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害羞部分遗传自父母
    儿童害羞部分遗传自父母

          据英国《泰晤士报》近日报道,一个对羞怯进行研究的科研机构说,父母积极的培育和主流文化的影响是决定孩子是否成为害羞者的两个主要因素,但还有一个重要的第三因素:有迹象表明,害羞部分是由遗传带来的。   这个机构的研究报告说,同自信的人相比,害羞的人的大脑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是不同的。当处于不熟悉的场合中时,“害羞的大脑”在额叶的右侧会出现更多的电流活动。它被解释成一种夸大的恐惧反应,并经常伴有恐惧的生理特征,例如脉搏加快和肌肉紧张。但羞怯不单纯是由基因决定的。大量的研究表明,父母正确的培育方式可让孩子更自信。   印第安纳大学的伯纳多·卡尔杜奇说:害羞的3个重要特征为过分忸怩、过分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过分负面的自我为中心。这3个特征都同自我的感觉有关。他说,了解害羞的类型意味着你可以知道如何应对自己

  • 朱老师教米米的快乐钢琴课
    朱老师教米米的快乐钢琴课

      我的女儿米米,四岁八个月,跟朱巍老师学钢琴近一年。    对于孩子学钢琴,起初我怀有很复杂的心理。一方面,我希望让孩子接受钢琴教育,培养孩子的音乐修养,促进孩子智力的长足发展。另一方面,钢琴的阳春白雪、高深莫测,也给我一个感觉,就是让一个学龄前儿童安静地坐在琴凳上,全神贯注地弹奏练习曲,似乎只是报纸上的音乐神童才能做到的事情。一旦孩子厌学钢琴,浪费的不仅是金钱,最重要的是,孩子会和我出现对立情绪,母子二人的感情都受到伤害,令人难受。    米米学琴的一年经历打消了我的顾虑。我想对计划让孩子学琴的妈妈们说:美好的东西总是吸引人的,如何让孩子感受到钢琴的美妙和吸引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米米在朱老师的指导下,钢琴学习进步得很

  • 孩子总有对抗情绪,怎么办?
    孩子总有对抗情绪,怎么办?

              如果父母在孩子挑衅的时候不能掌握局势,他们就为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人制造了可能持续一生的伤心。    1、餐桌是家庭中一个潜在的战场       晚餐时,3岁的卢克就是不吃那些青豆,爸爸则下定决心非要他把那些湿漉漉的小东西吃下去。    这是拥有强大权力的父母与意志顽强的孩子之间的典型冲突,双方谁也不愿后退。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训斥、威胁、哄骗和不厌其烦地劝说,父亲仍然没能达到目的。眼泪汪汪的卢克紧闭双唇坐在那里,一小勺青豆还在看着他。    最后,靠着更严厉的威胁,那位爸爸终于设法把一口豆子塞进了孩子嘴里。但是,卢克根本就不肯把它们咽下去。直到临睡时,妈妈除了把孩子放到

  • 男孩更易患心理疾病
    男孩更易患心理疾病

      近日,来自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心理科临床咨询病例分析表明,男孩更容易患心理疾病。该院5年来近万名心理疾病患儿中,男孩占了70%。精神发育迟滞、学习困难、一般行为问题成为儿童主要的心理障碍。  据介绍,虽然儿童心理行为障碍的发生率高达10%-20%,但心理疾病患儿占儿科门诊的比例却很低,市儿童医学中心心理科5年来接诊的儿童仅占儿科门诊总数的1%。此专家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父母只重视儿童的学习,而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关注不够,有时即使发现孩子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也因害怕到心理科治疗而耽误。  

  • 越是大城市孩子越胆小?
    越是大城市孩子越胆小?

          你发现了吗?如今的孩子越来越胆小了,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更是如此。此话怎讲?请看以下这些真实的事例:1岁多的君君看到家里来了陌生客人就哭着躲在父母背后;6岁的孩子原本兴高采烈地和家长到儿童公园玩,可是看着公园里的机动游戏却因为害怕一项也不敢上去玩;记者还曾经在三亚某个度假村的自助餐厅看到一个五六岁的香港小男孩,爸爸妈妈只是暂时离开他去餐厅的自助吧台拿东西吃,他转身不见爸妈便放声大哭……像这样的情况的确并不少见,对此,不少家长们心烦不已:孩子这么胆小,以后该怎么办啊?       现象实录:       城市的孩子多“胆小”      

  • 没有信任的孩子长不大
    没有信任的孩子长不大

          我特别苦恼,无论说什么,爸爸妈妈都会追问一句“真的假的”。我都15岁了,他们还不相信我。有一次,我给同学补物理,晚上9点多才回家。一进门妈妈就审问我去哪了。我跟她解释,她也半信半疑,还说:“你们这个年龄的男孩就爱拉帮结派,不定捅什么篓子呢。”连父母都不相信我,还有什么意思啊?     小海说出了很多孩子的烦恼。人的一生有两个断乳期:一个是一岁左右的生理断乳;另一个则是青春期时的心理断乳。小海此时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在精神上萌发了成人意识,必然会对父母产生反抗。孩子讨厌父母的不信任就是如此。而一旦父母表现出怀疑,他们就感到自身被否定,心生委屈,甚至逆反。   小海所以如此烦恼,也因为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信任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父母的信任是他们建立自信的催化剂,也是他们建立人

  • 纠正孩子的嫉妒心理
    纠正孩子的嫉妒心理

    一、孩子的嫉妒,不仅在家有,在幼儿园里也有 大约从一岁半到两岁起,人的嫉妒心理就开始有了明显而具体的表现。起初,孩子的嫉妒大多与母亲有关。如果自己的母亲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孩子身上时,孩子就会以攻击的形式对别的孩子发泄嫉妒。例如,当母亲去抱别家的孩子时,孩子就会很快地跑过去,叩叩他的头,或抓他的脚,想把那个孩子支开,甚至骑在他的身上,等等。这是幼儿在家里常出现的嫉妒。在幼儿园,幼儿之间相互比较的机会相对地增加了,嫉妒的形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在幼儿园里,她常常偷偷地把老师喜欢的那些孩子的东西藏起来或搞坏。又如在幼儿园上课时,如果老师夸奖别的孩子,他便会大声喊叫:“我也会啊!”……,这样的例子在幼儿园可真不少。 二、孩子的嫉妒具有明显的外露性,有时还具有攻击性,破坏性 幼儿的嫉妒具有外露性。幼儿嫉妒与大人嫉妒的不同之处,主要是不能有效地控制

  • 走出儿童画教学的误区
    走出儿童画教学的误区

    人类最宝贵的时代是童年时代,童心无暇,童真可爱。他们作画随心所欲,不造作,不雕琢,落笔纵横挥扫,吞吐自由,表现了儿童特有的质朴、纯真、自然、幼稚的美。儿童美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不同年龄的儿童有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思维方式及不同的绘画方法。所以,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中必然有着内在的对应性。但是,在当今儿童美术教育中,有一些不恰当的倾向,即不论孩子大小,不管是涂鸦期、象征期、表现期,还是写实期的儿童,一律按老师自己的偏爱去教孩子,会画素描的,一律教素描;会国画的,一律教国画;会创作的,一律教创作。还有一些教师,以成人式的教学对待儿童,这无疑造成了儿童学画的心理障碍,摧残了美好的童心,无益孩子的身心健康,使一个个孩子从爱画走向不爱画,致使儿童画教学进入了一个个的误区。误区之一:注入式的教学。即老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学,完全照抄老师的作品,亦步亦趋,

  • 父母关注幼儿自我归因能力
    父母关注幼儿自我归因能力

      有兄弟两个,一个出奇的乐观,另一个则非常的悲观。他们的父母想让他们的性格都改变一些。于是就把那个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放满漂亮玩具的屋子里。等了一个小时,当他们打开悲观孩子的屋门时,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又抹鼻涕又抹眼泪地哭泣,非常伤心,原来他怕不小心弄坏了玩具,怕挨父母的责骂。当他们打开满是马粪的房间时,发现他们那乐观的孩子正在兴奋地用一把小铲挖着马粪,并不断地把散乱到门口的铲干净。看到进来的父母,那乐观的孩子像发现奇迹似地嚷道:“爸爸,你看这儿有这么多马粪,附近一定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要给它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来!”这个乐观的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从报童到好莱坞明星,再到州长直至走上总统的宝座。心理学家在研究上面类似的问题时,发现人们抱有的稳定的情感和态度,大多由他们从小习惯化形成的归因模式所决定。归

  • 巧妙应对“有主意”的宝贝
    巧妙应对“有主意”的宝贝

      宝宝两岁,自我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遇事自有主张。如果父母对宝宝的主张强行压制,他就可能要“坚持己见”,父母往往会认为孩子变得不听话了。其实孩子犟不犟,与父母的态度关系很大。父母不妨用启发的方式,慢慢引导孩子把倔强变成一种正向的力量。    避免情绪失控。当孩子出现倔强、反抗的行为时,父母应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他讲道理,教他学会尊重别人,并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转移注意力。当您感觉到孩子开始浮躁不安时,可用他有兴趣的事或物品吸引他,来转移他的注意力。    放弃你的关注。父母的干预越多,孩子倔强的脾气可能越强烈。当孩子在闹脾气时,有时是带有试探性质的,父母表现得越在乎,他可能越过分、越吵闹。所以,不妨冷处理,等他安静下来后

  • 父母是孩子第一位性老师
    父母是孩子第一位性老师

      性教育者都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性教育老师。他们让孩子初步了解了性别角色、人际关系、价值观念,以及自尊和关爱意识。当孩子在蹒跚学步时,父母教他们说话,与他们拥抱,带他们玩耍,这些都是性教育。到孩子稍大一些,可通过体验家庭内部关系,观察家庭内部成员的交往继续他们的性教育。大多数年轻人都希望父母成为他们最重要的性知识来源。   事实上,现在的许多父母一直拖到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才谈论性知识。每周都有不少父母给我打来电话,询问他们应该怎样对11~12岁的孩子进行严肃的性教育。问题是,郑重其事的交谈并不可行,或许从来就没有起过作用。如果你的父母曾给你进行过这样的性教育,或许你所能记起的只有父母的尴尬与不自在。并且,为了让父母尽快摆脱窘境,你很可能会用诸如“噢,爸爸,你要说的我都知道了。”这类遁词。    但是,在这一领域也充斥

  • 单亲父与子:孩子容易形成“三明治”性格
    单亲父与子:孩子容易形成“三明治”性格

        儿子怎么和自己疏远了   邓先生和妻子在儿子小刚6岁时离婚了,小刚被判给了母亲。不幸的是,母亲在他小学2年级时因病撒手人寰,小刚又回到了父亲身边。父子俩相依为命,对邓先生来说本应是生活的寄托和希望,但没想到,儿子却和他疏远起来。“儿子从小就很内向,现在话更少了。我也总想爷俩儿能好好聊聊,听他讲讲自己和学校的事。”但儿子的冷漠让他感到心寒。同时,邓先生发现,和同龄人相比,儿子做事情更为极端、任性。   长大后,小刚成了一个“三明治”式的人,最外层像爸爸,中间层像妈妈,底层像小孩。更让邓先生不解的是,儿子对女孩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   形成了“三明治”性格   很明显,父母的离异和母亲的早逝带给小刚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他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和家庭环境有着必然的

  • 家庭如何创造条件预防儿童多动症
    家庭如何创造条件预防儿童多动症

    家庭可以为子女创造一些条件以预防儿童多动症的发生,具体可以从下两条入手: 1.为儿童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如果环境不安静,家里或者亲朋满座,高谈阔论,或者电视机声音开的很响,都会影响孩子,使之无法专心学习。因为儿童很容易分心,他们的被动注意力强于主动注意力,所以一旦外面有动静,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吸引。如果孩子一面看电视,一面做作业;或者一面背书,一面参与大人的谈话,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做事没有条理,思考问题也难有系统性,容易杂乱无章,没有头绪。这就是不良的家庭环境引起的儿童多动症状,而这一点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安静的学习环境,对避免形成多动症状是十分重要的。 2.家长要引导孩子读书时注意劳逸结合。父母不要逼孩子死读书,如果在孩子学习时,不让他们适时休息,而是老是不停地做作业、背书,那么时间一长,大脑会产生保护性抑制

  • 宝宝为什么总爱撕东西
    宝宝为什么总爱撕东西

           一些家长发现,宝宝满6个月以后非常喜欢撕纸,刚买的新书,宝宝看几眼就开始撕,一直到撕烂为止,因此很多家长都很担心。其实这个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撕纸这样一个看起来是搞破坏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宝宝的学习过程。       情景描述:       欢欢6个月了,最近很爱撕东西,家里的报纸、纸巾、杂志甚至给他买的图画书都被他撕得乱七八糟的,真让我心疼,她以后会不会养成破坏东西的坏习惯呢?我该怎么阻止她乱撕东西的行为呢?   宝宝爱撕东西有原因:   和学说话、学走路一样,撕纸也是宝宝的学习过程。这个阶段很多宝宝都会出现撕纸的行为。因为这个时候,他们的手部动作渐趋精细,手眼协调能力也基本具

  • 哪些小宝宝适合“全托”?
    哪些小宝宝适合“全托”?

    父母工作忙碌,将孩子送到寄宿幼儿园上“全托”不失为一种选择。曙光幼儿园园长杨红表示,全托有利有弊,既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但情感交流减少,也会影响亲子关系。    全托宝宝周一至周五都在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穿衣、洗漱、吃饭,甚至大一点的宝宝连叠被等均需自己做,因此他们的自理能力很强,不需成人过多帮助。同时,远离父母温暖的怀抱,幼儿本能地减少了求助、依赖的意识,独立自主的能力显著提高。    全托生活还可促进宝宝的合作能力,使之与小朋友关系融洽。在年龄相仿的群体中学习、生活,能可以让孩子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接纳别人,关心集体,培养合作共事能力。    但宝宝全托后与父母没有充足时间交流感情,亲子关系短期内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其次,孩子获得信息渠道单一,信息量也不如日托宝宝丰富。    杨红园长提

  • 4类孩子的智商水平高
    4类孩子的智商水平高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聪慧一些,可怎样才能如愿呢?专家们提示,大多数智商高的孩子有以下特点:   ① 远血缘婚配生育的孩子。有资料显示,父母均是本地人的孩子平均智商为102.45,父母是省内异地者平均智商为106.17,而隔省婚配所生子女的智商则高达109.35。相对而言,异地通婚可提高下一代的智商水平。   ② 父母在最佳生育期生育的孩子。母亲在23岁以前所生子女平均智商为103,而24~28岁这段时间生育的孩子则高达109,但太晚生育的子女又低于105。故专家推荐24~29岁为育龄女子的最佳生育期。   ③ 吃母乳长大的孩子。英国剑桥大学营养学家对300名儿童做了智商测验,并与婴儿的食谱相对照,发现吃母乳长大的儿童智商普遍较高,比吃代乳品长大的同龄儿平均高出10分之多。   ④ 体重适中的孩子。有关专家将

  • 让宝宝爱上幼儿园的生活
    让宝宝爱上幼儿园的生活

    要上幼儿园了,这对于宝宝来说是件大事,对于爸爸妈妈来说更是件大事情。可是从未离开过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的宝宝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吗?宝宝初次进幼儿园并不是什么特别恐怖的事情,宝宝是否适应幼儿园,就看家长是否能够正确对待。    和宝宝一起做好充分准备   宝宝上幼儿园习惯不习惯,他喜欢不喜欢幼儿园,最关键的就在于有没有给宝宝做好充分的准备。干园长说,这个准备包括心理方面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也包括作息时间方面的准备,做好这些方面的准备,一般宝宝就能顺利过渡到幼儿园生活。   这些事情爸爸妈妈一定要做   心理准备   一、带孩子到附近的幼儿园参观一下。带宝宝在幼儿园的户外场地玩耍,告诉宝宝,这将是你要去的幼儿园,这里一切都很好,有很多玩具,还有很多的小朋友。这样可以缓解宝宝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感,他对一切都熟悉的话,就不会太焦虑,也更容易进入幼

  • 父母带上宝宝去串门!
    父母带上宝宝去串门!

       记得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家里来客人,或者到别人家去做客。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到别人家时,不仅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还可以得到父母的允许,快乐地玩一天而不用睡午觉,如果还有一个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小朋友就更开心了……  现在的城市家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住在一个单元楼中互不来往、互不相识的人很多,如果亲戚不多,说宝宝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也不为过。从而阻碍了孩子社会交往的发展。为了避免这种不良影响,父母不妨带宝宝去邻居家串门。不仅增进了邻里感情,更关键的是让宝宝有与人接触的机会。  带宝宝去串门,父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串门,有年龄讲究  带婴儿去别人家串门是不太适宜的,不仅自己麻烦,也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宝宝3岁以后,适当地带他外出到亲友家串串门,对宝宝来说也是一种有趣的经历,宝宝可以从中学到一些社交礼仪及待人接物的方法,可以

  • 爸妈该如何向零岁宝宝示爱
    爸妈该如何向零岁宝宝示爱

      什么是爱?    爱是心甘情愿的付出;爱是莫名其妙的吸引;    爱是油然而升的关怀;爱是不计回报的奉献……    它是世间最美妙与神圣的感受。    “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唱出的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爱,似乎也涵括了爸妈对刚出生小宝宝的爱。那么,该如何把对宝宝的爱把握得保质又保量呢?    亲子互动——爱意传达进行式    爸妈与宝宝面对面的活动,是最直接、最亲密、最自然的感情联系。足够的情感互动,是宝宝智力、道德观以及自我评价的源泉,也是宝宝向更高层次智力思考迈进的本钱。&nb

  • 教您怎样让孩子平安入托
    教您怎样让孩子平安入托

    不少宝宝开始上幼儿园时都会哭天抹泪的。在家时不是妈妈奶奶照看,就是妈妈姥姥呵护。现在一个人去了幼儿园,当然会不适应。如何让宝宝尽快喜欢上幼儿园的生活呢?我们约请了几位“过来人”妈妈,说说她们是如何和宝宝一起度过这个“艰难时期”的。   全家动员,女儿爱上幼儿园   女儿终于成了一名幼儿园小朋友。   此前已经听到许多关于小孩刚上幼儿园如何哭闹的故事。所以在女儿上幼儿园前,全家人达成一致:不管她怎么哭闹、不适,都要坚持住!   女儿回家就发蔫地赖在沙发上,嘴里哼唧着:“妈妈,不上幼儿园,别送我去幼儿园……”每隔十几分钟就要哼唧一次。   发蔫的原因,因为女儿是唯一中午“坚持”没睡午觉的孩子。老师就搬了俩小板凳,陪女儿在走廊欣赏了一中午的雨景,倒也很特别。   全家人都有些发愁,女儿不吃不喝也不玩,在沙发上“卧”了两个多小时。   “不去幼儿园”的“抗议

教育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