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逆反心理探源
    幼儿逆反心理探源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是脾气越来越犟,总是不听话,跟你对着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其实就是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        学龄前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不会一味服从,喜欢“闹独立”。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一味训斥、打骂,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期望不切实际        现在的家长

  • 性教育应从幼儿园开始
    性教育应从幼儿园开始

      “我是一个8岁女孩的妈妈,最近频频看到暑期‘少女妈妈’增多的相关报道,作为一个女孩的妈妈,我也很茫然,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才可以保证她健康地长大。最近看到新闻晚报报道性教育夏令营,我又担心孩子现在还没这方面意识,让她去了反而促使她更关注。”   近日,一位母亲给编辑部写来一封信,她的困惑和担忧,也是许多开始有意识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年轻家长中有代表性的问题。但到底应该从何时开始?怎样进行?健康周刊记者专访上海儿童心理学专家、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桑标为您解答。   第一关键期:幼儿园   人生第一个性教育的关键期   和多年前的放任自流不同,现在很多父母开始有性教育意识,只是不知道应该从何时开始,有的人则以为要等到女孩来例假,男孩长胡子等身体发育信号出现再开始“顺水推舟”地进行性教育。但桑标教授表示,人生第一个性教育

  •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是否合群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培养逐步取得的。所以,为了使孩子成人后有个良好的人关系,就需要从孩提时代注意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注意尽量多地提供孩子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其实孩子从三、四岁以后,就有了与小伙伴相处的愿望,此时孩子与家庭成员的交往需求已扩大到周围的环境和更多的小朋友。如果家长阻止孩子的这种社交行为,就是对孩子的压抑,日久天长会使孩子形成孤僻性格,一旦与人相处自然就会不合群。此外,一些自尊心过强和过弱的孩子在集体中也会感到不适应。自尊心强的就会看不起别的小朋友,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也会胆小、懦弱,缺少与小伙伴交往的信心和兴趣。即便勉强在一起也常是不欢而散。那么怎么能帮助孩子合群呢?  首先,父母闲暇常带孩子到有小朋友的家中去串门,其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尽快地熟悉陌生环境,并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一个与生人谈话的机会。  其次是父母应允

  • 儿童心理问题暴露家庭教育方式危机
    儿童心理问题暴露家庭教育方式危机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心理科主任匡桂芳提醒,儿童出生气质类型可以分为三种:易抚养型、中间缓慢型、难抚养型。易抚养型儿童天生乖巧爱笑,正面情绪比较多,适应能力比较快;中间缓慢型儿童适应性慢,能忍耐,心理变化不容易被发现;难抚养型儿童爱哭闹,坚持性特别高。与易抚养型相比,中间型与难抚养型心理更脆弱,更容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出现问题。   “以爱的名义”——儿童心理问题暴露家庭教育方式危机  心理专家指出,在对儿童的教育中家庭教育为重中之重,然而目前一些家庭的错误教育观念却成为了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中以“爱的名义”的家庭教育尤为典型。   青岛市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小明(化名)总离家出走,对此他的家人苦恼不已。不久前,不明原因的父亲带着孩子,一同来到某医院心理科。医生、孩子与家长的一席话惊醒了迷茫的家长。   父

  • 性教育,最可怕的一关
    性教育,最可怕的一关

      我们曾经掩耳盗铃,认为性可以无师自通,于是一代一代在黑暗中摸索,造就了大量的不幸人格、不幸婚姻和不幸家庭。决不让下一代继续在黑暗中摸索———这是我们刚生下孩子那一刻的信念。  然而“真正与孩子大眼瞪小眼的时候,才发现空有一腔壮志不行”。必要的知识和正确的方式将使针对婴幼儿的性教育成为可能。   面对呀呀学语的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教育方式的主体。   你越是极力回避的问题,往往越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孩子是“热爱答案”的。孩子下意识的一些举动和语言,如果你怒斥他(她),孩子只会是恐惧加上更多的疑问。   记得在学雷锋号召节约的年代,6岁的我在街上拾到一粒糖豆,兴高采烈地跑回家交给姥姥,在孩子心目中,糖豆是一个最好的东西,把它拾回来就是最“大”的节约举措。本想姥姥会大大地表扬我一番,不想招来姥姥一顿怒骂。后来明白大人的心思是怕孩子乱拾东西吃了中毒,但

  • 迁居时如何关心孩子
    迁居时如何关心孩子

    许多家长都认为迁居只是大人们的事,和孩子没有关系,所以忽视了他们的情绪。其实迁居是一件大事,或多或少会影响孩子的生活,所以这时家长更应该关心孩子。建议你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迁居前向孩子讲明原因,让孩子尽早作好环境。迁居后,孩子面临一个完全不同的陌生环境,所以总会出现某些不适。家长要多倾听孩子的意见,并尽快地帮助孩子适应新的生活。  四、鼓励孩子与左邻右舍和睦相处,结交新朋友。  五、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对于孩子可能出现的"水土不服"要予以注意,有病及时治疗。  六、精心创设新家的新气氛。刚搬到新家,大人们往往很累,情绪也容易出现低落。这时大人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设法创造一个温馨、和睦、愉快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尽快地喜欢上这个新家。

  • 怎样发现孩子的心理偏差
    怎样发现孩子的心理偏差

    多方沟通及时了解          应做到多方沟通。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学习成绩变化引起的行为变化;多与孩子的同学沟通,了解孩子处理同学关系时遇到的问题;多与孩子本人沟通,了解孩子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困惑。     多对孩子“望闻问切”     家长在平时要善于对孩子进行“望闻问切”:一是多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是否出现异常,二是平时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所思所想,三是多进行“校访”,听听老师对孩子表现的评价。      从和孩子做朋友开始     从父母的角度来讲,要主动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走近孩子,把工作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讲给孩子听,对孩子各种行为的看法也是平等地探讨。这样,孩子就能把自身最真实的想法告诉父母。      关注孩子的生活细节     孩子的心理偏差往往会通过一些生

  • 要不要告诉幼儿,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要不要告诉幼儿,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在带班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幼儿问老师:我这样对吗?通常为了鼓励幼儿,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老师总是微笑点头表示赞许.这是一种正面教育的方法,无可厚非。但有时,我问自己:为什么孩子总要征求成人的意见呢?     人们判断是非都是有一定的标准,这种标准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如果把一个人从小关在一间屋子里,不与外界接触,这个人长大了又会有什么是非标准呢?     因此,我认为:凡属于见解类型的问题,老师、家长不要轻易判定谁是谁非。 如果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必须说明这仅仅是个人的见解。不允许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也不允许用自己的见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样有助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 世界各国的性教育奇招
    世界各国的性教育奇招

      性问题是许多父母与孩子间的敏感话题,有的家长和学校不敢捅破这层窗户纸。   尽管青春期性教育对21世纪青年发展的重要意义已逐步为人接受,但是对于教育方式则是众说纷纭,也许我们可以放开眼光,借鉴一下世界各国的性教育。   马来西亚   4岁小孩也要学性知识   一份由妇女、家庭与社会发展部、教育部、非政府组织以及教育家等联手拟定,名为全国性教育的建议书提交给了内阁,并获得通过,性教育可在两年内成为学校的科目之一,让小至4岁的孩童也学习性知识。学生将可在性教育科目中,学习到人文发展、两性关系、婚姻与家庭、沟通技巧,以及安全的性行为。   一位马来西亚的华人这样讲述:“在马来西亚,父母会主动谈到一些性知识。据我所知,在我们国家还有许多热线帮助、辅导中心和收留中心。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教科书里就有不少性知识的传授,包括避孕受孕等。小学生因为怕他们

  • 家庭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家庭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您关心自己孩子的健康吗?”,每一个家长在这个问题面前,都会毫不犹豫地作出肯定的回答:“是的,我十分关心我孩子的健康问题,只要孩子少生病,能吃能玩身体健康,那我就谢天谢地了”。这一类型的回答代表着普天下许多人的健康观,对“健康”的理解停留于“身体好,没有疾病”这层含义中。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阐明这样的定义:“健康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有健全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有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从这儿既要求人的身体素质好,又要求心理品质健全,还进一步要求要有较好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幼儿的心理健康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复杂,从广义上讲,凡是心理活动几乎都存在着健康与不够健康的可能性。譬如幼儿的心理问题,若一个孩子总是生活在快乐无忧的情绪中,则这种心境是健康的。反之,若他生活在缺乏父母适度的爱,生活在不和睦融洽的家庭中,久而形成恐慌、自卑、冷

  • 幼儿常见的三大分离焦虑
    幼儿常见的三大分离焦虑

      家有小尾巴     焦虑状况   1 只要没看见妈妈(或主要照顾者)就开始大哭,即使爸爸抱着也不行,有时连妈妈上厕所都不准关门。   2 妈妈走到哪儿,孩子就跟到哪儿,几乎一直要妈妈抱着,只要一放下来就大哭,最后导致妈妈出现严重的手部肌肉劳损。   3 当家里有客人来访时,宝宝拚命躲在妈妈身后,客人多看宝宝几眼或出手要抱他时,立刻就嚎啕大哭。   4 睡觉时要妈妈陪伴,妈妈一起身就没办法安心入眠。   5 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可能会把爸爸视为敌人,无法接受爸爸和妈妈太   亲近,认为妈妈是专属于他的。   克服方法   1 经常带孩子出门   从孩子五六个月大开始,妈妈就应该经常带宝宝去接触外面的人群,例如去公园、去亲友家,让宝宝认为很多人都会对他友好,逐渐减少怕生的问题。   2&nb

  • 情商培养假期的必修课
    情商培养假期的必修课

          寒假期间,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商培养是很好的时机。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捕捉沟通良机 家长要善于捕捉孩子情绪的变化,并抓住时机与孩子进行语言和心灵的沟通。一个五年级的女孩,一天回家后什么话都不说,只是坐在沙发上默默地流泪。妈妈看到了,什么也不问,只是轻轻坐在她身边,温柔地揽住女儿的肩膀。过了一会儿,女儿微笑着对妈妈说:“谢谢妈妈在我身边安慰我,现在我没事了。”这位母亲的做法很好地疏解了孩子的情绪。   分担内心感受 家长要善于问清孩子发生的事情及其原因,让他们说出内心的感受。这需要一些技巧,家长可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特征来把握。如对一个敏感的孩子,家长要从孩子的角度感受他的情绪,然后再去找寻他情绪变化的原因,而不能直截了当地询问甚至逼问。   避免大包大揽&

  • 你知道孩子思维的特点吗?
    你知道孩子思维的特点吗?

      如果你是幼儿园的老师、幼儿的父母,或是一贯关心幼儿成长的人,你不妨多了解一下幼儿的思维特点。这些知识或许就是你教育孩子的一个好帮手,不信你试试。  模仿思维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尼克和他的爸爸一起去探望祖母。火车上,尼克时时把脑袋伸出窗外。爸爸说:“尼克,安静些!别把脑袋伸出窗外。”但尼克仍然把脑袋伸出去。于是爸爸很快地拿掉了尼克的帽子,把它藏在身后,说:“看,帽子被风吹掉了。”尼克害怕了,他哭了,想找回帽子。爸爸说:“吹声口哨,帽子或许就会回来的。”尼克凑到车窗外,吹起了口哨。爸爸很快地把帽子放到尼克的头上。“哦,真是个奇迹。”尼克笑了。他很高兴,飞快地拿掉了爸爸的帽子丢出窗外,“现在该轮到你吹口哨了,爸爸!”他快活地说。小尼克以为爸爸的帽子也能找得回来呢。  小孩子学习东西主要在于模仿。他们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

  • 儿童心理健康十忌
    儿童心理健康十忌

    据研究,以下十个方面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严重影响:   1、缺乏抚爱。由于离婚或丧失父母等原因,得不到关心与照顾。   2、态度不一。或父母双方对待儿童的态度不一致;或前后态度不一致,忽冷忽热。   3、儿权至上。父母视为“小皇帝”,有求必应。   4、经常惩罚。为一点小事就对孩子施以身体或心理上的惩罚。   5、不良诱惑。有意无意地用不良行为或感情诱惑儿童,造成不良行为习惯或心理。   6、过分苛求。让孩子学这学那,提出不现实的过高要求。   7、角色混乱。要求儿童扮演与其年龄、性别和能力不相称的角色,如男扮女装。   8、欲求挫折。对儿童的生理欲求作出抑制性的反应。   9、弄虚作假。经常对儿童说假话,不守诺应。   10、父母操纵。强迫儿童站在父亲或母亲一边,或企图控制儿童的情感和喜爱。  

  • 早期性教育的方式方法
    早期性教育的方式方法

         几乎每个孩子都有相同的问题: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我是你生的,爸爸是用来干什么的?   为什么我和他(她)长的不一样?   我为什么是男的?我为什么是女的?   中国教育模式下的家长总给孩子不同的的答案:   你是被妈妈捡来的   你是一朵花儿开放了,里头有个小宝贝就是你(拇指姑娘的故事)   一个种子埋在土地里头,就长出一个宝宝来   妈妈的肚子切开了,就拿出一个宝宝来   80后的孩子们的对于性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基本依赖于市场上非法兜售粗制滥造的情色片,一直到读初中高中还不明白婴儿是如何产生的同学还大有人在,青春发育期的无知的孩子做着彼此伤害的事情,还浑然不知……孩子们的性教育其实对于整个成长的过程来说很重要,对于我们家宝宝的性教育,我一直没有逃避过,当她还是个小婴儿的时候,我

  • 什么是“抚爱式”性教育
    什么是“抚爱式”性教育

    “抚爱式”教育是儿童性教育的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儿童主要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理应承担对孩子的性启蒙职能。这个阶段的性教育主要通过接触、裸体、防止自慰行为几个方面进行母子间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传达的信息对于婴儿的身心发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这个阶段给予的是一种“抚爱式”教育,包括母爱与父爱。新生儿主要通过皮肤接触感觉信息,以后随着视觉、听觉的发展逐渐认识世界。因此,婴幼儿满足性欲的方式与成年人不同。现代育婴提倡母乳哺养,婴儿吮吸母亲的乳头,得到丰富的乳汁,满足饮食本能的需要,母亲成了婴儿的营养来源。同时吮吸可能使婴儿产生快感,母亲的乳房也是婴儿快感的源泉,母亲成了婴儿第一个“爱的对象”。从母亲的爱护中,婴儿产生了信赖与感情心理。 母亲应多拥抱孩子,婴儿在母亲的怀抱中可以得到温暖,获取抚爱的体验。因为胎儿在子宫内受到母亲心

  • 一个女童的“生气宣言
    一个女童的“生气宣言

    三五岁的孩童,也有嘟嘴生气的时候。可是,大人们会埋怨他们不乖,一顶顶大帽子不问情由地扣下来。但大人生气时,却没谁来说三道四。看来,生气是大人的专利。这对语言能力缺乏的幼孩来说,是不公平的。殊不知,大人们自己也常生气呵———只是,不会用镜子自照罢了。比如,他们的工作做得不好,达不到自己或别人的要求时,不也同样会发脾气,甚至找人吵架么?要知道,孩子“生气”不都是错的。且听听一个女童的“生气宣言”吧:   我要说,我不是BB了,我多么能干,我知道该怎样去做!   要是你对我说“不”,我就不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了……   那么,我就踢,就扔东西!   我不是想做坏孩子,我只是想让你知道,作为“我”,是多么的不简单!   我可以自己穿衣服,这样有趣多了!   穿好衣服我会跑会跳。   你知道,我很难让自己的手闲着———不抓东西不行的啦。   我喜

  • 孩子处于压抑状态的七种表现
    孩子处于压抑状态的七种表现

    1、哭泣。通常孩子哭泣是由于饥饿或疲劳,但哭泣也是减轻压力的一种自然方式。当孩子受到太强的刺激不知如何放松时,他们就垮了下来,然后大声啼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眼泪仍然是他们在情绪激动时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所以家长不要忽视他们的哭泣,应该充满爱意,心平气和地对待。 2、不安的睡眠。夜晚对孩子来讲是很难度过的。在想象力丰富的学龄儿童脑子里,壁橱可能是妖魔鬼怪的藏身之所。如果说你的孩子长期失眠,那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在困扰着他们。在睡觉前和你的孩子聊聊天,给他们一个机会说出心理话,这有可能会改善他的睡眠不佳。 3、疾病反复。如果孩子叫嚷肚子疼或头疼,但又没有任何外在的症状,那么他可能就是精神紧张。作为父母,即使你怀疑孩子在装病,也应该带他去看医生。应首先治疗儿童的情绪和心理,而不是身体。 4、攻击性行为。一位心理学家说,语言能力有限的儿童减轻压力

  • 案例2--惧罚型撒谎
    案例2--惧罚型撒谎

    5岁的小男孩文文,有一次不小心把妈妈很喜欢的一个花瓶摔破了。当妈妈大惊失色地询问是谁摔坏了这只水晶花瓶的时候,文文立即应声是自己碰摔的。“不就是一个花瓶吗,家中有三四个呢?”可是妈妈却翻出了文文的“破坏史”,一直不停地唠叨,如果奶奶当时不在,那文文的屁股就遭殃了!虽然受到了警告,可是文文在不经意间,又把电视机的遥控器摔坏了。这次,当妈妈怀疑地询问他时,他却信誓旦旦地说“我没有碰过遥控器啊!”  咨询师的讲解  孩子并非生来就会撒谎,他们天性纯真、直率,他们不会隐瞒自己的意图,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不会控制自己的探索,他们是诚实的人。但当他发现自己的诚实引起了父母的不满甚至是责罚,他就开始学会了装假说谎。这类撒谎属于惧罚型撒谎。父母虽然很多的时候,理智上强调诚实的重要,可当具体到某一件事情时,情绪会战胜理智,于是出现了不满愤怒、责备,于是父母表现出更在乎

  • 特殊情况下的孩子性教育
    特殊情况下的孩子性教育

    一、“钥匙少年”性教育   所谓“钥匙少年”,是指这样一些孩子,由于父母是双职工,孩子经常单独被成人留在家中,或放学后有数小时独处。   对“钥匙少年”的青春期性教育对策是:   1、早些对孩子施行性教育,及早向他们灌输正确的性知识和性价值观。   2、坦诚和孩子讨论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惑。   3、发挥的正面教育作用。   4、让孩子分担家务,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   5、限制孩子带异性朋友回家。   二、单亲孩子的性教育问题   单亲父母为了让孩子不再重蹈自己婚姻失败的覆辙,更应重视孩子的性教育。   1、重视孩子的地位,重新给他们营建一个稳定、完整的家庭,使他们感到有安全感;   2、诚实告诉孩子自己在心理及生理上都需要伴侣来满足,这是一种正常的需要;   3、让父母与子女都有独处的时间与空间。身为单亲的父母,应该让孩子视你为“最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