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而言,幼儿园是一个充满陌生的环境,心理上的杀戮战场。因为孩子一生中最大的“分离焦虑”是在幼儿园产生的。 有些小儿不愿意入托,总是哭闹甚至拒食,家长怕委屈了孩子,结果是送送停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孩子长期不能适应集体生活。 遇到这种情况,按以下几点来做当可以解决问题: 1、必须坚持天天送去,态度要坚决,要说“明天该去幼儿园了”,不要说,“明天去幼儿园好不好?”也不要哄骗孩子或者答应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即使孩子天天哭闹也不能动摇。 2、把孩子送到班里立刻转身走,班里老师是有办法安慰孩子的。不要两眼泪汪汪,一步三回头,这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会感染孩子,使他更感到害怕和孤独。实际上,孩子哭几天就会好的。 3、若有可能,开始几天您可以稍早一点接孩子,以免只剩下1—2个人时,增加孩子孤单、想家之情。 4、如果您
幼儿时期是决定个体性格形成的主要阶段,在以后的社会化过程中,除非经历重大变故,个人的性格一般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而个人的性格和品质决定其行为方式以及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所以,注重对幼儿的性格培养,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性格培养的情况。 教条的约束 在家庭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方式仍然被广泛地使用着。孩子受着过多教条的约束,总是接受一些“不许怎样”和“应该怎样”的信息。儿童时期,是个人开始接触外界,对周围环境产生信任感,同时培养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时期。过分地压抑儿童活动,容易使他们产生保守心理、怀疑心理和不稳定感。有关中国民族性的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内向型心理与中国传统的教育特色相关。传统中国人是内向型的,缺乏扩展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过早、过多的智力开
幼儿园生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关键转折期,当他走出围着他转的家庭,走进集体,开始了他的新生活时,由于幼儿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幼儿新入园时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家长应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家园衔接工作,以尽快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 入园焦虑: 研究发现,幼儿入园焦虑一般为分离性焦虑,持续时间通常是13个月。有的幼儿一开始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对新环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而随着新鲜感的消失,他们开始想家,开始哭闹;有的孩子一入园就表现为大哭大闹,不肯上幼儿园;有的孩子则整天眼泪汪汪,神经质地自言自语“我要回家,我要妈妈”;还有的孩子甚至会表现出生理上的种种不适,如头痛、肚痛、尿频等现象,一回家症状马上消失。孩子这些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表现如不及时加以纠正,会严重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 产生原因:
早餐时间,总是七八个妈妈凑在一起谈天说地,交流育儿经验。这一天的话题是关于的早教开发。她们纷纷交流给宝宝买各种各样的动画片光盘,问到我时,我告诉她们,我给宝宝买了很多很多书。其中一人不解地说,“你为什么不给宝宝看动画片和光盘呢?那声音、动画色彩多刺激他的感官发育啊。 ”可是现在感官刺激还少吗?电视里没完没了的动画片,光怪陆离的广告,除了对视力的担忧,我更担心的是因为视频媒体更直接更有冲击力而会影响宝宝对书的兴趣。我们这一代还有已经成长起来的后80年代,受到快餐文化的影响还少吗?实际生活当中真正爱书爱读书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总的感觉是浮躁,很浮躁。 我说,我不想让我的宝宝成为一个整日沉湎于电视的小眼镜,要培养宝宝对书的兴趣,书是任何形式的媒介都不能代替的。但是在她们热烈的讨论声中,我的声音显得那么微弱而渺小。
带过小班的老师都知道,在接手新班时总会遇上这样的问题——怎样让新入园的孩子尽快地适应这陌生的环境呢。我经过了反复思考、实践,并参考了一些教师的先进经验,对新生入园工作又产生一些新的想法。 一、入园前的家访工作 新生入园前老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家访是肯定的必不可少的,以前,我们家访工作通常是与家长交谈为主,向家长了解一些孩子的情况,而忽略了利用这个时机亲近孩子,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可亲的形象,刚接手新班时,我在家访前设计了一套家长问卷,用问卷的方法来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惯、性格、喜好等,在家访中当家长填写问卷时,我们就把孩子拉在身边,搂在怀里或和孩子交谈,甚至于做游戏,直接接触孩子、了解孩子,以使孩子在入园前就和他们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而在家访结束后,我们将家长问卷汇总、整理、统计,很容易就能找到班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与幼儿的个体差异,这样也为制订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 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呢?父母一定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孩子。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十不要” 1、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过分关心孩子,容易使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结果成 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4、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成功慢慢培养起来的,强迫他们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5、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
宝宝入园大事真是让爸妈“牵肠挂肚”!不少爸妈绞尽脑汁用尽多少方法,为的就是让宝宝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经过前人的经验提醒与实际状况的考虑,有些爸妈选择以插班方式入园,主要就是希望避开9月开学时集体痛哭的凄凉场面;运气好的老师还会因为插班宝宝是新生,而多投以一些关注的精力与眼光。 为此,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爸妈对于宝宝插班基本上分成3派:希望插班、不希望插班和不知道哪种更合适;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内、外在环境许可,希望宝宝插班入园的爸妈占多数,但同样也有高达1/3以上的爸妈仍然犹豫于插班与不插班之间。 入园小调查:如果有机会插班,你会希望宝宝插班入园吗? 希望插班35% 不希望插班34% 不知道哪种更合适31% “希望宝宝插班”派的爸妈认为插班更利于宝宝快速适应,已经成功插班入
一、什么是啃老族? “啃老族”是指已经成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 据中国媒体调查,目前“啃老族”主要有以下六类人:一是大学毕业生,因就业挑剔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约占20%;二是以工作不适应等为由而离职者,占10%左右;三是“创业幻想型”青年,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却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而又不愿打工,约占20%;四是频繁跳槽,最后找不到工作,占10%;五是下岗的年轻人,他们习惯于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的工作相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就离职,约占10%;六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 1.角色游戏的特点 (1)幼儿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情节、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如在“医院”的角色游戏中,幼儿扮演医生,用听诊器给人看病,往往并不能正确地使用听诊器,会出现病人说头痛则听头,说肚子痛则听肚子,说脚痛则听脚;有时幼儿还会病人哪里痛就给哪里打针;也有的幼儿会一边打针一边说:“小朋友,别害怕,阿姨轻轻地打”,“小朋友,真勇敢!”等等。这些都证明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所反映的是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幼儿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的水平也就越高。 (2
这个学期,我们班一下子增加了8名全托的孩子,其中有6名是从其他幼儿园转来的新生。面对全新的环境、全新的生活,孩子们的心理、情感、人际交往许多方面不可避免地产生种种不适。 幼儿的心理情绪反应最为强烈的是放学到晚睡这一段时间,看着身边的小伙伴一个个被家长接走,全托幼儿想家想爸爸、妈妈的情绪在那一刻被强烈勾起,有的扁着双唇想哭,有的撅着小嘴表示心里生气,有的一声不响,伤神失望,在他们要离开活动室到餐厅用晚餐时,有三名幼儿每天必哭。 看着泪眼迷蒙的小眼睛,我不能够哄骗孩子或趁他们不注意就下班走开,那只会增加他们对新环境、新老师的不信任,变得更紧张、焦虑。我要让他们接受、愿意亲近值夜班的郑老师和陈老师。 “郑老师和陈老师在这里陪着你们吃饭,吃完饭还带你们做好玩的游戏,我现在去给你们买东西。” “老师,你一定不要骗我,买了东西一定要回来看我。”
该怎么给孩子选择动画片?是不是所有的动画片孩子都能看?需不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看动画片?动画片里蕴藏了哪些风险? 一名5岁的男孩从6楼阳台跳下,万幸只是皮外伤,大家惊魂未定之余,他问道:“奥特曼不就是这么飞的吗?” 问孩子平时爱看什么电视节目,十个有九个会回答爱看动画片,对于孩子的这一兴趣,父母也都是支持的。毕竟,这对孩子的益处多多:既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又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对美的感受力……所以,只要动画片一开播,父母就放心走开,让孩子独自去享受那些夸张的人物和滑稽有趣的情节所带来的乐趣。 然而,许多父母不知道的是,即使是动画片,有一些也是“少儿不宜”的。在这原本是属于儿童的天地中,已污染上了成人世界中色情、暴力等精神垃圾。因此在孩子看动画片之前,父母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鉴别出适合您家中宝宝收看的“健康精神食粮”。 哪些动画片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遇到过很多家长向我诉苦“孩子吃饭难”,他们的孩子有的要一边看电视或玩玩具一边喂,有的不能在碗里见到一丁点儿肉末或青菜,有的是指定某个家人喂……好好地坐着自己吃饭,对这些孩子来说简直是一种惩罚。 吃饭是人的先天本能,饿了就想吃,渴了就想喝,并不需要后天培养。可这么多孩子在进餐方面出现问题,不能不说是家长的失职,家长应当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态度和方式。 2个标准:充分咀嚼、专心而愉快 瑞瑞吃饭时,奶奶得端着饭碗,追着他喂。一个逃,一个追,祖孙俩简直像捉迷藏一样。奶奶以为,哪怕是追着喂,只要将一碗饭全喂到小孙孙的嘴里就万事大吉了。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虽然吃的“量”似乎够了,但“质”却非常低劣—— 首先,食物必须经由牙齿充分咀嚼,一是磨碎,二是促进唾液分泌,使食物与消化酶尽可能地融合;在咀嚼
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蒙特梭利认为'儿童是一个发育这的机体和发展着的心灵;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幼儿处在不断生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且主要是内部的自然发展。在这个连续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幼儿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在蒙特梭利看来,幼儿身体内含有生气勃勃的冲动力。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冲动,赋予他积极的生命力,促使他不断发展。一是主导本能,这种本能对于处在生命初创时期的婴儿提供指导和保护,甚至决定物种的生存。二是工作本能,这是人的基本特征。幼儿正是通过不断的工作在进行创造,使他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形成自己的人格。它既能使人类更新,又能完善人类的环境。 在心理方面,幼儿心理发展既有一定的进程,又有隐藏
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知不觉地会给孩子们一些暗示,而这些暗示在培养孩子的性格、学习和生活习惯、品质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其中,对孩子的“暗示”可以分:“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 ”。 积极的暗示: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态。 消极的暗示:是孩子心灵的腐蚀剂,让孩子情绪低落,产生自卑和自弃心理。 而许多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不同程度的犯有"消极暗示"的错误。那什么样的暗示,是“积极暗示”呢?父母该如何应用? “暗示”法一:使孩子积极做功课 1. 母亲确信孩子的功课一定会很好, 是培养孩子功课进步的第一步。 2. 对待孩子就好像对待优等生一样, 逐渐地孩子就会变成优等生。 3. 让孩子具体想象做功课会得到的好处。 4.&nb
面对孩子不愿上幼儿园,建议家长尝试以下办法: 1.要消除潜意识中“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的意念,想办法化解因入园带来的焦虑。孩子入园是走入社会的第一步,由于环境的转变,孩子或多或少有些不适应,因此一想到孩子入园,家长就会产生焦虑,潜意识地担心,这些都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在自己的行为中,对孩子产生影响,使孩子通过家长的言谈、情绪,用家长对自己关爱、心疼的情感,达到不上幼儿园的目的。因此,家长要有意识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积极的情绪影响孩子,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 2.了解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的原因,寻找策略,对症下药。一般来说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是有原因的。有的孩子不会与同伴交往,没有玩伴感到孤独;有的性格内向,得不到老师的关注,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有的孩子偶尔受了小朋友的欺负;也有的是新入园因不适应产生的分离焦虑。家长要找出自己孩子不愿
以前孩子入园都是大人们在忙活,缺少孩子的参与。现在我们应强调,孩子、家长、教师一方也不能少地参与孩子入园的准备工作。 以我从教三十年的经验,我还想请家长朋友尝试让孩子为自己入园做准备,它包括: 1、建立孩子入园的企盼感 孩子入园要做些准备。如带孩子去商场挑选一个孩子自己喜欢的小背包(入园时放备用衣裤);让孩子挑选一件平时最喜欢的衣服入园第一天穿;带孩子去商场选购幼儿园要求准备的某种玩具(如大皮球)或用具(如彩色油棒);如果可能的话,带孩子一起选购符合幼儿园规定的规格、孩子喜欢的被面,并让孩子参与被子的缝制工作(主要是让孩子观察缝制过程);最后把所有入园准备的东西(包括幼儿园老师送给孩子的小标志),一件一件地与孩子一起整理并摆放好。此外,家长应有意识地翻开挂历,把幼儿园的亲子活动日(包括孩子入园的日子)用红笔勾画出来。孩子入园的企盼感就在参
开学初,会有些孩子变得无精打采,不想上学,或者心还停留在假期的欢乐时光中,迟迟不能把心态摆正,从而出现厌学的情绪。这些孩子,可能是患上了“开学恐惧症”。 五招消除“开学恐惧症” 如何才能消除“开学恐惧症”呢?首先,学生本身应该从寒假那种轻松、自由的状态中走出来,适度紧张起来。新学期开学初,学生应确立新目标,目标要切实可行,才能对自己起到激励的作用,精神饱满地迈进新学期。 其次,家长应该帮助学生在开学初期做好以下五方面: 1、家长应抱乐观的态度,多跟孩子谈谈学校和新学期,从正面的角度去迎接新的学期,给孩子以信心,说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话语。家长不要把老师描绘成严厉凶狠的人,也不要把学校描绘成痛苦难受的地方,应给孩子以幸福感,让孩子对上学感兴趣,期待上学。 2、放假
孩子进入幼儿园以后,老师更多地担当起照看他们的任务。当有一天老师告诉你孩子在幼儿园出“问题”了,家长们该如何应对呢? “问题”一:“你家宝宝在幼儿园学东西很困难……” 6岁的琦琦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因为生病等原因有半年的时间没有入园。新学期开始以后,有一天琦琦妈妈接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告诉她琦琦最近在幼儿园学东西时表现很不好。 原因分析:一般来说,幼儿学习困难可能由很多原因引起,有可能是家庭中出现了问题导致孩子的分心;也有可能是孩子没有休息好(如睡眠出了问题),导致注意力很难集中;也有可能是由于之前的原因,有些知识孩子没有学习到,引起了现在学习的困难。琦琦的情况应该属于第三种。 如何处理: 1.首先应该向老师询问关于孩子在课堂上表现的细节,她是在一堂课上这样还是很多课都这样?是
无条件主义: 编者按:在本期的无条件主义栏目,我们欣喜地看到无条件主义给师生关系的建立带来了积极正面的影响,我们期望更多的老师能在爱和管教之间获得平衡,从而和学生建立有影响力的关系。 在爱和管教之间寻求平衡 ——一位老师的感悟 昆明市武成小学四年级四班班主任 吕玲/ 文 “老师爱你们,无论你们是什么样的孩子,犯了什么错,我都决定爱你们。”说这话的时候,其实我也很害怕,他们以后会不会犯错肆无忌惮,任意妄为呢?后来才渐渐明白:其实这里面的关键是接纳的爱,而不是放纵。事实也证明,我的学生没让我失望。 “爱”其实是一个很难的字眼,包含很深的智慧。作为一名教龄十年的班主任教师,“爱”里包含的无条件接纳与责任,是我这几年工作中最深刻的感悟。 越爱越焦虑 我刚开始工作时,是一个非常 “负
全托是寄宿制幼儿园的称谓。由于国外没有全托,国内也没有相关的发展性研究,对全托的利弊判断也是众说纷纭,尤其是心理发展方面,这给父母的选择造成很大的不便。虽然父母有充分的理由(有些是对的,比如对自理能力的培养)来说服自己,但毕竟一生就这么一次,而且是不可逆的,所以在选择时权衡和斟酌是必要的。 对幼儿和父母来说,全托只是在家庭剥夺、同伴交往和学校控制上存在差异,对应的有关全托对幼儿心理现状和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也由此决定。根据心理健康的统计学和社会文化定义,我们可以忽略全日制幼儿园正常教学给孩子心理造成的潜在危害,重点凸现全托的影响。 1、人格症结 发生机制:入学初和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幼儿的分离焦虑、生理和心理的无力感,象时刻悬在幼小心头的利剑,并成为埋在部分同学人格潜层的炸弹,只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