发音讲话。直到我们回国,妙妙已快3岁了,见到我们的第一声招呼是胶东口音很重的“爸、妈”。给她玩具时,我问她喜欢么。她含笑点头:“喜。” 对于孩子过重的口音,我们有些着急,为此采取的行动是选购童话故事书,每天睡前用普通话
6个月~1岁 妈妈在哪里啊? 每位母亲都会有关起门来做事的时候,比如洗澡、做饭等等。这种时候,尽管你还在家里,但却没法让孩子看到你。在孩子8个月之前,你都不会注意到这有什么问题,就算你不在,家人或者保姆也能轻易地止住孩子的哭声。不过现在,你将发现事情变得麻烦了;孩子对你产生了一种深深的依赖,并已经认定你是不可被取代的了(这在科学上,被称为“客体永恒性”)。从大的方面来说,这是一项了不起的进步,当然也就意味着你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处理离别前的眼泪。 此时,妈妈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需要很多次这种痛苦经历之后,他才会明白你消失一段时间(可能仅仅是去阳台晾衣服)后,总是会回来的。 如果他高兴,你也会高兴 当
“今日幼儿——明日栋梁”。幼儿教师在教育、儿童发展中占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了。 我心目中的幼儿教师并不需要很伟大,但她一定要具备一样东西:“爱”!“爱国、爱岗、爱幼儿”。 1、爱国主义是师德之魂。教师的爱国主义集中体现在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体现在用满腔热情和辛勤汗水浇灌可爱的幼苗,让他们茁壮成长中;体现在教学中把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在各个环节,点燃幼儿的爱国思想火花。 2、爱岗敬业是教师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具体而集中的体现。教师要爱幼儿园,爱自己的岗位,做到认真负责、精心施教,贯彻教书育人的整个过程。 3、爱幼儿,教师热爱幼儿就经常会用热情、激励、平等的态度与幼儿进行交往。在教学中、日常生活中要就会极为细心、极有耐心,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
塑造孩子的性格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培养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生发展和成功的心理基础,又是能力和意志的催化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正常的智力加上高度的自信,就能取得成功。因此家长要善于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而溺爱孩子,或者蔑视孩子的创造性则会扼杀孩子的自信心。 培养应变能力 让孩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要让孩子学会适应不同的环境,使他们从小就懂得要克服困难,并知道达到目的的途径是很多的,要善于灵活应变。 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让孩子从小就体会到父母是关心他们的,家庭是温暖的,生活是美好的,即使碰到困难,也是可以克服的。 性格的形成与气质有很密切的关系。家长要善于根据孩子的气质类型,结合
上了一段时间的幼儿园,父母们发现孩子还是很怕老师,照理说,刚入幼儿园,一切对孩子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怕老师还情有可原,可是过了这么久,孩子怎么还是怕老师呢?难道,这也是孩子的天性释然。 一、孩子惧怕老师的原因 原因可能包括两方面: ·一般,孩子惧怕老师是因为不能忍受老师对自己冷淡的态度,或不能接受老师对自己的批评而与老师产生的一种抵触情绪; ·目前,许多老师都不能够常常以肯定的态度、欣赏的眼光和鼓励的言语对待学生,而是常常用否定的态度、挑剔的眼光和批评的言语对待学生,因此造成孩子对老师的惧怕,产生抵触情绪。 但能肯定的是,孩子的惧怕是种负面的情绪,它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需要引起老师和父母的关注。 二、帮助孩子克服惧怕心理的方法 ·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境 当父母发现孩子对老师有抵触情绪
逆反心理是儿童知识经验增长、个性和独立性发展的必然表现,每个儿童都不同程度、 不同方式地表现出逆反心理。对于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应持冷静、民主的态度。以下几种教育方法,您不妨一试。? 一、实践体验法? 夏季的一天晚饭后,我们到街上散步,孩子见到西瓜摊的西瓜很大,兴奋地叫我买。我解释说,天气这么热,回家还有两站路,抱个大西瓜太累人了,不买。孩子先是说这说那,弯眉撇嘴,后来怨气连天地说:"我最喜欢吃西瓜,你们不买。你们最喜欢我学习好,我也不认真学。"我想,我硬压孩子也没用,不如让他体验一下,以后他就不会这样犟了。于是 ,我说:"买瓜可以,你要负责拿回家。"孩子同意了,抱着瓜就走。一会儿就满身大汗累 得抱不动了。一路歇了好几次才把大西瓜抱回家。孩子深有体会地说:"吃这个瓜太不划算了!"? 二、顺水推舟法 一个星期天,我们计划在家做家务,搞大扫除,孩子
晨报记者李芹报道 日前举行的“2006上海教育论坛上”,市教委主任沈晓明以其儿科医生和教育界人士的双重身份提出了一条条令人印象深刻的观点,赢得国内外早教工作者的一致认同。 普通门诊每天接到二三十个“孤独症”患儿,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多动症”。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些孩子很多是由早教机构教师带来的。沈晓明称,从医学角度而言,孤独症是一个具有较高难度的诊断病例,发病率一般为万分之二到万分之三。一个孩子喜欢缩在墙角,或比较少言,并不意味着患上了孤独症。对这种会给孩子带来异类感的病症,沈晓明建议,无论是早教工作者还是家长,都要慎之又慎,不妄下结论。 沈晓明还谈到儿科护士因给幼儿打针或喂药而遭遇的一些极端对抗。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似乎打针不哭不闹反而是“异类”。究其原因,现在的孩子缺乏勇敢精神的教育。他认为,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道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梦。 远古灵智属于孩子,它一代又一代地活在孩子们的心里,可惜,孩子一旦成人就把心中的秘密忘了,而且一点儿也不懂得自己的孩子,一点儿也没想到那孩子便是自己的过去,而孩子,却一直被那可怕的秘密烧灼着,直到成年。这大概便是人类的悲剧所在。然而,如果成年人懂得了孩子的心灵秘密,那么他们将会少犯多少错误啊! 小时候有段时间,我每天晚上都会因为恐惧而哭泣——因为我害怕窗帘外的那棵歪脖子向日葵,它的影子透过薄薄的窗帘反射进来,在黑暗中,它很像是一个戴草帽的人阴险地窥视着窗子——假如我说出来谁又会相信呢?只能让父母更觉得我的乖张罢了。所以我不说。可是我小小的心里在想,假如有一天我把我看到的一切都说出来,所有的大人一定都会被吓坏了。 我始终相信孩子的眼睛能看到成人看不见的东西。孩子眼里的爸爸是把他们高高举起的爸爸。他
先来了解生命的起源 当孩子察觉到男女构造的不同,有些孩子就会对生命的起源产生好奇,追问爸爸妈妈“我从哪里来”?家长若觉得不知该如何着手,可选择与之相关的图画书作为启蒙的开始。对学龄前的孩子而言,生命非常的奥妙,光是认识动物生命的过程,他们就感到满足了。 3岁后的孩子语言能力较佳,正值爱发问的年纪,家长不妨坦然地解答孩子的疑问。待他大一些时,家长可以用很正面的语言,告诉他人类生命起源,及他是爸爸妈妈爱的结晶。通常妈咪生第二胎时,也是会令孩子对此感到好奇的时间点,家长便可给予机会教育,帮助他了解生命的起源外,同时消除他对新生命的嫉妒,学习照顾他人。 不暴露身体、尊重个人隐私 在性蕾期,孩子可能因对性器官的好奇,甚至于公共场合出现暴露身体、自慰的行为,家长不需将这样的行为和色情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