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信心应该从小培养,父母应该积极配合,而不是主动去做伤害宝宝自信的凶手!父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就是塑造了孩子的成功。 1.父母为孩子设立不适当的目标 孩子成长的速度不是一致的,有的孩子从小一直遥遥领先,有的孩子则在某个阶段受到激发,发展起来了。 所以,当一个孩子基础没有打好,能力没有开发出来时,突然给他设定过高的目标,父母逼着,尤其是小学的孩子对他自己能力的了解几乎是一无所知。他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大,也不知道什么叫准备,什么叫操练。 比较负责的教师会告诉孩子这个需要练习,怎么练,练多少遍。假如说没有遇到好老师,他不知道怎么操练,这时给孩子树立不适当的目标,由于他对自己能力的不自知,他也同意了。你可能给孩子讲:“去年谁的孩子都做到了……”孩子相信了,然后他去努力了!然后不能成功,孩子就受挫
明明在幼儿园里搭的积木可谓一绝,不仅小朋友们羡慕,连老师也称赞明明建的房子超出一般成人的构想,将来明明长大了一定是个出色的建筑设计大师。明明却说,“我才开始学,爷爷才是真正的大师!”啊,原来如此。小明明在幼儿园里搭的积木是爷爷教的,老人家从事专业建筑设计,城里许多高楼大厦出自他的妙手。明明虽小,志气可大着呢,他要设计中国未来最高的建筑。从小有大师指点,明明肯定会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 隔代教育中,孩子与有学问有才能的老人在一起,学到知识,获得经验,坚定自信,树立远大理想,在祖辈的启发和点拨下,刺激他的大脑思维,对工程科学产生极大的兴趣,长大之后的他一定在此领域有所建树。并不是所有的隔代教育都取得如此成效,有些祖辈对孙辈的教育,令人难以接受。有位叫强强的小朋友在幼儿园可谓一霸,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凡是他
内向与外向,害羞或张扬本是个性问题,没有优劣之分,但为了让宝宝在这个外向人逐渐占优的世界里更好地展现自己,结交朋友,融入环境,我们不妨用一些温柔而巧妙的办法,帮助他们打开世界的大门。 5岁的拉拉喜欢跑、跳、爬各种活动,所以当他说出希望参加足球队的时候,妈妈很高兴地为他找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但是当一家三口终于从塞车的灾难里逃离出来,满怀兴奋地赶到运动场的时候,拉拉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安静地站在妈妈的腿边,眼睛四处打量着,任凭教练员点头哈腰,小朋友们热烈欢迎,他都始终不肯迈出一步。“我不想踢球了……”最终,他嘴里咕哝着,然后就把爸爸妈妈晾在原地,一溜烟跑回了车边。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拉拉的爸爸妈妈第一次遭遇这样的尴尬了。他们给他报名各种活动、参加各种聚会,甚
英国专家指出,遗传基因可能是导致儿童孤独症的主要原因。 人类迄今为止还没有真正搞清引发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人们怀疑一种叫MMR的疫苗可能是致病原因,但英国一些专家指出,遗传基因可能是导致儿童孤独症的主要原因。 英国儿童精神病专家安东尼奥·巴利博士说:“多数专家认为,儿童孤独症可能不是由一个而是由数个遗传基因共同引起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病因。” 统计数字表明,全世界每1000个儿童中就有1~2名患有儿童孤独症,其中大多数为男孩。 巴利博士坚信,基因研究将是解开导致儿童孤独症谜团的钥匙,人类肯定能在将来的某一天找到治愈孤独症的良方。
人的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学前期开始的。在学前儿童个性形成中,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对自己或别人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对成人的评价,有一种不加考虑的轻信态度。例如,他们评价自己是(我不是)好孩子,是因为“老师说我是(或不是)好孩子”。到学前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渐对成人的评价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儿童的评价不客观、正确,儿童往往会提出疑问,申辩,甚至表示反感。二、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一般只能评价一些外部的行为表现,还不能评价内心状态和道德品质等。如他“为什么说你自己是好孩子?”4岁儿童回答“我不打架”或“我不抢玩具”,而6岁的儿童则可以说到一些比较抽象、内
对于今天的10岁孩子们来说,每天花几个小时看电视或玩电脑似乎已经是家常便饭。但是,他们知道爬树、建沙堡或是在草地上打滚的乐趣吗? 英国国际游戏协会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在如今孩子的生活中,很多曾经带给他们父母童年无限美好回忆的传统游戏已经消失了。为此,专家们制定出一个10岁以下儿童游戏清单,列出了他们应该做的32件事。 1. 草地上打滚 2. 做泥饼 3. 玩面团 4. 找蝌蚪 5. 用花瓣做香水 6. 做纸面具 7.&
现在的父母大多十分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但不知爸爸妈妈们是否意识到,鼓励性的言语说得不恰当也可能破坏孩子的自信心呢。这里我们列举了几种听起来没错,但实际上对孩子成长不利的鼓励之词,希望引起爸爸妈妈足够的重视。 婷婷从幼儿园回来,抱怨她的小伙伴“太自私”。 错误回答:妈妈完全了解你的感觉。 自然,你是想告诉她,妈妈理解她,并且想让她知道愤怒、难过之类的感受都是正常的。但是,你这样的安慰更容易激怒孩子,孩子会觉得你这么说是觉得他经历的事情很正常,她的不快不仅没平息,很可能以后她什么都不愿告诉你了。 正确做法:从问一些简单的问题着手,了解事情的全过程及细节,让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比简单的安慰有效得多。 小涛刚刚同小伙伴玩了,回家却宣称:“我一点也不喜欢大明。” 错误回答:“不可以这么说,大明是个好孩子。” 你只是
在许多国家,劳动依然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和应该具备的美德。比如在德国,6岁以上的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干家务。 热爱劳动从孩子抓起 德国人的动手能力很强,这与德国人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内容有很大关系。在德国,孩子的劳动义务明明白白写进了法律:6岁以上的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干家务。记者的朋友约翰有两个孩子,9岁的凯斯和11岁的乔治。他们家生活很富裕,但每个月才给每个孩子30欧元的零用钱,而且这30欧元也不是白得的,孩子们要帮家里干一定的活才能领到:乔治负责为花园里的各种植物浇水、翻土以及擦洗汽车;凯斯负责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外出购物和擦洗全家人的鞋子。如果他们想要买玩具或者买书的话,那他们只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每逢暑假,两个孩子都要顶着炎炎烈日,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送报纸。 体验生活的乐趣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德国人家家都有个
做好父母千头万绪,需要经验,需要智慧。同时我们都做过孩子,一经提醒也会大受启发。很多时候,你往往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 1、在小小挫折中提高抵抗力 你是不是有时也痴心地想让孩子生活在天堂里:没有失望、挫折、压力、眼泪,时刻都围绕在爱的光环中……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有点离谱了,因为你所做的恰恰是把恐惧、痛苦、失落这一切的“慢性毒药”亲手包上了厚厚的“糖衣”,送进了孩子的口中。当“疼痛”来临的时候,你能一直为孩子准备好“止疼片”吗?不,他们需要自己止痛,自己疗伤。请相信他们吧,自然赋予了他们足够强盛的生命力!  
大脑中最先发展的是控制脊椎、四肢的神经系统,因此,了解婴儿大脑发育、智力开发的最佳途径,就是观察孩子的运动能力的发展状况。运动能力发展涉及的是移动和运用身体、四肢的能力。 诊断智力开发的早期线索: 南希-贝莱博士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几年来潜心研究、观察了婴儿的发育、发展,她在《幼儿发展研究》一书中列出了以下8个线索,以提醒父母注意婴儿智力的正常发展。 当小勺掉落到地板上时,6个月的婴儿会顺着下落的方向看去; 6个半月的婴儿当他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会发出表示满意的声音; 7个多月时,会冲着镜子中的影象微笑,以及能去寻找落地的小勺; 8个半月时,会和人一起玩藏猫猫、拍拍手等游戏;也会倾听熟悉的词; 9个多月时,会去拉系在环上的线,以便把环拉近;也能理解某些词的含义;
现在我们周围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有的孩子可能学习成绩不错,显示智商颇高,但情商可能偏低。不仅交往能力不足,而且不会妥善处事。造成这种病症的原因可能是长久关闭在与爸妈的小天地里,没有同小朋友玩耍的环境,更难交得知心朋友而导致的性格变异。作为家长你能随时发现孩子在心理上的细微变化吗?孤独症离我们还远吗? ●孤独症你了解多少? 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以人际交往障碍,沟通交流异常,兴趣和活动内容局限、刻板与重复为特征,多数始于婴幼儿期,通常在3岁以前就出现发育异常和受损,男孩发病显著高于女孩。 孤独症的行为表现在孩子与孩子之间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并且随着发育,不同年龄也有不同表现。孤独症与儿童期
在这个世界里,最好听的声音就是音乐。在音乐世界里,声音是有感情和生命的。如果人没有感受声音的感情和生命能力,那么人所听到的声音也只能是信号了。从小让宝宝学习一种乐器,可以锻炼其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乃至对事物的敏感程度,对宝宝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 太小的宝宝是不宜学钢琴的,因为要学习钢琴需要宝宝具备一定的能力。这其中包括宝宝的认知能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最起码能认识简单的五线谱。也包括一定的听力分化及对音乐的感到能力,如区分音乐的音高、音色、音调等。还包括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一定的手眼协调能力及手指的力度和手发育的大小等。因此,一般4-5岁开学学钢琴比较适宜。当然,宝宝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可以根据自己孩子发育的情况,或提早些,或推迟些。
神经性厌食 神经性厌食是以厌食和体重减轻为主要特点的疾病。本病以女孩为多见,病前多有拘谨、保守、偏食、焦虑、强迫或癔病样性格的特征。家长过分溺爱,养成孩子挑食、偏食的习惯。也可能与之有关。 神经性厌食的表现特点 1.体重至少比原来减少25%,比同年龄和身高的标准体重至少低15%。 2.以苗条为美,惟恐长胖,有意控制饮食,宁愿挨饿。 3.闭经至少三个月(女孩患者)。 4.心动过缓,消瘦,呕吐,发作性食欲亢进等症状。 5.无其他躯体疾病及精神障碍。 6.发病年龄在10岁以上。 神经性厌食的治疗 主要包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我们许多家长缺少发现,缺少培养的方法,而使“天才”与自己的孩子擦肩而过。 但是不适当的教育,会抹杀孩子的聪慧,而不适当的表达方式,也会让孩子一蹶不振. 一些儿童心理专家最近在调查中发现,孩子最感恐惧的是家长会对他们说出如下的话: 1、“傻瓜、没用的东西。” 2、“你简直是个废物。” 3、“你可真行,竟能做出这种事情。” 4、“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5、“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6、“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 7、“求求你别再这样做好吗?” 8、“你若考了一百分,我就给你买……” 9、“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心透了
3岁的小孩就能认识500多个字,完全是好事吗?记者日前采访小学教师以及有关教育专家了解到,幼儿入学前识字,有利亦有弊。 前天吃过早饭后,家住万盛园的孙先生就把自己3岁的儿子从玩具前“哄”到书房识字。据他介绍,他很早就教儿子识字了,现在他儿子已经能认识500多个字,他颇为自豪。但是他也注意到,最近几周,儿子一看到他教识字就厌烦得不得了,学习过程中始终东张西望、手脚乱动,一上午下来也学不会几个字。孙先生为教孩子识字,也被折腾得不轻。 这样的情景在现在一些家庭中并不少见。据一项调查显示,90%的孩子在入学前都有一定识字量。很多家长都抱有这样的想法:让孩子在学前识字,提前打下一定的基础,这样上学后就能够比别的孩子更有优势。用他们的话说,“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实际情况又如何呢?我市某
大脑最原始的学习来自于视、听、嗅、触及重力感,特别是触觉,分布最广,感觉信息最多,也最为复杂。当胎儿10周大时,触觉已开始动作。在长期压力下孕育的胎儿,当他出生时会呈现出吸吮大拇指至溃烂程度的。新生儿靠着唇部敏锐的触觉,搜寻奶头,获取口腹需要,同时,也仰仗手掌敏锐的触觉产生抓握反射。婴幼儿通过触觉,尚能达到下列三方面的功效:一、通过吸吮手指、脚趾及触摸肌肤,了解自己肢体的位置,帮助建立身体形象概念;二、凭借双手到处摸索,能了解物质的温度、湿度、硬度、质感,以判断外界的状况;三、由于皮肤被触摸,能带来身体上的舒适感,从而达到情绪的放松、心灵的安慰。所以,妈妈定期为宝宝做按摩是十分有好处的。按摩时,宝宝身体被轻柔地抚摸,可以刺激宝宝大脑分泌出中枢神经发育所需的激素,所以母亲可多利用喂奶、洗澡或换尿布等机会,轻拍、抚摸或拥抱宝宝。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
不仅成年人有心理压力,孩子也不例外,甚至婴儿也会感到压抑。你能够区分孩子压抑时的表现么? 不安的睡眠——夜晚对孩子来讲是很难度过的。把婴儿或咿呀学语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分开,他们会很自然地感到焦虑。如果你的孩子长期失眠,那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在困扰着他。在睡觉前和你的孩子聊天,给他一个机会说出心里话,这有可能会改善他的睡眠。 拒绝吃饭——如果出现厌食,往往是孩子们的情绪出了问题,家长应认真对待。父母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吃饭,而是应该经常改变饭菜的种类,鼓励孩子帮你做饭,帮你准备他们爱吃的饭菜。如果他在饮食方面的不良倾向持续很长时间或体重减轻很多,应及时看医生。 疾病反复——如果你的孩子叫嚷肚子痛或头痛,但又没有任何外在症状,那么他可能就是精神紧张。曾经有一个父母正在闹离婚的孩子表现得非常焦虑,他不断去校医务室检查,说自己头痛,校医束手无策,于
量表记录孩子半年内的情况,共有18项,对每个问题父平可据孩子的实际行为打分。0分即是没有这种情况;1分是偶然有这种情况;2分是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认真填后做一加法,如果总分大于13分,就要请儿童心理医师作一次心理保健检查,由此能发现是哪一方面有问题。 1. 常常坐立不安,较长时间坐着有困难。 2. 是个局促不安、多烦恼的孩子。 3. 常常损坏自己或他人的财物。 4. 常常打架或极易与其它孩子发生口角。 5. 不大讨
毕加索认为:每个儿童都是艺术家。确实,在儿童的美术作品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有一些成人意想不到的表现,这些表现使得学前儿童的美术有着成人美术无可比拟的魅力,有些家长在对待充满童趣的儿童美术作品时,会用成人美术的标准衡量,这是不合适的,要站在孩子的水平线上看待儿童美术作品。那儿童画又该如何教呢?随着其身心发展,学前儿童绘画发展一般经历了涂鸦期(1~3岁),象征期(3~5岁)和图式期(5~7岁)三个阶段。 (1)涂鸦期:儿童涂鸦实际上是儿童的感觉和动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与协调之后对周围环境作出的一种新的探索,他们在涂画之前没有构思、不讲究造型、色彩和构图,而是把涂鸦作为一种游戏。 &
有的宝宝喜欢咬手指,有的甚至扳起自己的脚丫来啃,还有的宝宝不管是毛巾还是被角都喜欢往嘴里塞。而家长对于孩子的这些“坏毛病”经常是管也管不住。专家指出,不妨“放纵”孩子的这些“坏毛病”,因为这些“坏毛病”有利于宝宝牙齿发育。 小宝宝喜欢往自己的嘴里塞东西来咬,是因为孩子的口腔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触觉器官。处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口欲期,需要大量的触觉刺激和口欲的满足,所以他们喜欢咬手指、啃被角甚至有的还要啃脚丫。这些其实都是孩子的自慰行为,很多人在小时候也都有过这样的行为,尤其在刚刚断奶的儿童中比较常见。因此对于2岁之内的孩子来说,这些行为都是正常的神经反射和生理活动,孩子大些了会逐渐消失,因此家长朋友们不必过度担心。但如果这些习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还继续出现,便是不良习惯了。 而考虑到孩子乱咬手指和被角等卫生问题,可以为孩子选择安慰奶
入园入托
教育
性格心理
智力开发
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