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免孩子产生消极意识
    避免孩子产生消极意识

     消极意识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我们所讲的消极意识主要是指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产生退缩的一种心理状态。那么,这种消极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呢?   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首先可能是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有了不高兴的事情也不爱讲出来,日久天长就形成了神经过敏、怯懦的性格;其次,也有可能教育方法不当。伤害到了孩子的自尊心。   其实,孩子的这种消极意识是可以克服的。父母要鼓励和帮助孩子树立一定的自信心。要教给孩子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方法。

  • 通过宝宝的画了解内心
    通过宝宝的画了解内心

    孩子的随手涂鸦并不简单,他们的画往往折射出各自的性格、气质和情绪,仔细观察它,你就能发现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道路。   涂鸦特点:下笔很重,喜欢用一些很强烈的颜色,例如黑色和深红色。   性格类型:这类孩子属于易怒型,其代表元素是火,代表颜色是红色。他们通常体力充沛,热情四射,做事情很有激情,极具领导才能,但没有什么耐性。   给家长的建议:   教养对策—适当得体的夸奖与称赞。   表扬方式—温和的态度会使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鼓励性的语言会让他乖乖地接受家长的意见,并且重新唤起他的自信心。   惩罚原则—孩子出现错误的举动时,家长应先要询问他犯错误的理由,倾听他自己的想法,感情沟通之后再温和冷静地进行教育。有的孩子还会积极想办法弥补损失。   涂鸦特点:下笔较轻,喜欢用蓝色和黑色。色调也较单调。   性格类型:这类孩子属于忧郁型。他们通常是不爱动的,

  • 青春期性器官的发育
    青春期性器官的发育

    (1)男孩性器官的发育   青春期前的男孩,睾丸体积增加很小。睾丸容积一般为1~2ml,很少有3ml,发育也很不完全,曲细精管狭细呈条索状,没有明显的管腔。进入青春期后睾丸迅速发育,睾丸容积随年龄增长明显增大。睾丸增大通常是男孩进入青春期的第一个征象。根据对哈尔滨郊县学生的调查结果,从10岁起睾丸开始迅速发育,这时睾丸容积平均为2.89ml,睾丸容积随年龄增长明显增大,到15岁时,体积平均达到13.5ml,5年增长了10.6ml,平均年增长2.1ml。睾丸增长的高峰年龄是13岁,此时睾丸容积已达10ml。2~3年后,增长速度迅速缓慢下来,至青春期末18~20岁平均为18.0ml。在睾丸增大的同时,曲细精管长度、弯曲度也迅速增长,精原细胞分裂,并繁殖成为各期精原细胞。与此同时附睾、精囊腺、前列腺也伴随着睾丸发育而迅速发育,输精管管腔逐渐增粗、增长。性

  • 宝宝心理需求的表现
    宝宝心理需求的表现

      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他会有很多类似秩序敏感期这样的特别心理需求,如果我们不理解宝宝,就很容易跟宝宝较劲,让他感到很压抑,或者学会以同样的方式跟父母对着干。而宝宝一些典型的所谓“问题”行为,其实只是这种心理需求最突出的表现而已,诸如:   *拿到什么都往嘴里放   宝宝一出生,嘴就是他满足口腹之需的器官,同时也是他探索世界的最敏感的部位。因此,不管他的小嘴碰到什么,他都会快速地将头扭过去,或舔或咬。等他自己会用手拿东西了,更是要将随地捡拾的东西都放进嘴里尝一尝。   *拿到东西就往地上扔   从几个月大开始,宝宝就可能扔东西玩。到1岁左右,他的这种行为会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果有人捡起来交给他手里,他还会不断重复这种行为,看起来显得特别顽劣。   *总是喜欢说“不”   到了2岁左右,宝宝进入他人生的第一个逆反期,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说“不”。父母说东

  • 你的孩子胆小爱哭吗?
    你的孩子胆小爱哭吗?

     恐惧是人类最常见的情绪反应之一,也是个体保护自己避免受伤害的自然属性。但是,过分胆小就会使人无法正常地与人交往,使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胆小是正常的,长大了胆子就大了。但更多的家长发现:孩子上课不敢举手发言,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怕离开家,怕黑,怕独自在家,不敢一人睡觉;一点小事就会让他痛哭流涕;在家脾气特别大,在外却老实得像只虫……这些问题就不是简单的脾气问题,而需要心理医生来帮助解决了。  一般来说,各个年龄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恐惧。2岁的孩子怕打雷,怕动物,怕洗澡,怕父母离开等;5岁的孩子怕黑,怕独处;6岁的孩子恐惧最多,他们怕某些声响,怕妖魔鬼怪,怕被遗弃,怕单独睡觉,怕刮风下雨和受伤流血等;7岁的孩子想象力很丰富,他们怕床底下有鬼,怕有人夜里闯到家里来,怕打仗或一些生活小事;八九岁的孩子恐惧就少多了,他们主要怕丢面子和被人嘲弄。

  • 幼儿为什么喜欢拆卸东西
    幼儿为什么喜欢拆卸东西

    问:我的儿子太淘气了,什么东西都想动动,什么也敢拿过来拆开看看,新买的玩具不一会儿就被“卸”的七零八落,想看看里面藏了什么。我真拿他没办法。  答:孩子什么都想拆开看看,表明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刚来到人世间不久的孩子几乎是一张白纸,而面对这样复杂的人类社会,处处感到新鲜,疑惑不解,因此孩子们有旺盛的好奇心,无穷无尽的求知欲,脑子中藏着无数个为什么。这些‘伪什么”,常常是他们接触到的新奇事物和费解的事物。这是年幼孩子动脑思考事物的具体表现,是智慧的火花,创造性的萌芽。  孩子们心中的这些疑虑,通常是以两种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是没完没了的发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为什么?”天上地下,无奇不有;另一种就是行为上的。刚买来一辆小汽车会响,“咦,真好玩”!“怎么回事,里面的什么东西在响?”于是这里拆拆,那里掰掰,没多久,一辆小汽车就“报销

  • 儿童退缩行为
    儿童退缩行为

    儿童退缩行为    一般来讲,大多数孩子与其他小朋友能蠹洽相处,一起玩耍,但是有些孩子,孤僻、胆小、退缩,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往,一起玩耍,更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宁愿一个人呆在家里玩,这种现象称之为“儿童退缩行为”多见于5-7岁的儿童。    一个正常儿童,突然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或遇到了惊吓、恐怖的情景,出现少动、发呆、退缩等行为表现,这是正常的,是儿童正常的适应性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会对所处的环境逐渐适应,并在做游戏等活动中,主动发展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但是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却很难适应新环境。童年时代的退缩行为如果不注意防治,不仅有可能延续至成年,而且,有可能持久地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社交能力、职业选择及教育子女方式等。 儿童产生退缩行为的原因   

  • 八岁男孩做错作业竟打自己
    八岁男孩做错作业竟打自己

        “我儿子竞竞有一个怪行为,喜欢自己打自己,在做错作业后最喜欢用拳头使劲敲打自己的头,还说头痛,是不是脑袋里长什么东西了?”8岁男孩竞竞被妈妈带到第三军医大学重庆新桥医院儿科检查,妈妈怀疑孩子是不是神经出了毛病。经脑电图等检查一切都正常,排除神经出现病变的可能。专家认为,孩子这种行为应该是一种情绪障碍,与其生活环境有关系。    果然,经过医生询问,竞竞妈承认自己对孩子管教很严,如果孩子做错作业或做错事,他们夫妇就会给孩子打手板等责罚,竞竞说,与老师相比他更害怕父母。据了解,在夫妇俩严厉的管教下,竞竞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但性格却越来越古怪。    儿科主任赵聪敏教授认为,由于父母平时对孩子管教得太严,要求过于完美,无形中给

  • (下)“世上只有妈妈好”,过分依恋也是病
    (下)“世上只有妈妈好”,过分依恋也是病

    接着,我很认真地告诉她,父母疼爱孩子,孩子眷恋父母,是人的天性或本能。至于依恋,更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表现,它源于孩子对养育、爱护自己的人的一种信赖感;和由此产生的亲情需要和安全体验。一定的依恋,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日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家长不注意教育方式和方法,一味溺爱,便可能导致孩子的过分依恋。一旦暂时与亲人分开,就会哭泣、吵闹,或闷闷不乐,与其他人疏远,行为异常突出。少数患儿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痛、腹痛等症状,病程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这与一般孩子离开亲人后的通常反应不同,是一种病态情绪。  小陈听了,也认真起来,说:“唉,我先生也经常在电话里劝我别太宠爱孩子,可惜我没当回事。”  我说:“也不完全是你的责任。书上说,儿童分离性焦虑症与患儿的个性弱点有关,与遗传也有一定关系。父母患

  • (上)“世上只有妈妈好”,过分依恋也是病
    (上)“世上只有妈妈好”,过分依恋也是病

    同事小陈有个宝贝女儿,小名叫菲菲,快3岁了。那天小陈带她到办公室来玩,大家见她长得漂亮,这个想亲亲,那个要抱抱。可是菲菲却像一只可怜的小老鼠,躲在妈妈背后,任大家怎么哄、怎么骗,就是不肯与大家亲近。   菲菲的爸爸在外地工作,很难照顾家里。因此孩子一出生,小陈就一直请假没上班,全副身心呵护小菲菲。小陈爱孩子,真的可以说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母女两人日夜厮守,跟怀孕时相比,简直就差一层肚皮了。  不久前,单位通知小陈上班。小陈心中很是不舍,成天唉声叹气的,生怕孩子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苦着脸对女儿说:“到了幼儿园,就见不到妈妈了,没有人保护你了。”思来想去,万不得已,最后终于狠狠心,流着眼泪,将菲菲送进了幼儿园。   菲菲进了幼儿园,更是一刻也离不开妈妈。还没进大门,就紧紧拉着妈妈的衣角不肯放手。一进大门,就哭个不停,差点憋过气去

  • 宝宝恋母情结真假辨别
    宝宝恋母情结真假辨别

         “宝宝有话说”专栏特邀儿童心理学专家鲁杰主持。她以生动的形式和新鲜的视角,向爸爸妈妈展示宝宝的内心世界,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宝宝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更正确地引导宝宝健康成长。   敦敦是不是有恋母情结?   一首广为传唱的歌中唱道:“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的确,几乎所有的宝宝都依恋妈妈。于是,有不少妈妈(而且都是男孩的妈妈)发现,儿子太依恋妈妈了,并且为之苦恼:是不是儿子有“恋母情结”啊?   敦敦妈就有这种担心。   这不,都快上幼儿园了,敦敦还每天一刻不停地缠着妈妈。有时,妈妈觉得敦敦太依恋自己简直就是麻烦人。每次妈妈外出回来后,敦敦都特别开心,他会细心地摸着妈妈的衣服边,一遍又一遍,还目不转睛地看着妈妈的脸,眼睛闪亮。如果妈妈背着包,他会立即接过来,把包紧紧抱在怀里不撒手。特别是晚上,只

  • 父母生存质量影响儿童心理发育
    父母生存质量影响儿童心理发育

      黑龙江省新近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改善家庭生活质量,促进家庭成员身心健康,满足家庭成员对生存环境的需求,尤其是提高农村家庭成员的生存质量,有助于提升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项调查是由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哈师大教育系等共同施行的。专家们选择了四所不同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城乡小学,对近2000名学龄儿童的智力、个性和行为发育水平进行了测试与评价,并对其父母进行了生存质量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父母的生理健康程度越高,心理状态越积极,儿童智力发育水平也越能得到显著的提升。父母生存质量在生理、心理、环境和社会关系等四个方面得分越高,儿童个性发展越是趋于外向,这说明父母躯体健康、心理状态积极、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良好以及满意的周围环境,对儿童个性发展确实能起到“润滑剂”的作用。本次调查还表明,父母生存质量(如父母健康状况差、睡

  • 孩子神经质怎么办
    孩子神经质怎么办

    孩子神经质主要表现为忽而过于兴奋,忽而又过于压抑等现象。大致原因有以下几种:  1、遗传的影响。日本研究人员根据大量的调查研究认为:父母均为神经质性格,子女神经质性格者为48%。  2、环境的影响。如家庭中成人的突然故去,使孩子受到强大的刺激,受不了如此打击,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3、教育上的问题。爸爸妈妈的教养方式粗暴,常责打、谩骂,造成孩子身心负担过重,使孩子难以承受。孩子的智力活动负担过多,思想包袱太重,影响大脑神经活动,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那么,孩子神经质怎么办?  1、母亲在妊娠期应注意保持心情愉快。如多听一些安静优雅的音乐,写写毛笔字等,防止精神过度疲劳紧张。  2、减少意外事件对孩子的刺激。如家庭中有亲人突然病故,不应立即告诉孩子,应给予感情上的疏导,采用试探性的方式,婉转地和孩子交谈,让孩子慢慢接

  • 解读儿童孤独症
    解读儿童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行为刻板重复和对环境反应奇特为特征的疾病,大约每1万名儿童中有2~4例。2/3的患儿出生后即有孤独症表现,1/3的患儿在一两岁时基本正常,以后才有异常。本症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目前研究认为,孤独症是一种终生疾病。   典型病例强强,男,6岁。这个孩子长得眉目清秀,显得很聪明,但他从小就和其他孩子不一样:8个月时,妈妈要抱他,他不会伸手做出期待被抱的姿势,妈妈抱起他后,他不贴近妈妈,也没有高兴的表现,妈妈要吻吻他,可他总是往后仰,回避妈妈的亲吻,妈妈对他微笑时,他却会很不自在地把眼光闪开;1岁时,喜欢独自呆在一旁,或目光凝视,或独自微笑;2岁上托儿所后,喜欢一个人走来走去,不服从老师管教,从不和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耍;3岁以后,强强很少与小朋友交往,不肯主动与人接近,也不喜欢别人来

  • 独立性差小心分离焦虑
    独立性差小心分离焦虑

          凡凡从小就是个可人疼的孩子,吃饭、睡觉从不用妈妈操心,甚至连哭闹都很少。因此,一直很受家人宠爱。可自从一个月前,凡凡被送进幼儿园,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每天只要妈妈一离开,就哭个不停。老师让他和别的小朋友一起搭积木,可凡凡理也不理,只是说:“凡凡不要上幼儿园,凡凡要妈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定医院心理科主任林涛、硕士李雅文:凡凡这是得了“分离性焦虑”。幼儿园是孩子进入花花世界的“第一步”。可对他们来说,毕竟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因此难免在心中出现感情的起伏。这时,宝宝已不再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他们会感觉失去了情感的依托,满眼都是不理解、不认识的事物,以致出现“分离性焦虑”。   宝宝在6—24个月间和妈妈的关系,决定了其是否会患上该病。宝宝刚出生时,和妈妈“不分你我”,6个月后,才会出现“

  • 儿童癔病
    儿童癔病

    儿童癔病        发病的基本原因是性格缺陷加上精神创伤。这类儿童大多具有自我中心,富于幼想,易受暗示,情感强烈而不稳,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性格特点。因此,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容易把现实和幻想相混淆。    癔病患儿几乎都是在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的。某些躯体疾病、疲劳、健康状况不良等原因也容易促发本病。就心理因素而言,诸如自尊心受到挫折,人格遭受侮辱,家庭不和,父母冲突,父母精神异常,父母对孩子态度生硬,同学之间的纠纷等所引起的气愤、委屈、恐惧或其他种种内心痛苦,均可导致本病发生,亲人死亡或其他不幸意外遭遇引起的强列情感反应也易导致本病发生。    癔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分离性癔病和转换性癔病两类。分离性癔病常见症

  • 3-6岁孩子的情绪特点(上)
    3-6岁孩子的情绪特点(上)

    3~6岁宝宝的情绪怎么样?此时的孩子社会情感迅速发展,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逐渐发展起来了。并且,孩子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开始出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强。他们开始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情绪表达规则,知道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可以得到成人相应的反应。他们还会使用富于表达性的身体动作来辨别情绪,对情绪的外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知道发生的某个事件让大人或同伴高兴了或是不高兴了。  3~6岁宝宝社会情感的发展还没有完善,因此他们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场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才会有所增强。  3~6岁宝宝情绪的特点  易冲动  3~6岁宝宝的内抑制发展差,控制力弱,言语的调节功能不完善,因此当外界事物和情境刺激儿童时,情绪就会出现爆发性,常从一端迅速发展到情绪的另一端。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情绪

  • 紧张是一种情绪状态
    紧张是一种情绪状态

    “紧张”本身是一种情绪状态,其发展的过程大约如下: 初生阶段。全身只是一个激动状态(例如:饥饿时,全身的肌肉是紧张的),没有所谓的“高兴”或“不高兴”。 三个月至两岁阶段。激动状态概括地分化成“高兴”与“不高兴”两种情绪。 两岁至二十岁阶段。“高兴”会分化成很多类型:例如得意、成功、获得别人关心的慰藉;“不高兴”会分化成害怕、担心、焦虑、沮丧、愤怒、失望等。 大体说来,孩子从两岁开始逐渐会有紧张的情绪出现,其原因可能包括下列几项: 惧怕。对环境中某些实际事物的刺激感到害怕,例如:失火、蛇等。 担心。对某些想像中而不一定存在的事物感到害怕,例如:黑暗、魔鬼。 焦虑。系惧怕与担心两者交错而成,例如,对“上台唱歌”有一种惟恐届时唱不出来的莫名情绪,便是焦虑。 孩子所以容易害怕、紧张,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管教态度有关。有些父母过

  • 孩子胆怯怕生怎么办
    孩子胆怯怕生怎么办

    孩子出生以后,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是需要与别人交往的,这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研究表明,首先与孩子交往的是他的母亲和父亲,然后扩大到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孩子在这些活动中逐渐产生出和别人交往的欲望,因此,组织合理的社会生活非常重要。如果家长不注意满足孩子这种欲望,整天把他关在房间里,不让与周围的人和事接触,那么这种社会交往性的萌芽就会萎缩,就会影响孩子心理正常发展。可以说,孩子胆怯、怕生,做什么事都不能独立完成,正是缺乏社会交往能力的表现。 孩子自主性没有得到发展,是造成胆怯、怕生的另一原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8个月~3岁之间,是实现自主性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会了走路、说话,生活范围更加扩大,表现出心理的能动性,如爱提问,爱模仿,爱做游戏,并产生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在行为特点上,喜欢争着去做自己的事情,

  • 外部因素是导致儿童心理出现问题罪魁祸首
    外部因素是导致儿童心理出现问题罪魁祸首

    幼儿园里,一位6岁小男孩由于看了网上不良信息,结果把同班一个5岁的小女孩生殖器抓伤;一位钢琴八级的小学生总怀疑家里的煤气阀没关好,看过心理医生后家长才明白,孩子过分追求安全感是因小时候每弹错一次钢琴,母亲就会打一巴掌,孩子的心一直笼罩在恐惧之中;一个和继父生活多年的12岁小女孩突然恋爱了,让家长不解的是在家里她是一个特别乖巧的孩子,心理专家揭开了谜底,由于担心继父不喜欢她,在继父面前她从不敢撒娇,但这种压抑使她从来没有感受到异性的关爱……   青岛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副教授、青岛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王冠军指出,“问题儿童”人数的增多,外部因素是主导。社会、家庭、学校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三个主要因素。   王冠军说,儿童心理状况很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社会不良信息是造成儿童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诱因,如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儿童每天花在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