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亲总是会问:孩子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学着自己在马桶上大小便?是不是越早学,就学得越快呢?已有多位心理学家的研究证实,在马桶上学习大小便,年龄不是主要的关键,而是孩子生理与心理方面的成熟与发展。 一、生理方面的条件 孩子是否能够学会如厕,生理方面的成熟是最基础的条件,一般包含以下要素: 孩子可以灵活地运用双脚走路,能够蹲与坐,并且可以自己安静地玩玩具一段时间,这表示他的肌肉与神经系统已经发展能够控制自己大小便的程度。 直肠括约肌发育比较完全。 膀胱控制能力有所增加,能够隔30分钟才需要尿尿。 当这些生理方面
问:我的孩子才三岁,最近不知怎么搞的,竟然学会骂人了。吓唬他也改不了,我很生气,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答:一般说来,孩子两、三岁时,正是口语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幼儿语言学习的范围已经相当广泛了。不仅喜欢听别人说话,讲故事,也喜欢自己讲给别人听,这个时期幼儿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模仿性强,几乎什么都要模仿。凡是接触的好的、坏的行为,他(她)都会模仿。而此时,幼儿还没有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并不清楚,大人一句不经意的脏话,孩子会觉得好玩,说起没完,你越制止,他(她)愈发起劲。 发现孩子骂人,侮辱人的无礼行为后,有的家长听之任之,认为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必认真对待。有的家长却大动肝火,破口大骂,甚至打孩子的嘴巴,认为这样就算严格要求了。其实,用这种打骂方法所进行的“严教”,结果只能事与愿违,不仅不能帮
夜游症 夜游症过去之所以称“梦游症”,是因为以往认为,夜游发作时人正在做梦。其实不然,近年,夜游实验室的研究表明,夜游症不是发生在梦中,而是发生在非眼快动睡眠的第3-4期深睡阶段,此阶段集中于前半夜。故夜游症通常发生在入睡后的前2-3小时。 夜游症患儿可兼有夜惊或遗尿,这三者都是发生在非眼快动睡眠的第3-4期深睡阶段,可能具有类似的病理机制,但呈不同的临床表现。三者都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而夜游症可能是在深睡状态中,大脑呈部分觉醒时所出现的一种运动。 夜游症对孩子的健康没有什么不利影响,一般无须特殊治疗。但家长必须注意加强保护,防止发生意外。如房间内不宜放置危险物品,不宜生火,门窗要加锁等。如发现夜游症发作的患儿已走出门外,家长可将孩子牵回家中,使其到床上,让他继续睡觉。不要强行叫醒夜游症发作的孩子,因为强行唤醒孩子可能会使孩子出现更炎
儿童强迫症 所谓强迫症是一种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在儿童期,强迫行为多于强迫观念,年龄越小这种倾向越明显,本症多见于10-12岁的儿童,患儿智力大多正常。 一个正常的儿童,在他发育的早期,也可能有轻度的强迫性行为。如有的孩子走路时,喜欢用手抚摸路边的电线杆;有的孩子走路时,喜欢用脚踢小石子,有的孩子爱反复地计算窗栏或凉台栏杆的数目等等。这类行为不伴任何情绪障碍,而且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一个有强迫症的儿童,除此以外还常有其他强迫性症状,如强迫意向、强迫观念、强迫情绪等。其症状表现也多种多样:如强迫计数,反复数天花板上吊灯的数目,反复数图书上人物的多少,强迫计数自己走了多少步路等;有的表现为强迫洗手,强迫自己反复
孩子的恐惧心理与成年人的恐惧并无两样,只是不同的年龄阶段的表现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每个孩子都会经过这个情感发展的阶段。 爸爸妈妈怎样帮助孩子有效地战胜恐惧心理呢? 1、不要惩罚或嘲笑孩子的胆小,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正确的应是承认孩子害怕的东西确实存在,这样,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恐惧,也就会相信你的劝慰、解释,才能解除恐惧的心理。 2、教育孩子不要掩饰害怕。有些孩子往往会否认自己害怕,这是孩子常用来对付恐惧的一种方式,但实际上,越是这样,孩子自己越是恐惧。爸爸妈妈应该让孩子说出恐惧的具体内容,让孩子解除心理上的羞耻感,并逐渐克服恐惧心理。 3、平时爸爸妈妈要注意不要强刺激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用“你不听话,大灰狼就会来把你吃掉”、“你不吃饭,就把你关到黑屋子里去”等等的话来吓唬孩子,爸爸妈妈可以讲授有关知识帮助孩
勤奋和独立精神是儿童优良的性格特征,也是儿童的良好习惯,它与儿童的身心发展关系十分密切,是儿童成才的重要条件。无数事实证明,事业上有成就的人,无不在儿童时期,开始养成勤奋和独立的精神。 儿童的勤奋和独立精神,必须与防止儿童懒惰同时实行。儿童的懒惰往往表现在经常地不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怕累、贪图舒服成为习性。有的儿童害怕困难,不愿动脑筋去了解事物,学习知识;有的儿童能接受成人给予的任务,可是完成过程中马马虎虎,随时放弃目标,没有责任心等。 儿童懒惰的习性都是由客观环境和成人不正确地对待而形成的。父母对儿童"过分的关怀"和"包办代替"是形成儿童懒惰行为的主要原因。有些家长将儿童自己能做的事,不分大小难易,一律包办代替,经常如此,孩子就会故意撒娇,对自己做事失去信心而懒得去做。 有的儿童懒于做用体力的事,有的则懒于做动脑筋思考的事,这也是受家
小孩的心理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情绪,如果不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会对宝宝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一般情况下,这种情绪是不容易被察觉的,怎么办呢?其实不难,下面22个小动作,就可以帮到你。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
我叫遥遥,今年4岁半。我虎头虎脑,眼睛大大的,又黑又亮,别人都夸我特别可爱。可是我有轻微的孤独症。其实在我出生的时候,是非常正常的孩子。爸爸妈妈对我特别疼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只有我这么一个宝贝,更是高兴的不得了。他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从我特别小时就非常注意给我智力开发、教育等,一岁我还上了中央电视台,获得了“一岁宝宝健康之星”的美称。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不让所有爱我的人失望。 可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使我陷入了困境。就在我两岁多的时候,有一天莫名其妙突然发高烧,我亲爱的爸爸妈妈、奶奶爷爷把我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说:“必须给孩子打头皮针。”我当时迷迷糊糊,但是一听要往头皮上扎针,心里特别害怕,更不愿意打,可是爸爸妈妈、奶奶爷爷非常想让我早日康复,几个人一起按住又踢又挣扎的我,强行打了头皮针。当时我心里
谈到儿童的性心理与性教育,有的父母否定儿童有性心理问题,有的父母承认儿童有性心理问题,但拒绝应该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认为孩子长大之后自然而然就知道了;有的父母不清楚儿童性心理到底包括哪些方面,也就无法持明确的态度。许多父母认为性教育就是性活动方面的教育。对儿童性问题持闭口不谈、听之任之态度的父母占绝大多数。 那么儿童究竟有什么样的性感受呢? 现代性心理学研究和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幼儿诞生后便具有肉体的快感。虽然幼儿获得肉体和官能快感的方式和途径与成年人不同,但却带有天生的性的特点,性感觉不是某一天突然降临到我们身上的。心理学家认为,幼儿乐于被人抚摸、搔痒、搂抱、亲吻等,这其中有相当成分带有本能的性的色彩。 孩子到
英国专家指出,遗传基因可能是导致儿童孤独症的主要原因。 人类迄今为止还没有真正搞清引发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人们怀疑一种叫MMR的疫苗可能是致病原因,但英国一些专家指出,遗传基因可能是导致儿童孤独症的主要原因。 英国儿童精神病专家安东尼奥·巴利博士说:“多数专家认为,儿童孤独症可能不是由一个而是由数个遗传基因共同引起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病因。” 统计数字表明,全世界每1000个儿童中就有1~2名患有儿童孤独症,其中大多数为男孩。 巴利博士坚信,基因研究将是解开导致儿童孤独症谜团的钥匙,人类肯定能在将来的某一天找到治愈孤独症的良方。
现在我们周围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有的孩子可能学习成绩不错,显示智商颇高,但情商可能偏低。不仅交往能力不足,而且不会妥善处事。造成这种病症的原因可能是长久关闭在与爸妈的小天地里,没有同小朋友玩耍的环境,更难交得知心朋友而导致的性格变异。作为家长你能随时发现孩子在心理上的细微变化吗?孤独症离我们还远吗? ●孤独症你了解多少? 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以人际交往障碍,沟通交流异常,兴趣和活动内容局限、刻板与重复为特征,多数始于婴幼儿期,通常在3岁以前就出现发育异常和受损,男孩发病显著高于女孩。 孤独症的行为表现在孩子与孩子之间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并且随着发育,不同年龄也有不同表现。孤独症与儿童期
神经性厌食 神经性厌食是以厌食和体重减轻为主要特点的疾病。本病以女孩为多见,病前多有拘谨、保守、偏食、焦虑、强迫或癔病样性格的特征。家长过分溺爱,养成孩子挑食、偏食的习惯。也可能与之有关。 神经性厌食的表现特点 1.体重至少比原来减少25%,比同年龄和身高的标准体重至少低15%。 2.以苗条为美,惟恐长胖,有意控制饮食,宁愿挨饿。 3.闭经至少三个月(女孩患者)。 4.心动过缓,消瘦,呕吐,发作性食欲亢进等症状。 5.无其他躯体疾病及精神障碍。 6.发病年龄在10岁以上。 神经性厌食的治疗 主要包
据英国《泰晤士报》近日报道,一个对羞怯进行研究的科研机构说,父母积极的培育和主流文化的影响是决定孩子是否成为害羞者的两个主要因素,但还有一个重要的第三因素:有迹象表明,害羞部分是由遗传带来的。 这个机构的研究报告说,同自信的人相比,害羞的人的大脑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是不同的。当处于不熟悉的场合中时,“害羞的大脑”在额叶的右侧会出现更多的电流活动。它被解释成一种夸大的恐惧反应,并经常伴有恐惧的生理特征,例如脉搏加快和肌肉紧张。但羞怯不单纯是由基因决定的。大量的研究表明,父母正确的培育方式可让孩子更自信。 印第安纳大学的伯纳多·卡尔杜奇说:害羞的3个重要特征为过分忸怩、过分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过分负面的自我为中心。这3个特征都同自我的感觉有关。他说,了解害羞的类型意味着你可以知道如何应对自己
我特别苦恼,无论说什么,爸爸妈妈都会追问一句“真的假的”。我都15岁了,他们还不相信我。有一次,我给同学补物理,晚上9点多才回家。一进门妈妈就审问我去哪了。我跟她解释,她也半信半疑,还说:“你们这个年龄的男孩就爱拉帮结派,不定捅什么篓子呢。”连父母都不相信我,还有什么意思啊? 小海说出了很多孩子的烦恼。人的一生有两个断乳期:一个是一岁左右的生理断乳;另一个则是青春期时的心理断乳。小海此时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在精神上萌发了成人意识,必然会对父母产生反抗。孩子讨厌父母的不信任就是如此。而一旦父母表现出怀疑,他们就感到自身被否定,心生委屈,甚至逆反。 小海所以如此烦恼,也因为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信任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父母的信任是他们建立自信的催化剂,也是他们建立人
一、孩子的嫉妒,不仅在家有,在幼儿园里也有 大约从一岁半到两岁起,人的嫉妒心理就开始有了明显而具体的表现。起初,孩子的嫉妒大多与母亲有关。如果自己的母亲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孩子身上时,孩子就会以攻击的形式对别的孩子发泄嫉妒。例如,当母亲去抱别家的孩子时,孩子就会很快地跑过去,叩叩他的头,或抓他的脚,想把那个孩子支开,甚至骑在他的身上,等等。这是幼儿在家里常出现的嫉妒。在幼儿园,幼儿之间相互比较的机会相对地增加了,嫉妒的形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在幼儿园里,她常常偷偷地把老师喜欢的那些孩子的东西藏起来或搞坏。又如在幼儿园上课时,如果老师夸奖别的孩子,他便会大声喊叫:“我也会啊!”……,这样的例子在幼儿园可真不少。 二、孩子的嫉妒具有明显的外露性,有时还具有攻击性,破坏性 幼儿的嫉妒具有外露性。幼儿嫉妒与大人嫉妒的不同之处,主要是不能有效地控制
性教育者都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性教育老师。他们让孩子初步了解了性别角色、人际关系、价值观念,以及自尊和关爱意识。当孩子在蹒跚学步时,父母教他们说话,与他们拥抱,带他们玩耍,这些都是性教育。到孩子稍大一些,可通过体验家庭内部关系,观察家庭内部成员的交往继续他们的性教育。大多数年轻人都希望父母成为他们最重要的性知识来源。 事实上,现在的许多父母一直拖到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才谈论性知识。每周都有不少父母给我打来电话,询问他们应该怎样对11~12岁的孩子进行严肃的性教育。问题是,郑重其事的交谈并不可行,或许从来就没有起过作用。如果你的父母曾给你进行过这样的性教育,或许你所能记起的只有父母的尴尬与不自在。并且,为了让父母尽快摆脱窘境,你很可能会用诸如“噢,爸爸,你要说的我都知道了。”这类遁词。 但是,在这一领域也充斥
儿子怎么和自己疏远了 邓先生和妻子在儿子小刚6岁时离婚了,小刚被判给了母亲。不幸的是,母亲在他小学2年级时因病撒手人寰,小刚又回到了父亲身边。父子俩相依为命,对邓先生来说本应是生活的寄托和希望,但没想到,儿子却和他疏远起来。“儿子从小就很内向,现在话更少了。我也总想爷俩儿能好好聊聊,听他讲讲自己和学校的事。”但儿子的冷漠让他感到心寒。同时,邓先生发现,和同龄人相比,儿子做事情更为极端、任性。 长大后,小刚成了一个“三明治”式的人,最外层像爸爸,中间层像妈妈,底层像小孩。更让邓先生不解的是,儿子对女孩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 形成了“三明治”性格 很明显,父母的离异和母亲的早逝带给小刚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他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和家庭环境有着必然的
家庭可以为子女创造一些条件以预防儿童多动症的发生,具体可以从下两条入手: 1.为儿童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如果环境不安静,家里或者亲朋满座,高谈阔论,或者电视机声音开的很响,都会影响孩子,使之无法专心学习。因为儿童很容易分心,他们的被动注意力强于主动注意力,所以一旦外面有动静,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吸引。如果孩子一面看电视,一面做作业;或者一面背书,一面参与大人的谈话,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做事没有条理,思考问题也难有系统性,容易杂乱无章,没有头绪。这就是不良的家庭环境引起的儿童多动症状,而这一点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安静的学习环境,对避免形成多动症状是十分重要的。 2.家长要引导孩子读书时注意劳逸结合。父母不要逼孩子死读书,如果在孩子学习时,不让他们适时休息,而是老是不停地做作业、背书,那么时间一长,大脑会产生保护性抑制
性问题是许多父母与孩子间的敏感话题,有的家长和学校不敢捅破这层窗户纸。 尽管青春期性教育对21世纪青年发展的重要意义已逐步为人接受,但是对于教育方式则是众说纷纭,也许我们可以放开眼光,借鉴一下世界各国的性教育。 马来西亚:4岁小孩也要学性知识 一份由妇女、家庭与社会发展部、教育部、非政府组织以及教育家等联手拟定,名为全国性教育的建议书提交给了内阁,并获得通过,性教育可在两年内成为学校的科目之一,让小至4岁的孩童也学习性知识。学生将可在性教育科目中,学习到人文发展、两性关系、婚姻与家庭、沟通技巧,以及安全的性行为。 一位马来西亚的华人这样讲述:“在马来西亚,父
孤独历来被认为是青少年和成人的专利,殊不知幼儿也有孤独问题。幼儿孤独是一个非常重要问题,它对儿童当下的及长远的生活都会产生消极后果。然而,只是到了最近才有了教育方面的研究和干预关注幼儿孤独。许多幼儿能理解孤独的概念并感受到孤独,比如幼儿园和一年级儿童能对一系列有关什么是孤独(“悲伤和孤单”),孤独从哪里来(“没人一起玩”),如何克服孤独(“找一个朋友”)等问题做出正确回答。在儿童心理学家更近的一项研究中,可用一系列问题(比如:“你在学校孤独吗?”,“学校对你来说是一个孤独的地方吗?”,“你在学校悲伤和孤单吗?”)可靠地测得幼儿园孩子的孤独感。这些研究显示出孤独概念对幼儿是有意义的,并且和年长的儿童以及成人的孤独概念相似。 1.孤独的后果 感到孤独的儿童通常同伴关系不良,因此比有朋友的同伴表达出更多的孤独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