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多动症的中医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中医治疗

    小儿多动症以难以控制的动作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行为异常、学习困难为主要表现。多见于6~12岁的学龄儿童。   一、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早产、难产、脑外伤和某些传染病、中毒等因素有关,并与家族遗传、先天发育及出生史有一定联系。中医认为是肝郁痰滞,痰气交阻,郁久化火,心神被扰所致。 本病病位在心,与肝脾关系密切。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注意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心做事或听课,易受外界干扰。   行为障碍:好动、好说、好闹,自己难以控制。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动过多,语言过多,难以遵守纪律,容易影响他人学习,好与同学争吵。   情绪障碍:易怒、易兴奋。情绪不稳,易激动,控制力弱,常因不能满足其要求而大哭大闹,甚至在冲动时打闹不休,较难预测其情绪波动。   学习困难:

  • 宝宝的“不安” 你懂吗?
    宝宝的“不安” 你懂吗?

    宝宝学会说话以前,有很多行为和表达都会让父母困惑不已。譬如宝宝们总喜欢要妈妈抱着,即使会走路了,也常常赖在妈妈怀里,一放下就会嚎啕大哭。有的人觉得这是孩子撒娇,可有的人却说是宝宝缺乏安全感。到底孰是孰非?怎样分辨和应对宝宝的“不安”?让我们听听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主任、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的经验之谈。    安全依恋感建立于一岁半前    饿了有得吃,渴了有得喝……从孩子一出生,养育者就会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种“有求必应”的状态一直持续,就会使孩子对养育者形成基本的信任感。据弗洛伊德的弟子、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研究,建立基本信任感是一岁半前的婴幼儿必须完成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安全依恋感(即寻求与保持和养育者之间身体亲密联系的倾向)才会随之而来。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养育者都能满足宝宝的需要,在某些时候可能

  • 吃什么食物能使小儿更聪明
    吃什么食物能使小儿更聪明

      儿童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脑神经系统的健康发育、分化和功能正常,以及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神经系统健康发育的关键是遗传与后天环境。在环境因素中,保证供给足够的营养素是极为重要的。    构成人体组织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新的组织细胞的构成,细胞的繁殖、增大及细胞间质的增多,都离不开蛋白质,因此蛋白质是生长发育的主要物质基础。此外,碳水化合物、脂肪、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素,也都是构成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和脑神经细胞成熟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如果婴幼儿期严重缺乏某一种营养素,可影响脑功能,导致智力发育迟缓。    人类靠摄取食物得到营养素,而食物的种类繁多,这里按其性质和来源分为两大类:    (1)动物性食品。包括乳类、肉禽类、水产类、蛋类等,其蛋白质所含的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比例与人体蛋白质较接近,容易被消化、吸收、利用,属于优质蛋白

  • 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家长
    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家长

    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家长呢?很多学者都做过调查研究,美国学者尼赫茨为了弄清孩子对自己的父母究竟有什么要求,调查了10万个孩子。其中,排在前10条的是:    1.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   2.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   3.父母之间互相谦让,相互谅解;   4.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对孩子撒谎;   5.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父母要表示欢迎;   7.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答复;   8.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   9.注意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 儿童心理健康12大禁忌
    儿童心理健康12大禁忌

          要让儿童经受一定的困难,学会克服困难从身心(性格和体格)两方面进行磨练。从小培养儿童独立的能力,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   第一、忌娇惯溺爱   开口不离“好”,出门不离抬,吃饭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会养成儿童任性的性格。父母“爱子—溺子—误子”,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第二、忌袒护纵容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当众做错了事,家长明知不对,却以种种理由加以庇护和掩盖,其结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   第三、忌哄骗   有些家长图一时安宁,不惜编造假话欺骗孩子,这样耳懦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母,养成虚伪不诚实的品格。   第四、忌讽刺   对孩子讽刺挖苦,以为可以“激发”上进,结果适得其反。   第五、忌苛求   父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凡事都要尽善尽

  • 把孩子当“小皇帝”,还是当“狗”养
    把孩子当“小皇帝”,还是当“狗”养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因而,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各种各样,但大多数是父母溺爱,即使有的父母稍一管严一点,则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们立刻出来干预。真是捧在手中怕碎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睡觉怕他着惊,吃饭怕他噎着,走路怕他跌倒,吃饭追着一口一口哄着喂,晚上几次起来给他盖被,出门玩跟随做“保镖”,擦鼻涕、整衣服成了“保姆”…… 。        父母对待孩子过分的宠爱、过分的保护和过多的照顾,常会使孩子的身心发展受到不良影响。这些家长往往在孩子周围制造了一个虚构的环境:孩子要啥给啥,想啥有啥,无所不从;孩子遇到困难,总是有人“助”上一臂之力,让他们一切顺顺利利。什么都顺着孩子,怕他哭,怕他闹。饱受这种生活

  • 孩子的好奇心与智商
    孩子的好奇心与智商

    父母的任务在于帮助孩子学习,无论这种学习是认知、情意或技能方面,父母必须先唤起孩子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活动。父母愈了解孩子的经验、能力、发展和兴趣,便愈能将其所学的知识和所需要的动机贯串起来。如何引发孩子的好奇心与学习动机呢?下面是父母应注意的几点要点:  1、幽默感:对孩子不要摆出像法官般一脸的道貌岸然,也毋须扮演命令、威胁、说教或斥责的角色,因为这些角色往往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而畏缩。给孩子温暖和安全感,然后发现问题并协助他解决问题。  2、尊重孩子的个别差异:每个孩子天生有其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强迫的学习往往使结果事倍功半。  3、关爱而非溺爱:现代的孩子,父母都给他们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玩最好的,这种行为是溺爱并非关爱。面对现代儿童,父母首先要了解你要给孩子的是他所需要的,而不是他所要求的全部。  4、善用沟通技巧:孩子的好奇心

  • 幼儿园里的“追悼会”
    幼儿园里的“追悼会”

    我女儿在读幼儿园中班,昨天回家的路上,我发现她眼睛有点肿,她说班里所有的小朋友都过得很不开心。   怎么回事?   他们班里一只小兔子死了,他们为小兔子举行了一场告别会,她和小朋友们都哭得很伤心。我上他们幼儿园网站看了看,老师拍了不少照片,小朋友们哭得淅沥哗啦(编者注:稀里哗啦似乎更通俗)。我看得都很感动。   网友“水×”的女儿今年5岁,在拱墅区蓓蕾幼儿园上中班。   四月份刚开始的那几天,中二班班主任俞老师安排了一个主题活动,叫“我和我的动物朋友”。专门在教室里成立了一个动物角,老师请小朋友们把家里带来的小动物放在一块,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爱吃什么?每天有没有长大?并且制作小动物成长简图,挂在墙上。   小朋友们陆陆续续带来鹌鹑、小鸭子、青蛙、小乌龟、泥鳅等十来种小动物。其中,小姑娘甜甜带来了可爱的小兔子,算是动物角的明星了。一有时间,小朋友就围

  • 教孩子拒绝“坏礼物”
    教孩子拒绝“坏礼物”

          聚会上的可乐    聪聪妈妈带着聪聪和朋友一家吃饭,朋友点菜时问孩子,“小家伙,想喝点什么?来个可口可乐。”妈妈赶紧说:“不给他喝可乐,在家也是不让他喝的。”朋友说:“今天大家高兴,喝一点儿没关系的。”妈妈不好意思再拒绝,就这样,聪聪借机满足了自己的“可乐瘾”,一人喝掉一个大桶可乐。    妈妈支招:想办法让孩子自己说出“不喝可乐”的话,这是最成功的。既不会驳朋友的面子,又让孩子很高兴,然后乘机再表扬孩子,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当然,如何让孩子自觉表达自己不喝可乐的想法,这要家长在平时生活中,根据孩子的情况,多做些工作才行。    专家建议:家长吃饭前可以跟朋友说好,不给孩子要可乐。最好平时就常给孩子灌输“白开水最健康”的认识,当孩子在饭桌上能自动说喝白开水的时候

  • 四招让孩子感到你的爱
    四招让孩子感到你的爱

          当我像往常一样对着5岁的儿子大声呵斥:“快点收拾玩具,看你到处乱扔像什么样子!”儿子却一动不动,嘴里还嘟囔着:“我就喜欢放在这里,不用你管,你根本就不爱我!”接着,他飞快地冲进房间并且“砰”地一声用力甩上房门。   我吃了一惊,想立刻就把他从房间里揪出来狠狠地揍一顿,但理智阻止了我的冲动。过了十几分钟,我的情绪平复下来,愤怒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安:儿子说我不爱他,他难道真的不知道我有多么爱他?他为什么感觉不到我的关爱?我回想自己刚才的言行——口气生硬、粗暴简单,换个位置,我自己也会难以接受。难怪儿子会认为我不爱他。   在年幼孩子的意识中,他不能领会到父母埋藏在心里无言的爱的信息,是因为我们作为父母的没有用行动更明确地传递感情。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采取更多简单明了的方法,让孩子感

  • 儿童孤独症(儿童自闭症)
    儿童孤独症(儿童自闭症)

            儿童孤独症又被人们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精神疾病。最初称为婴儿孤独症,现今又统称孤独性障碍。它属于普遍性发育障碍。无论在成因、发展方式和治疗手段和成年人的孤独症都有很大区别,它是一种严重的婴幼儿发育障碍。以社会相互作用、语言动作和行为交往三方面的异常,及以三岁前起病为特征。   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一般在3岁以前就会表现出来,从婴儿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终身,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   孤独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欧美各国统计,约每1万名儿童中有2-13例。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50万左右孤独症患儿。本症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2.6-5.7:1。北

  • 电视广告诱惑孩子时的措施
    电视广告诱惑孩子时的措施

    现在针对儿童而作的广告越来越多,不少父母忽视了电视广告对孩子的影响,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结果孩子看了电视广告之后,常常缠着父母要这要那,非要买广告中的产品不可,搞得父母疲于应付。  电视广告对孩子的影响   1. 5-7岁以前的儿童对广告非常注意,当广告出现时,他们很少有吃零食、转头、说话或上厕所等注意力转移的表现;   2.幼儿园的孩子认为广告是告诉人们怎么买东西,或是认为广告是为了好玩。幼儿园的孩子会说:“要是一个人想买衣服,看广告就知道怎么穿和怎么买。”12岁的孩子才能真正弄清楚和理解广告的意图;   3.成人都知道广告说的和实际情况可能是两回事,而5-7岁的儿童有35%认为广告总是说真话。   4. 早在1954年,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儿童在超级市场购物时,他们只选择在电视上见过广告的品牌,尤其是他们购买零食或饮料时,大

  • 十种常见的教育误区
    十种常见的教育误区

      做父母的都是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来教育孩子的,他们往往很少设身处地去理解孩子的行为。犯有这种过失的父母很多,而且往往是一犯再犯……     威胁性的誓言:如果你不按我的要求去做,我就不喜欢你。   父母的想法:孩子为什么不听我们的话?大人都是为了他们好,于是,在此情形下,尤其是当妈妈的就使出自认为是“杀手锏”的招术:“妈妈以后就不喜欢你。”    心理学家:发誓不再喜欢自己心爱的小宝宝,算是一种最严厉的管教方式,实践证明也是一种不起作用的威胁。孩子们灵性很高,会感觉到这种威胁是假的。而且,孩子被大人欺骗了一次,不信任的阴影会长久地留下来,父母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成了说谎者。因此,应当换一个效果好的说法:“妈妈是喜欢你的,但是,你现在的行为妈妈不喜欢。”    什么都无所谓:你想干嘛就干嘛,我无所谓。   父母的想法:对孩子干嘛

  • 新元素  新感官 《布奇乐乐园》金秋焕然一新
    新元素 新感官 《布奇乐乐园》金秋焕然一新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冰心奶奶的读书观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的金玉良言,但为孩子特别是1-6岁的孩子选择一本好书,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不仅要让孩子喜欢、还要涉及到语言锻炼、文化认知等方面。由外研社儿童发展中心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编写并发行的《布奇乐乐园》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在各年龄段间进行系统性的纵向递进,给家长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早教模式。上市半年来,得到了众多家长的认可,而这个金秋,《布奇乐乐园》还将以一个全新的改版亮相。 新元素——英语小剧场亮相 《英语小剧场》是《布奇乐乐园》9月份即将全新亮相的英语早教产品。针对家长们前赴后继的将宝宝送进双语幼儿园,但效果却不很明显的情况,外研社专家表明:父母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父母在状态条件最差的情况下教育孩子,也比别人在状态最好的时候教育孩子要强的多;并且在英语的学习上,语言环境很重要,而孩子和家长在

  • 早教需遵循六基本原则
    早教需遵循六基本原则

          一、顺应原则。重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应儿童的天性,把握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和水平,关注儿童经验获得的机会和发展潜能,创设适宜的环境,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全面和谐发展。   二、关爱原则。重视儿童的情感关怀,强调以亲为先,以情为主,赋予亲情和关爱,尊重儿童的意愿,创设宽松、温馨的家庭式氛围,满足儿童成长的需求。   三、生活原则。在教育实践中,从日常生活中选择儿童感兴趣的、富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将教育贯穿在一日生活之中,丰富儿童的认识和经验。   四、活动原则。提供安全、可操作、能满足儿童发展需要的活动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符合儿童发展阶段特点的游戏活动,让儿童在快乐的游戏中,开启潜能,推进发展。   五、融合原则。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发展的基础,应把儿童的健康、安全和养育工作放在

  • 外语崇拜 母语“失语”
    外语崇拜 母语“失语”

    据《重庆商报》报道,重庆一名6岁的女童月月(化名),开始咿呀学语时,父母就开始教她学英语,后又学习法语和日语。经过家长5年的苦心训练,6岁的月月会讲3门外语,成为父母的骄傲。然而,年幼的月月并不能区分几种语系之别,认为是一种语言,所以一句话里经常有英语又有普通话,有时还夹一些法语和日语,产生语言沟通障碍,无法与小朋友正常交流。会多国语言的月月由于具备这种语言“优势”,反而成了语言沟通的“低能儿”,同伴的嘲笑和另类相待使得月月难以承受重压,患上了严重的“失语症”。   0到6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从最初的咿呀学语到掌握词汇、句子,再到完整准确地表达,一个5岁儿童即可完全掌握本民族语言——母语。在语言发展关键期,尽可能多地提供语言练习机会,发展儿童的母语,可以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五六岁的儿童并没有外语和母语的概念,不能区分不同

  • 妙招帮宝宝克服分离焦虑
    妙招帮宝宝克服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幼儿时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当宝宝与父母亲或主要照顾者分开时,容易出现焦虑的情绪表现,一旦处理不当,将对宝宝日后的人际互动与生活适应造成恶劣影响。因此,父母亲应掌握正确的态度与方法,陪伴宝宝一起走过分离焦虑。   1岁至1岁半是高发期   所谓“分离焦虑”,就是指孩子离开父母或亲密的照顾者时所出现的负面情绪,比如紧张不安、沮丧、闷闷不乐,或者特别黏人、爱哭、固执,希望照顾者能留在身边。   一般来说,宝宝的分离焦虑在6~8个月时出现,通常在1岁至1岁半时会比较严重,这与宝宝的表达能力增强、探索范围扩大、分离机会增加有关。不过,随着宝宝对父母的存在有安全感、对环境和自我状态的掌握越来越有信心,分离焦虑的状况就会逐渐改善。   11项技巧应对分离焦虑   1 确信分离环境的安全性   如果要安排宝宝独睡,必须先确认睡眠的环境是否安

  • 帮助孩子淡化入园焦虑
    帮助孩子淡化入园焦虑

        行为科学认为,幼儿年龄小,身体机能的发育尚不完善,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完善,因此,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都比较差。而幼儿园和家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幼儿已适应了家庭那种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进入幼儿园后,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伙伴和教师以及幼儿园的一套常规,孩子往往表现出无所适从。幼儿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亲人朝夕相处,一旦离开,孩子会因缺乏情感上的依恋和安全感缺失而产生焦虑。有的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到吃午饭、睡午觉的时候就会想家、想妈妈。家长应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家园衔接工作,以尽快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    创造条件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    孩子入园前,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幼儿园玩,使他逐渐熟悉这个陌生的环境。家长事先可以去幼儿园了解

  • 应对哭闹宝宝的妈咪策略
    应对哭闹宝宝的妈咪策略

            当宝宝提出各式各样的无理要求,要玩具,要零食、要……满足他吧,绝对是在助长他的欲望;不满足他吧,看他哭的那个伤心样,几个妈妈能受得了?而且在大庭广众之下哭闹,妈妈会感到非常难堪。遇到这种时候,到底该怎么办呢?   宝宝与妈妈心理的两个版本   宝宝版   ·妈妈不给我买玩具,我就哭。我一哭,妈妈一准儿给我买!   ·爸爸妈妈不给我买,我就在爷爷奶奶面前哭。我一哭,爷爷奶奶心疼我,他们就会让爸爸妈妈给我买了。 ·有时候,妈妈不给我买玩具,我就哭。我一哭,妈妈更不理睬我了,我就哭得更厉害了,我害怕妈妈真的不理我,不要我了。   ·其实有时候我要买玩具,是看到别人有,所以我也想要。假如妈妈不骂我,也许我就不哭了。妈妈再劝劝我,我也许就会不要了呢!   妈妈版

  • 好习惯应从新生儿期就培养
    好习惯应从新生儿期就培养

          宝宝出生后不久就应该注意培养他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好的习惯可以使宝宝受益终身,不良的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   睡眠习惯:父母首先要给宝宝提供安静的环境,光线略暗,空气新鲜,被褥厚薄适当。不要抱着睡或边拍边睡、摇晃床、口含乳头及吸吮手指。   清洁习惯:定时洗澡,及时换洗脏衣服,每天给宝宝洗手、洗脸、洗屁股,让宝宝处处感受到清爽舒适。   饮食习惯:要逐渐养成有规律的吃奶习惯,这样既能保证宝宝充足的睡眠,又不至于饥一顿饱一顿,且有利于保护宝宝胃肠道的消化功能。   排便习惯:此时的宝宝大小便无节制,可以有意地进行训练,定时把大小便,用声音刺激协助排便,逐渐形成习惯。

教育热词

更多>